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何通过能力建设实现网络的有效建构,已成为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相较于企业其他外部网络,开放式创新网络具有更强的知识基础属性,需要企业发展与之匹配的知识网络能力以提高网络有效性。在明晰开放式创新网络内在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影响开放式创新网络建构的机理机制,揭示了知识网络能力构成维度对不同类型创新网络规模、位置、关系强度的差异化影响,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实践中自主构建和有效管理网络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创新范式的持续转型,创新范式经历了线性闭合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2.0的逻辑演进过程。开放式创新2.0范式是一种以整合协同、共同创造共享价值、创新生态系统等为典型特征的新一代开放式创新范式。政府-大学-产业-公众或公民社会"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是开放式创新2.0范式的典型实现模式。在开放式创新2.0时代,面向大众创新创业的开放式创新大学正在成为大学发展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创新实践的提炼和升华,从此企业创新实践获得了新的标签,也昭示着一个只有通过联结才能生存的世界的到来。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以开放式创新的演变为核心,从创新内容、创新情境、创新过程三个维度来总结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隐含在开放式创新中难以回避的悖论问题,以期为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生产模式的逻辑演进中,模式3知识生产已初见端倪。"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模式3知识生产提供了适应性情境。"五重螺旋"是由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自然环境五大螺旋体构成的新型创新生态系统,并遵循高等教育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环境、基于媒体和文化公众(公民社会)、政治系统的逻辑顺序实现其循环式运行机理,为诸多"社会大挑战"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物理开放式学习平台”是为实施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提高重庆地区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09-1-011)、“地方工科高校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0624061)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物理系列课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0633118)而进行的系列改革与实践成果之一,本平台由重庆科技学院牵头负责。目的是营造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实现教学模式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6.
当前,技术转移一直是科技界的热点话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贸易.在2010年11月中意创新论坛举行期间,中国、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了建立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协议中的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2011年年初,由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致力于为跨国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相似文献   

7.
区域集群创新:一个基于生成式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集群创新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上创新主体限于单个机构或个人,创新过程以单一线性为主的模式,有着更为复杂的实现机制。本文依创新本身的生成逻辑,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区域集群主体基于丰富的地理、社会和行业接近性所生成的互动网络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它纾解了主体间知识转移的障碍,使集群整体层面呈现出协同进化特征,而个体关系层面的竞争和合作催生了创新的“涨落”效应,由此推动了创新的不断生成演进。  相似文献   

8.
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对策。研究显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总体布局基本体现了创新与技术辐射能力强的企业优先、创新联盟试点跟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举,重视科研基础的同时兼顾欠发达地区的态势。其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推动行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建议:从强化政府与企业创新伙伴关系、实验室布局、国家公共资源配置以及开放式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进一步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9.
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大学知识生产此消彼长的两种模式入手,解析了从学院时代到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的规范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并从革新科学理念、明确科学功能、推进知识创新和加强知识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合理构建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性路径在于,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并把握其关键慢变量的支配作用。作为关键慢变量之一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演化是构建可持续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知识生产的逻辑-实验模式面临的根本困境在于无法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所产生的知识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则会促使产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交叉点、临界状态整体性知识创新的突现和帮助社会-生态系统承受更多干扰,所产生的的知识更具有可持续性。在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中,可持续性的突现产生于行动者层次与观察者层次之间的迭代反馈过程,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叙述框架。  相似文献   

11.
从创新和先进制造的相关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四维度理论模型,指出先进制造业是综合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产品技术、先进商业模式和先进制造组织形式的生产系统。结合当前全球化制造和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明确了先进装备制造业(AEMI)、复杂产品系统(CoPS)、全球高附加值制造商业模式(DMS)和全球制造网络(GPN)四位一体的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方向,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全球创新网络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通过与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网络、集成创新、分布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明确界定了全球创新网络的内涵,并展望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开放科学及建构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前者属于科学共和国"Republic of Science",后者属于技术王国"Realm of Technology",两者具有天生的互补性。开放科学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激励制度,提出一套基于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强调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追求创新知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催生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Research&Innovation)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开放科学起源、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分工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开放科学建构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4.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历经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3个阶段。本文以卡文迪许实验室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为例,阐述了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已由单向线性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即一方面基础科学为军事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军事技术创新也带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关注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对我国依托基础科学推动军事技术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发展的关键是机制创新。本文通过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管理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初步分析了科技平台资源整合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共享服务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为科技平台运行管理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发表论文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论文是与学术网站和纯电子期刊连在一起的。学术网站实行网络论文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外学术网站质量控制的成功经验,文章尝试提出开放同行评议和公众评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运用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创新体系(NIS)涉及创新要素非常多,创新体系中的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各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上,现有理论架构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物种进化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创新体系,阐述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生存、演化和优化的三阶段创新发展机理,丰富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在该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演化能力和优化能力双层指标体系,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与经济社会活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城市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采集我国2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描绘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曲线,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动力与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索,得出各个解释变量均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创新人才变量驱动能力最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揭示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驱动机制,对成长动力各个维度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中的驱动强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创新绩效假象"的本质是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失衡。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中提炼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规律及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理论概念及结构框架。结果显示:"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更易产生"创新绩效假象",这与该体系中三大创新主体位于同一创新链有关。破解"创新绩效假象"路径有二:一是完善传统的"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如完善TTO机制以弥补科技成果转移中介组织的缺失,或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创新协作平台以改变政府顶层设计的缺位。二是向"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同时通过基础研究分层,应用研究分类,产业化分流的制度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