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是清初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的民间天文、数学家。他生当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时代,毕生致力于阐发西学要旨、表彰中学精华,对于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这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  相似文献   

2.
杨文 《科学大观园》2007,(22):56-57
很多人知道"蛇语者"是从畅销小说《哈利·波特》开始的。这部充满魔幻色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孩子:他有着非凡的魔法天赋以及一颗正义的心。还有,他是一个能听得懂蛇语的人。我们下面要讲述的一个特殊人物同哈利·波特颇有相似之处,他能够与人见人怕的毒蛇和巨蟒"打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跨入了航母俱乐部,并成为世界上第10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但当前,社会上对中国航母的认识至少存在四个误区。军事强国论有些人说,航母的亮相,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军事强国之列。但航母已经诞生了一百年,我们如今才拥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究其原因,尽管有种种客观原因,但我们海洋意识的淡薄,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艘航母又是一个"舶来"的"半成品",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但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对霾污染并不陌生,有害颗粒物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有巨大的伤害,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但科学家还关注另外一个问题:霾污染等环境污染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基因以及表观遗传过程,即环境除了影响我们"外在"的身体,还会不会影响我们"内在"的基因或遗传物质呢?这种影响会不会传递给我们的后代呢?  相似文献   

5.
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变化,继2010年12月调查之后,2013年6月随机调查了490名理工科研究生,结果表现出新特征:除了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仍旧保持较高程度的认知,共有78.02%的人持"谨慎支持"或"中立"态度,持绝对"支持"或"反对"的比例较小;在价格相当时优先购买传统食品的比例由99.30%下降到77.29%;降价对消费倾向影响较大,当转基因食品便宜40%时总计会有61.12%的人购买该类食品,但仍有11.84%的人表示价格再低也绝不购买转基因食品。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较为理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转基因生物认知态度有重要影响;多数人对转基因生物持支持或谨慎支持态度;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倾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休闲一刻     
正效率我跟一个印度人说:知道吗?我们国家的高铁速度达到350了呢!印度人淡淡道:"这有什么,比我们差多了!"我:"那怎么可能?你们火车速度多少?"印度人:"大概35!"我:"哈哈,我们的速度是你们的10倍!"印度人:"可是,我们的运载量是你们的20倍,总体算起来,我们的效率是你们的2倍!"我无言以对。儿子和土匪的相同点第一,他们都会把你攒了大  相似文献   

7.
公正管理     
<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Scaling Up Excellence一书合著者罗伯特·萨顿说:"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公平,觉得自己情商有多高,你也许早已犯了厚此薄彼的错误。"关于集体缺乏自我意识的研究也反映了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已经表现出了厚此薄彼的行为而浑然不知。"然而,我们自然会在工作上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HBR Guideto Office Politics作者卡伦·狄龙说:"有很好的原因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偏向  相似文献   

8.
<正>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跨入新的一年,每个人都会祝愿和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过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很多人反复定计划,写报告、下决心。尽管计划决心都很重要,但是新的一年过得是否有意义,主要看我们能否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我们会过得快乐吗?我们会成长并有成就感吗?我们能做到让周围的人对我很好吗?  相似文献   

9.
美国石溪大学医学院的萨姆-帕尼亚医生认为让"死去"的人起死回生并非不可能。他在自己的新书《战胜死亡:改写生死界限的科学》中指出,一个人即使在被判定为临床死亡后很久也能复活。帕尼亚是一名重症护理学医生和复活研究部门负责人,他表示:"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在变成尸体之后,一个人的脑细胞才开始死亡。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过程只有四五分钟,但根据我们现在的研究发现,脑细胞死亡过程可长达8个小时。如果我们能够操纵这个过  相似文献   

10.
圣洁、严寒、雪白、荒凉,恐怕大多数人对于冰川的了解和认识仅限于此。然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倾其毕生心血执着于冰川科考事业。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被誉为我国“冰川之子”的谢自楚教授……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季节,很多人的心情开始变差.我们特别容易感到疲惫,人也懒洋洋的.甚至就好像一个行尸走肉,还不得不忙于生计.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白天变得更短更冷了,我们不得不在室内度过更多时间.而不能像其他季节一样出去适当运动.她说:"我们变得更宅,活力也没了,对各种活动也少了兴趣." 此外,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情绪和精力.专家说:"我们更愿意吃得暖和些,更饱些.这是因为作为一种进化生存机制,我们这样做才能够攒够足够的能量来度过冬季."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人都觉得越长大时间过得越快,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时光飞逝,你把握当下了吗?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时间过得飞快?难忘的回忆越来越少了美国心理学家写道,随着年龄渐长,人们会感到时间飞逝,这是因为成年后难忘的回忆越来越少;随着时间推移,那些与"第一次"有关的回忆逐渐减少,诸如第一个吻、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家庭旅行之类的回忆都已不再。想象一下,一位40岁左右的母亲想必  相似文献   

13.
梦然 《科学大观园》2014,(17):36-37
<正>尽管许多科学家非常不建议人类主动搜寻外星智慧生命,但对于另一部分天文学家来讲,这却是毕生的追求。迄今为止,他们已多次尝试在宇宙中发现地外生命,不过所有努力均告无效。不久前,搜寻地外文明(SETI)科学实验计划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两个最新方法,包括使用世界范围内的望远镜阵列来寻找信号,其将是首个在我们附近星群大频率范围搜索地外生命的行动。他们希望这将使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与外星生命首次接触"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 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衣着简洁,笑容轻松,神态坚定.5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数次掌声,一举一动尽显大方优雅.  相似文献   

15.
晚期海德格尔经常使用作为世界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来言说存在问题。这种四重整体观念乃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一种典型重演:一方面援用了四因说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把专注于自然物的四因说扩展到技术制作物领域,并引入了特殊意义上的"人"这一重要因素。这种处理方式表明海德格尔既再次切近了古代形而上学,但也立足于自身的技术性时代做出了重要更新。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匠心独运的建筑师,为雕琢那一座座精致的“生命之宫”而倾尽毕生所有;有一位恪尽职守的妇产科医生,为关爱万千母亲的生命健康而戮力前行至今;有一位严谨慎独的传道之师,为播撒种子、孕育桃李而春蚕吐丝、蜡炬成灰。当这三重身份集于一身,一个鲜活的医之典范、师之楷模的人物形象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而这个人正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主任夏恩兰教授。  相似文献   

17.
过去,人们总是将体重作为衡量一个人健康水平的标准,而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身体的"内质"要重要的多。 如果您想拥有健美的体型、健康的体质,那么有一点需要提醒:自然赋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在我们身体中写好了遗传程序,而遗传程序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这也正是90%以上的节制饮食会导致"乔乔效应"(Jo-io-Effekt)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究竟怎样的人属未老先衰,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号,可帮我们正确地鉴别。其一、办事效率低: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其二、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维,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内在价值"和"人对动物无义务"常遭误解批判,并被视为造成当今生态困境之恶源。但"人为自然立法"不过是康德论证知识何以可能而进行的设定,"内在价值"只是对人何以必须被当作目的本身对待,并藉此成为自由的道德自律主体的逻辑规定,而"人对动物无义务"的主张也并不意味着康德主张人无需善待动物。而且,康德借助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阐发了自然的道德价值,论证了人何以具有道德能力。这恰恰可作为人保护自然的理由和依据,并可为沉溺于论证非人类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但因此陷入困境的环境伦理学带来启示,对我们省思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海德格尔和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取径考察地图的演化,认为地图的演化史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在地图中展开并复返于人的理解的历史。通过对地图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地图的考察,我们发现地图主要以两种方式展开了人对世界的理解:一是展开人对于实际地理状况的理解,二是展开人对抽象的意义世界的理解。受惠于信息组织方式的升级,个性化搜索、链接功能的不断进步,数字地图让我们以近乎自我中心的姿态体验实际地理状况,并在衣食住行、意识形态等各个意义层次上构成了人的"地图性"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