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生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兽类59种,隶属于8目25科,其中,古北种12种,东洋种38种,广布种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2种,湖北省重点保护动物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兽类20种(附录Ⅰ9种、附录Ⅰ4种、附录Ⅱ7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兽类有18种(濒危物种3种、稀有种2种、易危物种13种);分析其区系特征,表现为东洋种占优势,珍稀兽类较多,特有种4种;分析其多样性特征。有7种生活型。水栖种类最少,并与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兽类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结合前人资料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进行了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药用兽类54种,分属8目20科44属。这些药用兽类列为CITES附录Ⅰ有5种,附录Ⅱ有8种,附录Ⅲ有3种;列为国家I类重点保护动物有3种,国家Ⅱ类重点保护动物11种。  相似文献   

3.
2002年4月至11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动物资源调查,结合前人资料,对该区珍稀动物资源进行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珍稀兽类26种.珍稀鸟类29种.这些珍稀动物列为国家Ⅰ类重点保护动物13种.国家Ⅱ类重点保护动物42种;列为CITES附录Ⅰ有14种,附录Ⅱ有11种.  相似文献   

4.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四川省南川县境内金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初步设想,报道兽类共70种,分属8目24科,其中属示洋界的有39种,古北界6种,广布种25种,属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特产的5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11种,省级保护5种。  相似文献   

5.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考察,报道兽类共58种,隶属于8目22科,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42种:Ⅰ级3种,Ⅱ级12种,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兽类27种;有CITES附录的兽类21种,对兽类的区系组成、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动态,于2018年9月—2019年7月在七姊妹山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共投放红外相机30台,设置42个位点,相机累计工作日2 613 d,共获得有效照片715张。通过对红外相机照片的处理分析,共发现42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19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物种的32.8%;鸟类23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物种数的10.2%。共记录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6种(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监测记录到多种珍稀兽类与鸟类,表明红外相机对夜行性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监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于2008年7—8月对四川甘洛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合2006—2008年该保护区的兽类监测资料,共调查到兽类55种,隶属6目43科.其中东洋界种类44种,古北界种类6种,广布种类5种.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13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兽类分别为4种和9种.多数保护兽类数量稀少.共有32种兽类为中国特产或主要分布于中国,占该区兽类种数的58.18%.凉山田鼠在保护区内有分布,为新分布纪录.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至12月,对云南省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综合过去在该区域鸟类调查的资料记载,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迄今共记录鸟类15目38科167种。鸟类组成以画眉亚科、鸫亚科和莺亚科种类居多。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II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保护区鸟类以留鸟为主,有96种;夏候鸟59种;冬候鸟7种;旅鸟5种。留鸟和夏季在当地繁殖的鸟共155种,其中属于东洋区的种类共75种,跨东洋区和古北区两动物界的广布种有80种。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区系成分有南北混杂交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的腹地,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了进一步掌握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2月—2019年7月在保护区运用公里网格法共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红外相机累计观测到25 42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9 802张,记录到兽类5目9科12种,鸟类6目14科4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在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排列前5的物种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RAI=10.12)、野猪(Sus scrofa,RAI=2.28)、鼬獾(Melogale moschata,RAI=0.92)、猕猴(Macaca mulatta,RAI=0.91)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RAI=0.84); 在鸟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排列前5的物种依次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RAI=18.57)、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RAI=0.55)、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RAI=0.42)、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RAI=0.26)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RAI=0.17).此次调查新增保护区鸟类记录12种.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地栖野生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的进一步调查,为该保护区更新本底、物种编目和管理策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吊罗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记载,海南吊罗山共有哺乳动物8目2l科46种,分别占海南省哺乳动物(水生兽类除外)9目、24科、76种的88.89%、87.50%和60.53%,其中华南麝鼯、犬蝠、小菊头蝠、中华鼠耳蝠、大长翼蝠、灰伏翼、屋顶鼠和社鼠等8种为吊罗山保护区新记录;黑长臂猿和云豹2种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黑熊等9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别占海南省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水生兽类除外)的66.67%和90.0%;还有14种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17种列入中国动物红皮书,6种列入IUCN红皮书,有4、5、4种分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Ⅱ、Ⅲ;海南毛猬、大鼯鼠2种为海南特产种(占海南特产种的66.67%).黑长臂猿(又称海南长臂猿)、小缺齿鼹(又称华南缺齿鼹)、中菊头蝠(海南菊头蝠)等12种为海南特产亚种.  相似文献   

11.
于2010年6月-7月和2011年3-8月对德钦县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数次野外调查,调查地点分布于拖顶乡、霞若乡、奔子栏镇、燕门乡、云岭乡、升平镇、佛山乡和羊拉乡8个乡镇。调查共记录89种兽类,隶属8目、23科、59属。其中东洋种占全部兽类种数的66.29%,古北种占13.48%,广布种占20.22%.德钦县境内分布的兽类中有各级重点保护野生兽类22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兽类6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4种,云南省省级保护兽类有2种。列入CITTES附录的物种25种。  相似文献   

12.
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报道药用兽类共5目5科6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Ⅱ级1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动物1种。文章还介绍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药用兽类的生态特点和药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的特点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保护、管理和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采用样线法结合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固定监测样线的兽类进行调查和监测,并分别采用相对遇见率和拍摄率指标,分析、比较兽类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结果显示:共记录重要兽类物种10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紫貂(Martes zibellin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黑熊(Ursus thibetanus)、青鼬(Martes flavigula)、猞猁(Felis lynx)、马鹿(Cervus elaphus)等.其中,相对遇见率最高的兽类是狍(Capreolus pygargus),其次是野猪(Sus scrofa)和紫貂;拍摄率则以野猪最突出,其次是狍、紫貂、马鹿等.相对遇见率和拍摄率均随固定监测样线设置地点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总体上以山下部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谢再成  李小青 《江西科学》2013,(5):635-637,641
以峰山国家森林公园2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为基础,结合连年观测记载,分析了该区域内野生动物物种变化,确定境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37种,其中鸟类149种,兽类34种,两栖类16种,爬行类38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动物27种。同时还探讨了目前影响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因素,并籍此提出了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保护区内共有兽类21种,隶属于6目11科19属,以啮齿目种类最多。占52.38%。荒漠猫(Felisbieti)、猞猁(Lynxlynx)、鹅喉羚(Gazella subgutmrosa)和岩羊(Pseudois nayaur)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荒漠猫和猞猁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沙坡头保护区的兽类区系以古北界最多。占85.71%;缺乏东洋界种类。沙坡头地区的兽类区系形成于第三纪晚期。  相似文献   

16.
陕西秦岭地区兽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秦岭山地是东洋界和古北界的交汇地带,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有兽类7目28科82属125种,占陕西省兽类总种数的85.0%.兽类区系组成十分复杂:北方分布型有57种,南方分布型有68种,特有种2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CITES附录的物种有54种,占该区总种数的43.2%.这些珍稀、特有动物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区15个自然保护区内.导致众多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变化和人猎杀等.  相似文献   

17.
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保护区内共有兽类21种,隶属于6目11科19属,以啮齿目种类最多,占52.38%.荒漠猫(Felis bieti)、猞猁(Lynx lynx)、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和岩羊(Pseudois nayaur)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荒漠猫和猞猁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沙坡头保护区的兽类区系以古北界最多,占85.71%;缺乏东洋界种类.沙坡头地区的兽类区系形成于第三纪晚期.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高原中温型典型草原区和大青山以南暖温型草原的交汇处,动物区系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为掌握大青山国家级保护区兽类物种多样性的本底资料,并为相关物种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2018年7~11月对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包头市九峰山林场、呼和浩特市大青山林场、卓资县上高台林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获到野生兽类物种23种,隶属4目9科,占该地区兽类物种总数的69.7%.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1种被评估为极危种,1种列为濒危种,3种被评估为易危种,2种列为近危种.兽类中相对丰富度居于前三位的分别为狍(RAI=82.4%)、中华斑羚(RAI=8.4%)、亚洲狗獾(RAI=8.3%).常拍种为狍(CR=10.36%),较常拍种为中华斑羚(CR=1.7%)、亚洲狗獾(CR=1.1%),偶拍种为豹猫(CR=0.4%)、赤狐(CR=0.7%).通过比较发现,九峰山林场各兽类种群密度最高,狍、草兔、花鼠为常见种,说明兽类多在生境复杂、高度空间异质性以及充足食物的栖息环境中有着较高的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鸟兽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8科11种和鸟类2目5科1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EN)1种、易危(VU)2种和近危(NT)2种.鸟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时...  相似文献   

20.
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调查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动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兽类计有6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6种,省级1种.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占57.6%,古北界占25.4%,广布种占17.0%.文中阐明了区内动物资源存在的主要危胁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