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当前文艺理论领域手稿派和审美反映派对文学实践性的研究 ,认为审美反映理论强调作品对确立读者实践理性的意义是对文学实践性研究的发展 ,但从审美反映理论的理论根源来看 ,它对文学实践性研究必然面临着如下问题 :正确认识作家的审美需要与人的社会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作家审美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作家满怀激情地感受、体验、领悟从而创造艺术美的心理活动过程。文章从形象思维角度分析鲁迅《野草》创作的心理过程,以利于更好地以审美的眼光欣赏和评价它。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从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美学的观照下,文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完整体系,文学的历史就是自身继承、嬗变、发展、创新的历史;从审美认识论角度,文学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从审美心理学上,文学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与创造。在文化学的观照下,文学只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因子,是社会识别和文化识别的标记,是社会信息的记忆方式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学教育发展的史实表明,文学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仍停留在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上,忽视了语文课中文学性应具有的展示社会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育审美素养的作用。对此,中学文学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文学教育要树立文学形象的整体性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五个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意识是作家对现实文化的一种体认,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作家以显在的文学层面展示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一种方式。以社会文化转型期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既可窥见作家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坚守,又能获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审美性及社会性启发。  相似文献   

6.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一是否定、批判,揭露社会的丑恶,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二是肯定,歌颂、表现了生活的关,显现出乐观自信的情调。而这两种审美倾向的产生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理解的不同所造成的,是艺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下,从贝尔纳实验医学中获得启迪,开创了“实验小说”理论。这既是自然主义文学的认识论,也是对文学如何研究探索人、表现人、表现生活的一种方法论。这是使文学自觉地凭借科学进行人学研究,达到对人的深入认识,尽可能真实准确反映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实践。然而这种理论却引起了近百年来各国文学界、理论界的种种评价与论争。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自然主义实验小说的实质,是要把文学变成医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与"审美反映论"相联系,阐明审美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的特殊形式,由此具体论述文学作品与艺术形态中的反映形态的特殊性和审美反映与一般反映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反映论经历了宽泛的社会联系的现象反映论、先在的认识论的本质反映论、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学反映论几个阶段。文学上的社会认识性的本质反映论,将文学引向了社会性认识的道路,悖离了文学作为艺术性、审美性精神产物的本性,产生了许多理论认识上的偏误和问题。艺术性、审美性才是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社会性认识的东西必须在其统摄之下,才能获得有限制的一定程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了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为满足大众日常审美兴趣,部分作家与出版商追求欲望写作.偏爱感官刺激与快乐,按市场规则来运作文学,消费娱乐性较为鲜明。  相似文献   

12.
论主流价值观文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不仅体现为中国现代作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根本转变,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这种文学观念以革命现实主义自我命名,以“反映论”为核心本质,以“真实论”和“典型论”为基本要素,先后经历了一个从对苏联文艺思想体系的机械模仿到逐渐实现民族本土化理论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聘同,不仅完全主导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而且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文学本质的认知水准。  相似文献   

13.
用历史的目光回顾广西文学特别是桂东南作家潘大林的小说,挖掘其文学价值是桂东南文化研究的一个主体层面。回归历史语境,从作家内心追求冒险写作与主流文学主动融合又相对抗拒的心态呈现,既表现为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抗诉和叛逆,又呈现新的异质与异趣,是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承接与沟通的先锋体验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崇高理想的文化守成。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对悲剧世界的终极力量作出纯理性的说明,建立了悲剧“伦理实体自我分裂再到重新和解”的范式。但是面对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出现的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生存状况,从悲剧与人的关系入手,从切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出发研究现代悲剧时,这个理论明显缺乏说服力和应用性。因此,有必要从人的生命发展需要角度出发对悲剧的审美实质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法学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必然也应在法理学上有所反映。法理学所具有的实践性是不可质疑的,司法改革的进行也要求法理学为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这就不仅要求法理学研究关注法律实践的开放性及多元性,而且要求对法理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法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需要、审美交流和审美修复功能表现出来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透过它的视野来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代社会,民歌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凸现出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北宋文论中文道关系的理解向来只从体用角度来论,突出文章的功能论和文学审美价值、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冲突。实际上,文与道之间除了体用关系外,还有两个方面应注意,即先后关系和内外关系,这两个方面所涉及到的是作家的修养论和创作方法论,反映了北宋学者对作家修养和创作方法的一种思考。要全面阐释北宋文论中的文道关系,这两个方面实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82岁高龄的超克图纳仁坚守文学天地逾60年,执著追求,成就卓然。他的创作取材时间与取材空间有致交织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艺术画卷,其历史的纵深感与空间的宽广性,以特有的艺术魅力一同昭示着草原气派、草原精神;综观超克图纳仁的创作,是颇有草原气派的,或者说,他以自己的实践建树着真正的“草原文学”。超克图纳仁的文学实践,对当下有四点启示:一、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审美发现的问题;二、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追求的问题;三、突出民族身份与兼容广纳的关系问题;四、勤奋多产与锤炼精品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绮靡”文学风格形成于西晋,首倡者为陆机。它是一种注重文学辞藻、对偶、声律等形式技巧并追求作品绮丽色彩的文学风格,于两晋、南朝十分兴盛。“绮靡”文学风格之所以成型于西晋(265--280),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汉末清议衰颓、西晋玄学思潮继续兴盛、西晋士人普遍卑俗的人格情趣和审美趣味。古今关于“绮靡”的争论各有其道理,正确认识“绮靡”在我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回归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谈了看法。一、对有争议的作家,应实事求是,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既不大力贬低,全面否定,又不矫枉过正;二、作家作品的分析需要将思想和艺术联系起来考察,既不把作家的政治思想与其作品机械地划上等式,又不否认作品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三、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结合新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给人带来新的社会思考和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