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两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邻苯二胺缩合反应得到新型葡萄糖配基Salen配体.再通过配位反应使新型配体与Mn(Ⅲ)配位生成葡萄糖配基Salen Mn(Ⅲ)催化剂.采用UV-Vis,FT-IR,化学分析法和高斯03软件(Hartree-Fock/3-21G+)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新型葡萄糖配基Salen配体与传统Salen配体结构相似,都能与Mn(Ⅲ)配位.以环己烯、反式二苯乙烯和苯乙烯为反应底物考察了葡萄糖配基Salen Mn(Ⅲ)催化剂的环氧化催化活性.从环氧化结果可以看出葡萄糖配基Salen Mn(Ⅲ)催化剂在环己烯的环氧化反应中催化性能最佳,而且在反式二苯乙烯和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中显示出一定的手性催化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二步合成法制备了CuO/meso Al2O3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苯乙烯与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的环氧化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在焙烧温度为350 ℃、CuO负载量为20%、反应温度为60 ℃的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达到94.03%,苯基环氧乙烷的选择性达到91.65%.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加热一步合成了介孔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材料.以材料孔道表面硅羟基为还原剂,氮原子和硫原子作为稳定剂成功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采用N2吸附-脱附、ICP、TEM及FT-IR等表征方法对所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Au负载量、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和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8%和95%,且催化剂在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
以酚醛树脂作为碳源,F127(EO_(106)PO_(70)EO_(106))作为模板剂,氯金酸为金源,一步合成了有序介孔碳-纳米金复合催化剂(Au/FDU-15).采用FT-TR,XRD,N2吸附-脱附,ICP,TEM等手段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表征.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的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介孔碳-金复合催化剂焙烧温度、金含量、p H值等制备条件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一、异丁烷催化脱氢成异丁烯郑州工学院C°_3C°_4综合利用科研组利用湿性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C°_4馏分进行异构化得到更多的异丁烷)中丁烷(C°_4)异构化—异丁烷催化脱氢得到异丁烯,该课题组经过二年时间研制了50多种催化剂配方,从中评选出最优的Cr—Al型催化剂配方。其与国内外同类催化剂性能比较如下表: 催化剂脱氢反应条件:反应温度550~620℃,反应压力常压,空速GHSV 800~100hr~(-1) 制得的异丁烯应用于:(1)是合成新型燃料添加剂—甲基特丁基醚(MTBE)的主要原料,(2)是生产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的重要原料;(3)采用烯醛法合成异  相似文献   

6.
V2O5/ACO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氧化改性活性炭为载体,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系列钒氧化物/活性炭催化剂( V2O5/ACO).采用FT-IR、XRD对催化剂进行了光谱表征.考察了V2O5/ACO在苯乙烯过氧化氢选择氧化中的催化性能.其中,V2O5-30/ACO性能较佳.以丙酮为反应介质,当n(苯乙烯)∶n(H2O2) =1∶2.5,45℃反应5h,苯乙...  相似文献   

7.
利用Aspen模拟软件对苯乙烯的工艺流程进行理论计算和模拟,并探讨流程中乙苯、苯乙烯分离塔的温度、压力、进料位置和状态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对系统进行优化,研究苯乙烯损失的原因;并建立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研究分离塔特性对苯乙烯质量、总收率、能耗、装置经济性的影响,提出最优操作参数。在最优条件下完成车间整体设计以及最大收益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ZSM5/ZSM11共结晶分子筛、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对烷基转移和二乙苯与苯烷基转移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在催化裂化干气与苯烷基化的过程中加入丙苯、丁苯和二乙苯,既可抑制干气与苯烷基化时二乙苯、丙苯和丁苯的生成,又可使原料中二乙苯、丙苯和丁苯有烷基转移的作用。二乙苯烷基转移动力学方程式:d[E2B]/dt=K[E2B],K=exp(27.74-16506.8/T)。该方程预测结果与中试实验结果相吻合。最后考察了ZSM5/ZSM11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的寿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ZnO、Zn-Tl及Zn-Li催化剂在丙烯氧化脱氢制苯的研究表明,应用光声光谱技术可以快速而简便地检测各种非透明固体催化剂的表面性能、分析各种原料气体及产物.在催化研究中光声光谱技术有着独到之处,是一种新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脉冲微型反应色谱装置,选择性能优异的Ni-2-Ce-Mg催化剂研究了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反应过程中甲烷脱氢和一氧化碳歧化两个主要副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甲烷脱氢反应积炭比一氧化碳歧化积炭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用过磷酸(H_3PO_5)氧化反式均二苯乙烯动力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寻找和乙睛互溶但不与H_3PO_5反应的溶剂。在四氢呋喃(THF)中将H_3PO_5与反式均二苯乙烯混合,虽然消耗了H_3PO_5,但没有得到反式均二苯乙烯的氧化物。而得到了另一种产物,该产物鉴定为ν—丁内酯,是从THF溶剂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温和条件下苯骈卟啉锰(Ⅲ)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苯骈卟啉锰配合物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四种苯骈卟啉鳃在催化氧化反应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其中以有吸电子基团的四溴四苯骈卟啉锰的催化效果最好,本文还对外加轴向配体对催化体系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并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及还原剂用量对模拟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成功合成了六方中孔硅载体HMS,利用其丰富的表面羟基实现了先键合钒络合物VOCl2再键合配体DET(酒石酸二乙酯)的组装方法。FT-IR表征络合物和载体表现羟基的健合作用,并用络合物滴定法测定了钒的负载量。苯乙烯环氧化反应考察其催化氧化性能。系统考察了配体、交换时间、反应条件、活化温度等因素对固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环氧化物选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对羟基苯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酯化、仿生氧化偶联、DDQ脱氢、还原和水解等反应步骤,合成了6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和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6).其中两分子对羟基苯丙烯酸甲酯仿生氧化偶联为它的二聚体(1)和DDQ脱氢反应是整个合成路线的关键步骤.DDQ脱氢反应可成功实现由苯二氢呋喃向苯并呋喃环转化,这为合成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连续流实验考察了催化氧化过程中臭氧分解与甲基叔丁基醚(MTBE)降解速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停留时间、初始臭氧浓度以及不同催化剂对臭氧分解以及MTBE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停留时间以及初始臭氧浓度的增加,MTBE的去除率呈增加趋势;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分解时,臭氧分解速率随着停留时间以及初始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二氧化铈催化臭氧分解速率在停留时间为5.7min时最大。由于不同催化剂催化臭氧机理不同,所以臭氧分解与MTBE的去除没有什么相关性,并不是臭氧分解越快MTBE的去除率越高。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催化剂以及运行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Ⅸ.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脉冲微反应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机理。指出甲烷二烷二氧化碳反应首先是甲烷逐步脱氢至碳并生成吸附态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然后二氧化碳消炭生成吸附态的CO,CO从催化剂表面解吸成为气态CO,其中未及时消除的碳失活并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连续脉冲微反应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理。指出甲烷二氧化碳反应首先是甲烷逐步脱氢至碳并生成吸附态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然后二氧化碳消炭生成吸附态的CO(ad),CO(ad)从催化剂表面解吸成为气态CO,其中未及时消除的碳失活并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上。结果表明CH4CH3+H是反应的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甲烷转化的工艺特点和研究意义,综述了甲烷水蒸气重整的反应原理、工艺过程、催化剂的组成,并论述了国内外甲烷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纳米Cu/Al2O3催化剂催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微乳技术制备了粒径可控并担载于y-Al2O3载体上的Cu/Al2O3催化剂.以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为探针,考查了催化剂粒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催化剂进行了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微乳技术可较好地控制催化剂的粒径,粒径大小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即催化剂粒径与催化性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类常见且又重要的反应.而有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是对研究和定量计算有机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是指有机物脱氢或得氧的过程;还原反应是指加氢失氧的过程.然而有些有机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涉及氢氧得失,所以,必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电子得失(或称电子转移)的过程.由于有机的价键一般是共价型,因此这种电子得失相对于有机物讲只是部分得失,表现就是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氧化数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例R—CH_3反应转变为RCH_2OH,由于氧的电负性比氢大,因此烷烃转变为醇是碳的价电子向氧转移的过程,结果反应前后碳的氧化数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