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晖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4):21-24
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2.
胡建次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66-70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3.
林平乔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3):64-66
食指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一位具有分野性的诗人,他的创作分开了“失去自我”与“表达自我”的两个时代。他的诗歌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统性,散发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紧密结合的气息,体现出狂热激进的思想与理性节制的形式并行不悖的诗学特征。思想情感上的先锋性、反叛性与艺术形式上的传统性、保守性构成了他的诗学悖论。 相似文献
4.
明清诗学视野中的诗韵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诗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明清诗论家对诗韵的论说,多方面地展开了古典诗韵之论,将南朝以来人们对诗韵的阐说予以了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明清诗学视野中的诗韵论, 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 一是对"韵"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诗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明清诗论家对诗韵的论说, 多方面地展开了古典诗韵之论, 将南朝以来人们对诗韵的阐说予以了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王丹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34-137,141
"灵感"最早是西方宗教中的概念,本意是"神的昭示"和"灵气".在中国古代诗学论著和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灵感"一词,但是对创作心理状态的描述则颇早。介绍了"灵感"一词的渊源,整理了我国古代诗学论著或作品中与之相关的描述,并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探讨了创造和把握灵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城市工业经济的高强度发展,大批来自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繁荣了城市经济。与此同时,他们也遇到了严重的现实问题,生活没有保障、风俗习惯得不到尊重、子女的受教育权处处受到限制、就业问题十分严峻等。针对于此,笔者认为应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权益保障置于社会大背景下从四个角度加以完善:一是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是完善立法,创建科学协调的保障体系;三是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意识;四是从行政执法层面着手建立保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长期有效机制。只有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当务之急的社会问题,树立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体系,才能为构建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为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9.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宋先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5):29-32,59
号为“诗鬼”的李贺之诗,其艺术魅力的探寻历来是一个谜,有关李贺诗歌的言论表现出对其解读的隔膜,检视前人有关言论,李员诗歌具有梦纪诗学思维方式的特征、梦幻诗歌创作的心理背景和潜意识主题,在梦幻诗学思维方式的动态活力系统中,以梦的运作方式形式诗歌意的创作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文考察了五四歌谣运动的积极发动者刘半农"重造新韵"、"增多诗体"的诗学观念以及方言诗歌创作实践,作为新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刘半农既参与了新文学的建构,也是国语统一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以刘半农为个案是透视五四新文学与歌谣运动内在联系的重要关节.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皎然的诗歌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皎然诗歌里“高”的诗学观,并对其释道圆融的诗学美学观作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3.
宋冯珂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23,(4):11-14+38
贾岛诗歌在晚唐五代、宋代末期及晚明时期均出现接受高峰,其中又以晚明最为显著。明代前、中期两百余年间,贾岛诗歌接受长期遇冷,万历之后却引起士人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晚明朝局崩坏,社会秩序混乱,盛世文化不再,贾诗因其寒瘦苦僻的风格、仕途失意的主题引发了晚明文人的关注与认同。与前、中期相比,晚明时期的唐诗选本选录的贾诗数量更多、内涵更丰富,诗论著作品评的角度也更加细化与多元。贾岛这种频繁在王朝末期出现高度接受的现象,体现出相似的时代语境下文人们选择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杨晓云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6):61-6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学理论,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没有诗人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5.
邓陶钧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57-61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16.
施继生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1(1):81-84
本从比较化学的角度,就中西诗学理论的特点、比较研究的方法、相互间的交流与研究以及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站在中西双方传统之间,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看两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拓展相互之间的化交流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汪雯雯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6):7-14
从杂糅于序到独立成文,凡例的文体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区别于序体的叙说模式,诗歌总集凡例采用排比分条的论说方式,包容度广,自由度高,学术性强。凡例于说明总集编排体例和分类方式时,辨体溯源;凡例在交代小传的设置以及"以诗存史"的编纂理念时,体现编纂者注重考察人品与文品的双向互动;明确选本选录标准时,凡例则又关涉诗歌审美风范的品评。诗歌总集凡例展示了一条明清唐诗选本在格调与性情间寻求平衡与互补的唐诗学演绎轨迹,清代宋诗选本凡例展示了选编者标举宋诗的路径;选编者对各体式诗歌主体风貌的大致认同,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明清诗学的审美趋向和主体品位。 相似文献
18.
马汉钦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80-82
<正> 陈良运先生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在经历了十年的检验之后,于200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第三版,累计印数已过万。这或许是一种标志:一种致力于将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从自在的状态转向自为的状态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学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当代诗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两位杰出学者,叶嘉莹和叶维廉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二人都拥有跨文化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但在如何建构中国当代诗学这一问题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态度。这一区别可以从两人的学术经历和素养中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20.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