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2.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磨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3.
壮族古老的鸡卜,其运作方法与汉族先民的甲骨占卜截然不同,主要分为选鸡、祈祷、取卦、看卦四个步骤。看卦由事主、长老和布摩共同验视,并由布摩确定卦象、卦名和判断占测的结果及其应验的时间和方位。鸡卜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社祭、家祭、战争、招魂、送鬼、求问等事项。以上情况,至今仍在云南壮乡广为流行,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保留最为完好的一份活着的"人文化石",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壮族鸡卜及其演绎的《鸡卜经》,具有它所参与的一切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功效,主要体现在:(1)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族群凝聚力;(2)规范社会行为,框正伦理道德;(3)引人拒恶向善,维系社会安定;(4)适应生产发展,探求物侯变化规律;(5)术理紧密结合,强化宗教信仰;(6)妨碍思想解放,影响科学发展.其科研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研究壮族社会历史的价值;(2)对研究壮族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3)对研究壮族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4)对研究壮族科学文化的价值等.  相似文献   

5.
麽文化是指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传承的民间麽教信仰文化。本文以田野考察和理论探讨相结合,从壮族各地民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三个层面,对壮族麽教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变化发展趋势、学术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壮族民间麽教与巫文化——壮族麽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教从越巫发展而来,虽然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并向人为宗教过渡,形成壮族特有的民间宗教形态,但是,麽教仍保留有浓厚的巫术、巫医、巫卜、巫法等原始巫文化观念及信仰,具体表现在麽教超度亡灵、禳解祈福法事仪式以及麽教经书中.  相似文献   

7.
壮族的鸡卜信仰,起源于其古代先民的日鸟崇拜,鸡卜体系的初步形成则是在汉代以前。至汉武帝时,鸡卜曾一度被西汉王朝推崇为“国卜”。唐宋时代,随着壮汉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道家思想融入了原有的鸡卜体系之中,从而使之更臻完善,并产生了古壮文书写的《鸡卜经》手抄本。明清时代乃至民国年间,鸡卜信仰及其演绎的《鸡卜经》仍在广西西南和云南东南部地区广为流传,是独具生命情态的民族文化遗产,显得弥足珍贵。对其进行搜集、抢救、整理、研究和保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和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显示出人类艺术诞生的源泉和情感动力与人类原初的生命崇拜意识之间密切的联系;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与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进行的亲近与交融,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和大自然、土地、山川打交道中感情与感悟的积淀,由此产生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性质;花山岩画中描绘的女性身影是男性对内在和外在现实作出的有效认知,潜藏着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塑造与规约.  相似文献   

9.
植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植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和信仰。植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植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植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0.
动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动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与信仰。动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动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动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认清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关系到"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之大是大非问题.两者既有本身概念、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行为结果的区别;又有态度不同、目的不同、关切不同的区别.为了反对迷信邪教,必须增强全民宗教文化素养,有意识地进行宗教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怀特海,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他的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这些大学理念即富于想象力的大学,培养“智慧人”的大学,培养“欣赏风格”的大学,以生活为主题的大学,具有“宗教性”的大学,为我国当前大学办学思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方宗教相比,儒家学说或者说中国的本土宗教缺乏世界宗教所共有的许多因素,从形式上看也不是一种有教士传道的宗教,而只是一种生活哲理或道德体系。但是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早已显示出它是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具有浓厚深切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XRD、SEM分析测试方法研究在600~1200℃和1800℃真空热处理2 h条件下SiC/Mo界面反应层微观结构,并对SiC/Mo界面反应前后Mo金属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800和1000℃热处理后,Mo与SiC分解的C在表面反应生成Mo2C;在1200℃热处理后Mo表面出现了Mo2C和Mo3Si相,以亚微米颗粒状反应层结构存在;当1800℃热处理后出现了Mo5Si3、Mo5Si3C以及扩散未分解的SiC。采用EDS方法在SiC/Mo界面反应层的断口处确定出Si扩散深度大于C。在600~1200℃热处理后,SiC/Mo界面反应对Mo金属的维氏硬度和延伸率均增大,而拉伸强度改变较小。  相似文献   

16.
宗教对于和平始终保持着高度关切,并通过特定的价值体系集中展现了人类的崇高愿望,推动了社会整体面貌的改善,为促成和平创造了条件。现代社会中的宗教虽然无法直接参与政治事务,但并没有完全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可以与任何社会现象混杂在一起。有鉴于此,宗教必须密切关注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有效守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98Mo是一种重要的聚变堆包层材料。因此,准确测量它的中子俘获截面数据对于堆的设计和辐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四川大学2.5 MeV静电加速器上,以7Li(p,n)7Be和T(p,n)3He反应作为中子源,以197Au作为标准,用相对活化法测量了98Mo(n,γ)99Mo在29~1100keV能区中子俘获截面,并用MCNP 4C程序对实验中由中子的多次散射、注量率衰减效应等引起的偏差进行了修正,最后将所得结果与已有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萨日娜 《科技信息》2011,(22):I0160-I0160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Language is the carrier and container of religion.Religion can be described and evaluated in language.So,if there had not language,there had not been so called culture.As a constitution of culture,language reflects the rich culture phenomenon.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ligion on daily used language.The paper falls in to three parts: impact of religion on English word;impact of religion on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impact of religion on idi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