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依旧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经济挑战,其特征是骨量和微结构的全身性损害,最终增加脆性骨折的发病率。成骨细胞起源于多种类型的骨骼干细胞,包括骨骼、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成骨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细胞和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新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已经发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通信是通过被称为外泌体的小膜包围的囊泡颗粒进行的,外泌体能够在循环通路中与周围的细胞膜融合,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笔者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就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外泌体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优势所在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能够再生和自我更新,并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因而神经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神经变性、脊髓损伤和神经脱髓鞘等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总结了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帕金森氏病、脱髓鞘症、脊髓损伤、阿耳茨海默氏病和脑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通过细胞旁分泌作用释放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的纳米级小囊泡体,其内含物中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mRNA等物质.外泌体能够通过特定信号分子的转移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促进细胞生成和血管新生.外泌体对运动性心脏损伤、骨骼肌损伤和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再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已经成为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文章就外泌体的研究背景,外泌体对运动型心脏损伤、骨骼肌损伤和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再生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了解其损伤修复的机理机制,为运动损伤修复和延长运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观察骨髓间克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脊髓中度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均采用改良的A11en’s打击法遣成脊髓中度损伤(致伤冲量10g×4cm)。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科技》2010,(5):70-70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8日报告说,他们研究发现一类名为室管膜细胞的干细胞不仅可帮助生成更多新的脊髓细胞,还能帮助恢复脊髓功能。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寻找治疗人类各种脊髓损伤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器官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分别对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等进行了探索,渴望从中找出细胞移植领域的候选细胞,但是这些细胞大多面临着伦理、来源、免疫排斥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近年来发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凭借其多向分化潜能、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可移植性,成为细胞移植、基因治疗中重要的候选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器官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探究microRNA-124a(miR-124a)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继发性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取9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建立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第1组术后仅注射生理盐水,为未治疗组;第2组术后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BMSCs-D-NSCs)治疗,为正常移植组;第3组术后注射携带miR-124a的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miR-124a-BMSCs-D-NSCs),为转染移植组.另选取6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假手术处理.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的miR-124a表达情况,并对损伤灶进行显微测量计算,比较脊髓功能恢复的BBB评分情况及脊髓组织损伤大小的情况.结果显示,SCI后,脊髓组织中miR-124a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脊髓神经功能也明显降低,miR-124a-BMSCs-D-NSCs能够有效地改善SCI,减少脊髓损伤组织范围及体积,还能改善中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双层脂质膜结构的纳米级小囊泡,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可分泌外泌体.外泌体携带核酸和蛋白质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内容物,不但在细胞间信息交流和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参与了人体内各种病理生理过程.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参与调控肿瘤的生长发展和侵袭转移等过程.外泌体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作为治疗工具方面的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对外泌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以及在肿瘤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外泌体作为一种分泌囊泡,由于携带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能够介导细胞间通讯,从而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近端的肿瘤微环境和远端的组织器官相互作用,这些携带肿瘤生物活性分子的外泌体参与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就近年来乳腺癌来源外泌体在参与构建肿瘤微环境、免疫应答、药物抵抗、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体内多种细胞可以分泌的细胞外囊泡,由膜蛋白组成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蛋白质和核酸形成,其直径大小为30~100 nm不等.其内含有microRNAs(miRNAs)和mRNAs等遗传物质,在细胞之间具有物质交换及信息传递等功能,在体内很多生理与病理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外泌体中的miRNAs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血管生成等相关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泌体中的miRNAs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外泌体中的miRNAs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代谢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在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