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产科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所有分娩病历8740例,其中剖宫产病历2652例,分析剖官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关系。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增加;(2)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以其它因素为指征的剖官产率还较平稳。结论剖官产率上升的原因不纯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通过孕妇及家属、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降低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指征变化.方法 选择10年间剖宫产病历2644例,分析剖官产率上升的原因及指征变化关系.结果 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富内窘迫持续在第1、2位,脐带绕颈、羊水及胎膜问题和臀位等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从2002年开始居第3位,并显示逐年增高.结论 剖宫产率上升不是纯医学问题,但是通过孕产妇本人、医方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指征变化。方法选择10年间剖宫产病历2644例,分析刮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指征变化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宫内窘迫持续在第1、2位,脐带绕颈、羊水及胎膜问题和臀位等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从2002年开始居第3位,并显示逐年增高。结论剖宫产率上升不是纯医学问题,但是通过孕产妇本人、医方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的原因,综合分析其手术指征,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6 757例产妇,对其分娩方式及其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8.47%上升至2009年的42.37%,在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与胎儿宫内窘迫居首位原因,其次为社会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加强产时产程监护,合理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所有病例及相关资料的归纳总结,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找出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提高产科保健质量.方法:对2001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 405例孕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405例孕产妇中有3 210例剖宫产,剖宫产率高达59.39%,剖宫产相关因素中社会因素增长最快,从2001年的3例(占0.4%)增加至2006的126例(占13.88%).2006年剖宫产相关因素中社会因素占首位,胎儿宫内窘迫占第二位,头盆不称占第三位.结论:引起高剖宫产率的社会因素值得重视,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控制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我院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我院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7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0年为29%,2006年为54.30%,增加1.87倍;2000年-2003年剖宫产的指征难产排第一位,而近3年,社会因素占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在哪些方面增加,应用是否合理.方法 对2003~2006年7月剖宫产46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剖宫产征在各方面大大放宽,社会因素、前次剖宫产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升高,社会因素逐年增加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之一.结论 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加强孕产期监护,医患配合的条件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在哪些方面增加,应用是否合理.方法 对2003~2006年7月剖宫产46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剖宫产征在各方面大大放宽,社会因素、前次剖宫产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升高,社会因素逐年增加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之一.结论 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加强孕产期监护,医患配合的条件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陈潜 《甘肃科技》2010,26(23):149-150
对基层医院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控制或降低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对2007年10月~2009年8月890例剖宫产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指征已超出医学指征的范畴,其影响因素有医源性(56.12%)、社会性(28.12%)、心理(10.22%)等因素。剖宫产与正常分娩相比存在较多的缺点,社会因素及医源性因素是影响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社梅 《甘肃科技》2014,30(19):130-131
探讨基层医院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和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选择2010年01月~2012年01月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心医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1800例(阴道分娩1480例,剖宫产320例),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2010年01月~2012年01月的剖宫产率逐步上升,平均剖宫产率为21.25%。主要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98例(其中珍贵儿46例,包括试管婴儿20例,不孕后再孕26例,高龄初产30例,恐惧疼痛22例,)30.62%;瘢痕子宫65例(其中一次剖宫产史38例,二次剖宫产史10例,子宫肌瘤剔除史17例)20.31%;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51例(其中合并症26例,并发症25例)15.93%,其他因素32例(羊水过少14例,过期妊娠10例,脐带绕颈2周3例,绕颈3周5例)10%;臀位28例8.75%;难产19例(巨大儿9例,持续性枕横位5例,骨盆狭窄3例,持续性枕后位2例)5.93%;胎儿窘迫27例,2.18%。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是基层医院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提高产前检查质量等因素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080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控制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1998年13月1080例剖宫病例,了解该院剖宫产主要指征及成因。结果:3年中该院主要剖宫指征及其剖宫产率为:臂位90.91%,剖宫产史75%,胎儿宫内窘迫56.03%,头位难产21.12%。结论:控制剖宫产率应该做到产前检查需尽量改善高危因素,增加产时综合监控能力,正确处理产程,客观分析发生分娩并发症的可能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唑啉在剖宫产术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在孕产次、平均年龄、具有不同潜在感染因素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采用头孢唑啉1.0g静脉推注,断脐时;对照组采用头孢唑啉6.0g静滴,连用3d.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体温、腹部切口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术前无明显感染者,头孢唑啉断脐时静脉推注,能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孢唑啉在剖宫产术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在孕产次、平均年龄、具有不同潜在感染因素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采用头孢唑啉1.0g静脉推注,断脐时;对照组采用头孢唑啉6.0g静滴,连用3d.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体温、腹部切口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术前无明显感染者,头孢唑啉断脐时静脉推注,能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3月~2000年10月在我院施行剖宫产的产妇115例,其中65例于剖宫产手术结束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并施行术后自控镇痛,收入观察组;另50例剖宫产手术结束后即拔除硬膜外导管,不施行术后自控镇痛,收入对照组。结果:施行自控镇痛对剖宫产病人术后的镇痛效果非常显著;术后伤口疼痛减轻,患者能及早下床活动,促进机体的康复;能作到有效地早期哺乳,促进母乳喂养;而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产后出血及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病人尿潴留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可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病人的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风心病)合并妊娠剖宫产的麻醉处理及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方法:对33例妊娠合并风心病剖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产妇选用腰麻-硬脊膜外联合麻醉(简称硬脊麻),2例选用硬膜外麻醉(简称硬外麻),1例因术前出现严重心衰及2例需同时行瓣膜置换+取栓术而行全身麻醉(全麻)。术前、术中积极防治心衰,对已行换瓣术后的产妇围术期合理应用抗凝剂。结果:麻醉过程多数平稳,新生儿除全麻的2例病例Apgar评分在2—3分外,其余均在8分以上,母婴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仅一例因宫腔出现活动性出血,止血效果差而行全宫切除术,余病例无出现围术期大出血危情。结论:硬脊麻用于风心病合并妊娠剖宫产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前、术中积极正确地防治心衰、改善心功能等综合治疗及围术期合理应用抗凝剂,可降低母婴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