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鲤群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8,31(3)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2.
陈鲤群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31(3)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3.
陈鲤群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8,(4):439-440,445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4.
王俊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这里确有折衷、媚俗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世人对此早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特别是《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中大团圆结局的格调美、情趣美和间情作用.本文无意从整体意义上否定上述大团圆结局的消极影响,只是认为对其利弊得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因其消极的一面就无视其内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忠臣义士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忠义思想是造成悲剧审美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审美价值具有感人肺腑的悲剧效果.而忠义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悲剧冲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为伦理性质的善恶冲突和冲突的淡化与模式化,本文将从中西悲剧的比较当中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司国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58-59
在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复仇剧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复仇到团圆的特别审美模式。这与西方复仇剧中,“俄底普斯式”、“哈姆莱特式”的悲剧结局有着内涵上的重要区别。中国的传统悲剧往往打上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烙印,传统的审美心理主张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直接促成了大团圆结局的产生。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模式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一部作品,一出戏剧,结局如何,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成为评论家议论的焦点,也是使读者牵肠挂肚、留连回味的所在。而悲剧的结局尤为重要,以致有人说它是判断悲剧的特征之一,可以决定一个剧本是不是属于悲剧。然而悲剧的结局方式并非只有一种。不但中西古典悲剧的结局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西各自的古典悲剧,结局也不尽相同。既然如此.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探讨一下各自的优劣得失,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历史原因,也许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65-67
中西文化孕育了各自的悲剧意识,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及思想特征呈现出来。极限生存困境中的张力可催生出悲剧,张力的不同导致女性面临的困境不同,进而导致中西古典悲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文章先论述了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差异,而后探寻了造成差异的成因,希望对读者深入认识中西悲剧特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究"补偿心理"在中西方古典复仇剧和爱情剧中显性和隐性的运用,认为作为古典悲剧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令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感受在中西方审美心理中都有所体现;"中国没有悲剧,悲剧只在西方"纯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婚姻恋爱的描写充满了悲剧色彩,而不幸的悲剧又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主要从家长专制、生活贫困、心理变态、人伦道德和人本哲学等五方面分析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诗体剧《阿塔兰塔在卡吕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A.C.史文朋的代表作,是英国诗歌史和世界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分析剧中女主角阿尔泰娅的性格缺陷,研究该诗体剧的悲剧性,可得出结论:《阿塔兰塔在卡吕冬》是一个悲剧性作品,剧中阿尔泰娅的悲剧是由她性格中的致命弱点导致的。阿尔泰娅的悲剧自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引起广大读者的巨大同情和恐惧。 相似文献
13.
吴童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4):53-55
本文对中国古代悲剧与希腊悲剧产生的时代及不同的主题、人物、结局进行了比较,并简析了形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否定了中国古代无悲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艳玲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89-93
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结构模式:情节巧合、预叙特征与大团圆结局。这一模式赋予了中国古代小说足够的传奇性与叙事结构上首尾相接、因果完整的特点,受到当时群众的广泛接受与欢迎;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家在情节叙述上的思维创造力。相似的情节发展曲线,雷同的结构模式,构成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公式化、模式化传统也因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5.
16.
容志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4)
中国古代的木炭种类繁多,它们的生产和应用,不仅关乎古人的取暖,更关乎古代冶铜、冶铁业的兴起,甚至,还关乎古代墓葬型制、雕塑、制墨等领域的流变以及医药、化妆、生物防治等行业的发展。透过它,可以更清楚地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王丹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34-137,141
"灵感"最早是西方宗教中的概念,本意是"神的昭示"和"灵气".在中国古代诗学论著和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灵感"一词,但是对创作心理状态的描述则颇早。介绍了"灵感"一词的渊源,整理了我国古代诗学论著或作品中与之相关的描述,并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探讨了创造和把握灵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邓文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3,9(4):53-55
研究少时代的鸟官司,确定凤鸟、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一组鸟为一部鸟历(自然历),以区分春夏秋冬,满足当时已进入以稻为业的生产需要.根据民族学资料考证了凤鸟为今之布谷鸟(杜鹃鸟Cucul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