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高产优质稻分蘖力强,分蘖数多,分蘖期比低产优质稻和常规高产栽培品种双桂36吸收和分配~(32)P 到分蘖的比例增加。高产优质稻的有效穗多,每穗结实粒多,物质输出和运输能力强,抽穗扬花后,特别是灌浆至黄熟期,茎、鞘贮藏物质运转、贡献给谷粒增重多,因此,产量比较高。但优质稻开花前后谷穗分配~(32)P 的比例与谷粒产量的关系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试验杂交水稻的分蘖数量除L301A×R29比不育系和常规高产品种“双桂36”较少外,D优63、D优64、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和华优63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多,表现正显性超亲优势.青优中、协优64、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D优63的分蘖数与~(32)P在分蘖中的分布(%)呈正相关.D优64、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的分蘖数与~(14)C—同化物在化分蘖的分布(%)呈正相关,青优中、威优64、威优35华优63和L301A×R29不呈正相关.D优63、D优64、协优64和华优63的单苗干物重高于它们的亲本和对照品种.青优中、协优64、华优63、D优63、D优64的苗高也分别比其亲本和对照品种高.本文还讨论了杂交稻苗期生长优势、~(32)P和~(14)C在分蘖中的分布(%)与谷粒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汕优6号是目前水稻中的主要当家品种之一。作为连作晚稻栽培,在早插条件下,能充分发挥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和穗粒优势,易于高产。但由于它环境效应明显,随着移栽期的推迟,穗粒性状迅速变劣。现在试验证明,如果采用两段育秧就能改变这个  相似文献   

4.
被浙江省科委列入“百万亩高产示范项目”的汕优10号、协优46号水稻杂交组合,继1989年全省推广31.6万亩的基础上,去年一下子推广到245万亩,占全省杂交晚稻总面积的26.5%。这显示出这个水稻杂交组合的强大优势,行家们认为,这个组合将是浙江省汕优6号的理想接班组合。浙江省自推广杂交水稻以来,一直以汕优6号当家,但是随着推广年限的延长,品种抗性下降,产量不稳,然而近几年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汕优10号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V_(20)A×IR_(54))几个生理性状优势和谷粒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杂交水稻F_1(V_(20)A×IR_(54))的根长、叶面积、绿叶重、茎秆、叶片含氮量、光合强度和由开花至谷粒黄熟期稻穗增重,主要来源于叶片所制造的光合产物以及谷粒产量等方面都比保持系V_(20)B 和恢复系IR_(54)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同时,杂交水稻还不会过早动用茎秆的贮藏物质,直到谷粒黄熟至成熟期间茎秆贮藏物质才大量被调运往稻穗以供谷粒增重从而使谷粒充实,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选用5个两系不育系229S、GD-1S、SE21S、广占63S、HG1S和3个恢复系CL92、C85、C53,按5×3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1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组合的株高、有效穗、穗长、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小区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配组优势同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不育系中SE21S和HG1S在杂交配组中有较强的优势,恢复系C53的配组优势优于其他亲本.  相似文献   

7.
增产灵、增产素及苯氧乙酸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始穗期或灌浆初期,叶面喷施增产灵30—40ppm,增产素30—40ppm或苯氧乙酸80ppm,均能提高叶片含氮量,促进叶中C~(14)同化物的输出和提高在谷粒中的分配率,有利于谷粒的灌浆过程,从而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向土壤施速效氮肥、叶面喷施GA_35ppm加根外追肥(1%尿素)等,能明显地增加第二次枝梗和颖花数量,减少颖花和枝梗的退化,增加有效穗和每穗結实粒数,达到提高單位面积产量的目的。采用这几种控制措施所获得的增产效果与其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相一致,它能促进植株在幼穗整个发育期的叶片含氮量增加,茎秆和叶鞘的淀粉和糖含量增加,植株各器官积累和分配光合产物C~(14)和P~(32)吸收量增多,尤以输送和分配到穗中部和穗下部的C~(14)和P~(32)的比例增加,幼穗呼吸强度增强,代謝旺盛,这些良好的生理性狀表現是揭发幼穗发育控制处理措施达到提高水稻單位面积产量的內部規律性的証据之一。本文还从采用幼穗发育控制所引起的这些良好的生理性狀效应出发,论定水稻生育中期施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当前生产上提供的可能条件。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机分析了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1985~1987年水稻冀粳8号高产示范、试验田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亩穗数(X_1)、穗粒数(X_2)、空秕率(X_3)、千粒重(X_4)的关系,建立了产量数学模型:y=-264.5932-0.5743X_1~2+O.5257X_1X_2+1.2553X_1X_4-0.0365X_2~2并用通径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冀粳8号高产应以增加亩穗数为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亩产1400斤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进而提出“主攻穗数、兼顾大穗、争取粒重”的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水稻始穗期施用赤霉素(920)可以提高喂叶的输出率,促进叶内C~(14)同化物的转移,施药后1—10天效果明显。幼穗形成期处理,亦可提高输出率。赤霉素能促进C~(14)同化物流向代谢中心,提高分配率。在出穗过程中,可加速C~(14)同化物流向茎部;而在灌浆过程中,可加速C~(14)同化物流向穗部。在幼穗形成期,可减少同化物流向分蘖,而增强对主茎营养物质的供应。始穗期施用赤霉素,可使茎部纤维素、木质素的合成比率提高;也能使淀粉、糖等物质的含量增加,但其合成比率却有所降低。在灌浆初期,穗部的C~(14)同化物基本上是可溶性与稀酸溶物质,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合成极少,且与对照几无差别。本研究提出了赤霉素(920)在水稻应用上的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对象,从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适宜移栽秧龄为35 d左右,最晚不宜超过40 d.在35 d秧龄移栽时产量最高,可达8910 kg.hm-2,且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甬优9号在施纯氮(N):210.0 kg.hm-2、钾肥(K2O5):112.5 kg.hm-2时,已能满足生长需求.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下降,产量仍表现为减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抽穗后源质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粳稻武育粳3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 采用不同密肥等栽培措施, 形成成穗率不同的群体, 研究水稻抽穗后源质量与产量关系.水稻高产群体, 抽穗期LAI适宜, 有效叶面积率高, 高效叶面积率为75%~80%, 灌浆期光合势在2.1×106m2·d-1以上,势粒比(光合势与总颖花量的比值)在47cm2·d-1·粒-1以上.势粒比能反映抽穗后群体源库发展动态优劣,是经济产量形成期源库质量的较好表述.在抽穗期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降低抽穗后叶面积下降速率,提高势粒比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放射性~(14)C的三种起源——宇宙线起源、人为起源和地内起源。由于铀,钍、锕三系能直接发射微量重离子~(14)C,以及自发裂变中子和α-衰变与物质发生核相互作用,也可产生~(14)C。因此放射性~(14)C的地内起源是十分重要的,但至今这一起源被忽视了。最后,提出了可以检验~(14)C地内起源证据的两类实验。  相似文献   

14.
选用杂交水稻冈优527、D优363和汕优63为材料,应用Richards方程对四种灌水方式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了水稻的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湿润灌溉与"湿、晒、浅、间"灌溉方式(简称C处理)两种灌水方式由于强弱势粒在整个灌浆期内的灌浆速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的灌浆和充实,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因而其产量较高;而旱种下强弱势粒在整个灌浆期内的灌浆速率低,从而影响其籽粒尤其是弱势粒的灌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小麦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植株同化物在穗内的分配模式。结果发现,孕穗期和灌浆末期植株的同化物对穗两端小穗及远轴籽粒有利。大粒生长势强,有利于对当时同化物的竞争。讨论了同化物分配与籽粒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2001-2010年四川省审定的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是极为活跃和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稻瘟病病级;之后是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因此,四川省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高产育种方向应是在保持现有全生育期的状态下,适当降低株高,在主攻结实率的同时,协调好穗数和粒质量,强化抗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Brazos,是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与得克萨斯州农业试验站和得克萨斯州水稻改良协会合作,在博蒙特的得克萨斯大学农业研究和推广中心育成的一个早熟、中粒型水稻品种。该品种是由1963年配制的“博蒙特杂交B6334A”C19545×Nova培育而成的。 Brazos的小穗为稻草色,无毛,无芒,顶部无色。谷粒形状与典型的美国中粒型品种相似,但其大小要比目前美国南部任何中粒型生产品种来的大。精白米重量也相应地要比Nato、Vista、Saturn和Nova66以及短粒型品种Nortai来的重。据1971—1973年测定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巨胚1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淹水、旱种、垄畦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垄畦栽培方式下,西巨胚1号产量比淹水栽培下增产24.33%,产量构成较合理,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提高;旱种下产量各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减产显著。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较弱的负相关,因此,生产上巨胚稻栽培建议采用垄畦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在制定巨胚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德粒数。  相似文献   

19.
结合重庆渝西地区再生稻高产品种筛选对13个杂交水稻品种成熟期株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希望为该地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川香优178两季综合产量分别达到14 513.25kg/hm~2和14 283.75kg/hm~2,较对照增产19.76%和17.87%,再生力强、产量高、品质优,适宜在该地区推广应用.成熟期株型分析结果显示,13个杂交水稻品种株高为101.50~126.00cm,剑叶长和宽分别为23.43~40.61cm和1.72~2.16cm,剑叶叶基角为12.00°~23.75°.成熟期上三叶直立,特别是剑叶挺直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和再生芽萌发成穗.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制种后期的各项措施,往往可以使产量成倍增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去年我县配制“汕优6号”杂交稻2961.5亩,取得平均亩产207.6斤的好收成,其中兰巨公社还出现亩产超过500斤的生产队和承包户,其主要经验之一是推广、应用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