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新出版发行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 30 0 0个新词 ,这些新词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新版词典收入的新词涉及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小说、戏剧、高科技等领域。像“RealityTV”(“真实电视” ,一种由主人公演出自己真实故事的“真人秀”电视节目 )、“SARS” (萨斯 )、“Muggle”(电影《哈里·波特》里一个缺乏魔力的人物 )等新词都出现在新版词典里。还有一些时下时髦的网络用语如“Blog”(weblog的缩写 ,意思是网络登录浏览日志 ,它能记录所有网络用户登录的过程 )、“Egosurfing”(个人网上冲浪 )。此外 ,一些眼下用得比较频繁的词汇…  相似文献   

2.
摘要 英源性字母词与英源性原语词的最大不同,应该以是否汉语语音化且被权威汉语词典收录来区分。从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来看,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大量渗透不会动摇汉语的基础,只会改变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较为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达。不过,其最后的去留,宜由汉语汰劣存良的发展规律决定。
英源性外来词,特别是字母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当代汉语词汇系统演变中最突出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某些形似字母词的英语单词,以小写字母书写形式及标准英语读音,直接进入汉语。有关议论言及的多属词汇系统表层性的问题。其实,对全球化下汉语词汇如此醒目的新变化,完全有理由提出更为深层的问题,如这些英语单词是否会受到汉语的浸润而被逐渐接纳为汉语词汇?汉语是否可能由此引发牵筋动骨的变化?如果会的话,又将如何?这便是本文关心的问题。一、 英源性字母词笔者现已收集到近20年来出版的18种新词语词典,最早的为1987年版《汉语新词词典》,最新的为2001年版《新华词典》。18种新词语词典,共收录新词语5万余条,856条为字母词、音译词、意译词构成的英源性外来词,其中,英文字母共319个,它们或独用或与汉字夹用,如CT、DNA、GDP、WTO、OK或IT业、ST板块、K线图、H股、IP卡等,这些大写的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就是“字母词”。另外,极少数的英语单词因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特别是读音已汉语拼音化,也被作为特例归入字母词,如Internet和E-mail。英源性字母词之所以能被权威词典接纳,主要具备了以下语言条件:1.语音条件。字母词字形虽未汉字化,却在读音上呈汉语语音化的趋势。如E读作“yī”,J读作“jiè”,C读作“xī”或“sèi”,U读作“yóu”,W读作“dǎbūliū”,T读作“tì”,O读作“òu”。 E-mail读作“ yī mèir”,IP卡读作“āipì卡”。此类读音是约定俗成的。2.语素条件。字母词实际上就是一个复音语素,而复音语素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3.语法条件。字母词多为名词,基本为一词一义,使用频率高而专,表达意义单一。在汉语语法中,名词是可以替代的,基本不改变句子结构。二、英源性原语词但是,18部字典没有一部收录某些媒体所常用的既未汉字化更未汉语语音化的英语单词。然而这种英语单词原语照抄现象又确实存在于汉语语篇,不得不引起关注。在归纳的基础上,笔者将此类英语单词暂名为原语词汇[1]。为区别于字母词,对原语词试界说如下:1.原语词不属于字母词。字母词主要由英语首字母缩略而成,且已汉语语音化,并被权威汉语词典正式收录。而英源性原语词,读音不仅未经汉语语音化,目前还未被汉语词典收录。2.原语词与汉语语言规则存在矛盾。一方面有汉语自身的原因,如汉字字形的表意性与小写字母字形及字义,很难产生吻合;一方面是字母文字的原因,如表音太强,表音过程的拼合性过于明显,不可能与汉语某个具体意义建立稳定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则是由于汉语对原语词使用的随机性。因此可以说,原语词是未被汉化的非规范词。3.原语词汇的存在形式以语码混用为主。所谓语码混用,指将语码A插入语码B,但语码B仍处主导地位,而被插入的语码A则处于从属、补充地位,不得作为完整的句子单位独立发挥作用[2],但可作句子成分之用,其意义需按语境确定,如:(1)R&B和Hip-hop也由此成为了主流音乐形式。(《金陵晚报》 2003年 11月26日C13)(2)Hi,大家好!(少年科学月刊《哥白尼》 2003年12月24页)(3)看到论题的fans就可以酷言酷语地大侃你的观点了,在这儿还可以用你最帅最靓的笔名哟!(《哥白尼》 2003年12月38页)可以肯定,英源性原语词不属英源性字母词,其存在主要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使然[2]。三、 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英语作为汉语外来词的最大来源由来已久,但英源性字母词的有增无减以及英源性原语词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来新观念、新认识正源源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头脑,因而不可避免地对汉语词汇演变形成巨大冲击。汉语总会在大量筛选的基础上,容纳一些最重要、最常用、最基本的字母词与原语词,使它们以一定的方式凝固、沉淀下来。(一)汉语对英源性字母词的吸纳汉语源源不断地吸纳新的英源性字母词作为单独的词使用。如GDP是一个三音节的字母词,在“从前GDP增长率一公布就‘驷马难追’的传统做法将得到改变”中,就作为单个词使用,充当一句子成分。至于汉语吸收字母词的方式,似可概括为:1.不将字母词汉字化。汉语文字形式选择是字母词难以汉字化的重要因素。2.扩大字母词汇量。汉语对字母词的吸纳集中于金融市场、国际关系等方面。3.汉语语音将进一步同化字母词的发音。4.以字母为书写形式的汉语拼音缩略词将增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影响日益重要,汉语拼音缩略词将会以“出口转内销”等方式大量涌现,如GB(Guo Biao国标)、RMB(Ren Min Bi人民币)、HSK(Hanyu Shuiping Kaoshi汉语水平考试)等。(二)汉语对英源性原语词的汰劣存良英源性原语词与英源性字母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否“汉语语音化”。在追踪研读语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汉语对原语词的吸收呈以下方式:1.汉字化。将个别常用原语词汉字化,其过程为:异化发音→复音或单音音素汉字的出现。首先,按汉字的发音习惯,对原语语音进行异化处理,然后将其汉字化,甚至语素化。例如近几年十分火爆的原语词cool,就已经历了cool→酷→酷哥、玩酷、酷毙了、酷美体这一从异化发音到汉字化直至单音语素化的转化过程。2.合法化。提取极个别英源性原语词,归入字母词,因为此类词使用频率高、范畴广、读音汉语语音化,如已被归为字母词的E-mail。3.淘汰与保留。绝大部分英源性原语词从讲求原汁原味,到游移于汉语权威词典之外,直至销声匿迹,过程相对短暂。一方面是因为新概念贬值迅速,时尚潮流脚步太快;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关部门加速了统一译名的步伐和工作,如《科技术语研究》杂志就以译名统一为宗旨,开辟了“名词工作论坛”、“公布科技名词”、“热点词难点词纵横谈”、“两岸词苑”、“术语学研究”等栏目,在翻译外来词汇和统一译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里,英源性原语词夹杂在方方正正的汉字中间,有损于汉语文字的工整美、汉语读音的韵律美、汉语文化的内涵美。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汉语将淘汰绝大多数原语词,仅保留少数发音简短、书写简易的常用原语词,如Hi,Bye等。不过笔者认为,英源性原语词就像“不识句读”的古汉语加入了英式标点符号那样,其书写形式、读音方式未必不能助于创建汉语文字之新的形式美及内涵美!(三)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对于英源性原语词的出现及英源性字母词的增多,社会各界虽认识不一,但态度总体而言是宽容的。这使得原语词及字母词不仅频繁出没于媒体,也常见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在进一步研究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在汉语中的运行规律,深入学习汉语语言史之后,笔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这一新现象不可能危及汉语文字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字母词和原语词并非脱离于特定语言环境能够独立存在的语义实体。一般而言,离开句子和语境,离散的单词或词组对人类思想交流的作用极其有限,因为人类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是非常微妙复杂的,其描述远非单词或词组所能独力胜任!其次,英源性原语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存在只是点缀,绝不会出现占据较大篇幅的现象,因而难使汉语沦为所谓的“大杂烩”,加之汉语自身强大的同化能力、发展能力、吐故纳新能力,不可能面临对原语词“不译则亡”的危险。英源性字母词和原语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渗透不仅无损于汉语的发展,还改变了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汉字与字母大、小写并用的多样性倾向,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书写方式及词汇表达,同时还反映出全球化大环境下社会的飞跃发展、各国间往来的更为频繁、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不过,现代汉语中的这一显著变化是否值得推广应用,宜由汉语演变规律决定。注释: *本课题受到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①18部新词语词典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1996。《汉语新词词典》,闵家骥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王均熙等,齐鲁书社,1987。《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语文出版社,1985。《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诸丞亮等,现代工人出版社,1990。《新词新义词典》,雷良启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新语词大词典》,韩明安,黑龙江出版社,1991。《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1。《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语文出版社,1993。《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3。《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6。《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汉语新词典》,刘一玲,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汉语新词新语年编》,宋子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当代汉语简缩语词典》,刘一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林伦伦等,花城出版社,2000。《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  相似文献   

3.
一、开展科技新词定名的迫切性当得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着手抓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时,我们觉得这件事抓得非常及时。因为当前一些新词的混乱现象,已对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交流造成了严重影响,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从电子信息领域来看,由于当代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派生了信息技术,这些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表达新概念、新事物的术语。这些术语中的大部分是由国外提出来的,因此其汉语名词的定名与译名是分不开的。当这些新词刚一出现就会在国内进行交流。过去,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下,组织了许多专家进行大量审定工作,并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别公布出版了《电子学名词》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等书。但由于从搜集名词到最后审定公布出版,往往历时很长,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要翻一翻近年来出版的计算机和通信的专业英汉词典,与已公布的《电子学名词》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相比较,会发现不少词是不一致的。还有一些新词出现在“参考消息”等传媒和新的科技期刊中,没有得到统一的定名。下表中列出一些译名和定名的对照。可以看出,若能在新词刚出现之际,先经过一定的定名程序公布试用,经一段试用时间后再予以最后确定,则将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若干信息科技名词译名统计(根据6本词书统计)+号代表又称。1.《英汉电信词典》.北京:邮电出版社,19912.《英汉计算机综合词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英汉计算机数据处理,远程通信办公系统译解辞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4.《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辞典》.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电子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二、新词汉语命名确实不易在这方面,王竹溪教授曾做了很多先驱性的工作,他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在物理学名词定名与审定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新词的定名工作。因此要做好新词的定名工作,必须动员一些有经验的专家积极致力于此项工作。记得40年代,萨本栋先生将servomechanism定为“伺服机械”大家都十分赞同,就这样沿用下来了。另外,例如laser(受激辐射光放大)在50年代译为莱泽、maser(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器)译为脉泽,大家一直不满意,直到后来把laser定为“激光”后,才得到大家的认可,其间差不多经历了二十年。此外,如information sink一词直到定名为“信息宿”后,才得到广泛采用。这说明了相当多的术语需要有段试用时间,以便大家择优录用。由此可知,发动大家来关心新词的审定,是另一条重要途径,若能合理地加以组织,必能做到事半功倍。三、近年来参加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当前国内有很多部门从事名词研究及关心新词定名工作。各专业学会大都设有名词审定委员会,它们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及专业学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定名工作。此外,负责工业、运营业的政府部门均设有负责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所,他们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负责所用专门术语的定名工作,但彼此之间沟通、协调不够。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单位也都十分重视新词的定名工作。根据国务院规定,全国名词委是定名方面的权威机构,但在宣传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有一些体会:1.同一术语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涵义和叫法。这一点是客观存在,不宜强求统一。如telecommunication在自动化领域中为“远程通信”,在通信中为“电信”。又如channel,在有线通信中为“通路”,在数据通信中为“信道”。又如robustness在自动化领域中称“鲁棒性”,在计算机领域中称“稳健性”,在通信领域中称“坚韧性”。2.同一术语在发展中不断赋予新意,如sensor一词,过去定为传感器、敏感器、敏感元件等。近年来扩大到感知外部环境的雷达、侦察卫星,因此必须针对新的情况给以新的定名,但定名为感知器,又与perceptron的定名冲突,因此需要协调。3.在科技术语中,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规定,very,ultra,super和extreme四个词用于频率高低描述,分别冠以甚、特、超、极四字,但在一些习惯用法,如ultra high vacuum称为超高真空,VLSI又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SAT称为甚小孔径地球站,前二者是约定俗成的定名,若能对这些前缀词加以规范定名,则可为今后可能出现的SLSI,ELSI等词定名留有余地。四、中国电子学会在新词定名工作方面的尝试前几年,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会鉴于近年来电子信息方面新词出现的特别多,决定成立“电子信息新名词标准工作组”,该组由从事通信、计算机、广播电视音响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来自学校、研究所、出版社、传媒机构及领导机关等不同单位。并曾召开研讨会,就当时大家最关心的一些新词进行了研讨,最后将研讨结果在一些杂志上刊登试用,征求意见。大家反映认为这一工作很有意义。从实践中感觉到,此项工作的确很重要,但最好要由更高层次、更具有权威性的机构来推行。由全国名词委开展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在全国名词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专业学会的新词研究工作组可作为新词工作网络中下一层次的结点,继续发挥基层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一工作模式非常科学有效。我们觉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所提出的关于开展科技新词工作的意见很好,对任务与方法等都经过周密考虑。其中规定了新词工作的范围,提出新词定名要快,把好第一关,在使用中不断完善。提出新词规范工作分“发布试用”和“审定公布”两步走,这样既快而又非常审慎。汉语命名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要坚持一词一义的原则。但在发布时,要同时注明用于哪一领域,最好能附有简要释义。关于这方面IEEE和ANSI合编的标准术语词典,对每个术语均标明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含义。五、近年来参与新词定名工作的初步体会两年来,我们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下参与了信息科学技术新词定名工作,有下列几点体会:1.由全国名词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新词的定名工作,由于有国务院所赋予的权威地位,因而非常有利于新词的试用推广。2.新词工作组由来自学会、院校、研究所、政府部门、标准化机构,传媒机构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其中有些长期从事定名工作的专家,由于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定名的规律,对于保证定名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3.与全国有代表性的学校或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及时征求定名意见,并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成立新词小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4.新词定名的程序分为(1)征集新词;(2)汉语初订名;(3)推荐试用名;(4)正式公布四个步骤。新词的基本信息包括:(1)外文名;(2)涵义;(3)资料来源或背景材料;(4)所属学科等四个方面。这些都将保证定名的科学化,保证了这方面的民主集中原则。以上是我们的一点体会与看法,要搞好此项工作,一方面要有坚强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我们除了本身积极参与外,还要发动周围更多的同志来积极参与并关心此项工作。* 陈太一院士是全国名词委信息科技新词审定组组长。  相似文献   

4.
我曾赞成用“临境”(《光明日报》1997年1月16日四篇之一),当时的想法一是它接近于“灵境”,二是和日语用法相同。看了众多的讨论(包括金吾伦在《光明日报》1996年10月27日和在本刊上的两文),觉得还需讨论才能找到合适的术语。下面说两点:1.能否不出现“虚”字?我曾说英文字virtual本义“虚少实多”,并引了香港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的例句,其中把“virtual ruler”汉译为“真正的统治者”。有意思的是,朗文词典又出了新版(1995,但只有英语,还未见英汉),这一例句保留了,而virtual ruler由皇后变为总统夫人,说明词典编者做了稍微的现代化而已。对virtual reality的汉译,能否有了“拟”,把“虚”省了?赵凯华建议用“拟真”,如考虑到金吾伦对reality的推敲,可以改用“拟实”。主张用“虚拟现实”和“虚拟实在”者,也可认为是把四字缩为两字。2.要留有“后路”。后路指应考虑复合词或有上下衔接词时避免歧义。原来用四个汉字代表virtual reality的,在复合词里也通常会取其中部分。金吾伦文中的virtual corporation,virtual library,可分别称为拟实公司、拟实图书馆。遇到统称的virtual reality,在汉语里如嫌单用“拟实”太别扭,可根据上下文加字,如“拟实技术”,又如建筑设计所用的“拟实环境”(见《科学》1996年4期)。  相似文献   

5.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装备工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工程涉及面广,包括的专业门类多,是工程学科中最大的学科之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非常重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一、概况在全国名词委和机械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正式成立。委员会由顾问、正副主任、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工程院院士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学者。经与全国名词委商定机械名词委组成9个专业审定组,分别审定以下9个专业名词:A 机械工程基础B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C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D 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E 流体机械F 汽车、拖拉机G 动力机械H 传动及传动元件I 仪器仪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划分的专业逐渐展开。各专业完成审词后,将考虑其内在联系及出版的方便,分成若干个分册进行公布。二、基本做法1.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审定工作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业审定组直接参与机械工程名词各专业组的审定工作。专业审定组的组成与该专业名词的审定质量密切相关。我们在确定专业审定组人选时不局限于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特别注意聘请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我们聘请的审定组专家之中有的参加过《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工作,有的制定过专业术语标准,也有的参加过各种专业词典的编制工作,还有些专家参加过《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基本情况》的编写工作。这些专家一直工作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参加专业学会工作,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不少专家是本专业的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和学术权威。有高水平的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机械工程名词专业审定组工作,保证了各专业名词审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2.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好选词关初审稿是审词的依据,是终审稿的雏形。我们充分利用了机械行业术语标准数量大;综合、专业词典种类多;《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规模大;《机械工程叙词典》等词表规范化工作做得好的有利条件,努力把好选词关。(1)术语标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已公布的术语标准中,约有1/5以上来自机械行业,总数达到150余项,另外还有数十项部颁和专业术语标准。虽然,这些术语标准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却是我们选词的可靠基础。(2)各种词典机械工程领域的各种术语、词典种类也很多,粗略统计约有二三十种,其中收词量较大的也有十多种,如《机械基础与工艺标准术语词典》(中国计量出版社)、《机械制造标准术语大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术语辞典》(中国标准出版社)、《机械工程词典》(安徽科技出版社)、《简明机械工程词典》(中国农机出版社)、《机电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种类众多的术语、词典为选词和审词提供了较多的依据和借鉴。(3)《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始建于1991年,做了大量机电工程术语的收集、整理和规范化工作。目前,已收录了中、英、俄、日、德、法6种文字的名词及中文定义的词条4.4万条,包括20余万个记录,数据库尚在不断完善之中。该数据库为机械工程名词的审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主题词表《机械工程主题词表》是机械情报所集中了全行业的智慧,组织了数十个专业百余人参加,耗时5年于1979年编制完成的,共收词1万余条,其修订版《机械工程叙词表》于1990年完成,共收词1.5万条。更可贵的是上述两个词表在机械行业数十种检索期刊和上百种科技期刊的文献主题标引中,经受了检验。此外尚有《汉语主题词表》,机械工程的词量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主题词表对机械工程名词的规范化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想方设法增加新词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词不断地涌现,名词术语工作要适应和反映这一特点。为了能及时收录新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词源的保障《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在收词时注意了选取新词,对参与收词的各学科专家曾提出新词应占到10%的要求。机械工程名词中的不少专业名词以《中国机电术语数据库》为基础选词,这样,从词源方面对增加一定数量新词的要求,有了较可靠的保障。(2)以新版工具书来补充新词新版各种手册、词典等工具书是出现新词较多的地方,在选词时我们注意了这一补充新词的途径。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名词的选词中,将刚刚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编译的《机械制造术语辞典》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程手册》作为补充新词的依据。(3)审词过程请专家增加新词我们不仅重视选词过程中增加新词,也重视审词过程中增加新词。在请专家进行一审、二审时,每次都在通知中一再提醒专家们注意剔除过时不用词,增加新词。4.讲求实效,加强联系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经费非常紧张,不可能经常召开会议,沟通情况。为了弥补此不足,我们加强与审定组成员之间的电话、通信联系,对于重要问题采取走访或请少数人进行座谈的方式予以解决。几年来,我们觉得这些灵活的联系方式,有时比召开较大规模会议有更高的实效。当然,不排斥在必要时召开适当规模会议,解决一些非召开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三、进展情况1.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包括:总论、铸造、锻压、焊接与切割、热处理、表面工程、粉末冶金等7个部分,共2000余个词条。1993年底完成选词工作,1994年上半年完成一审,之后根据全国名词委的意见补加定义,并于1994年底完成。1995年上半年完成二审,年底之前发出征求意见稿。2.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包括:切削加工工艺与设备、量具与量仪、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机床附件、模具、钳工及装配工具等8个部分,共1100余个词条。1994年下半年开始选词,然后加定义,1995年初形成一审稿,6月底之前完成一审,年底之前完成二审,1996年初发出征求意见稿。3.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包括:仪器仪表基本名词、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电测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分析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和装置、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仪器仪表元件、激光元件和激光设备、仪器仪表材料等11个部分,共3400余个词条。1995年上半年开始选词(包括定义),1996年初完成一审,下半年完成二审。3.机械工程基础、传动及传动元件这两个专业的名词于1996年上半年进行选词、下半年进行一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整体来看,还仅仅是开始,尚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6.
“坎儿井”作为中国新疆等地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灌溉工程的名称,已被部分专业词典和语文词典收录。作为一个借自维吾尔语“ ,kariz”的外来词,汉语“坎儿井”一词不但缺乏始见书证,而且词形不唯一,结构不正确,译音不标准,表意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信息科学新词审定组最近不仅在有关电脑网络的专业性刊物上,而且在一般报刊和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体上,Internet这个词频繁地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汉语名称,如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网际网、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不下十余种之多,造成学...  相似文献   

8.
一、需要加快信息学科新词定名的速度人类正在步入信息社会,我国亦正在加快信息化的步伐,这样,我们科技名词工作就面临两个现实,一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并引入表达新概念、新技术、新事物、新业务的新词,须要及时定名、推广;二是各种信息概念、产品正在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领域,因此新闻媒体均大量报导这方面的有关信息,例如程控交换、蜂窝电话、集群电话、寻呼、传真、计算机、因特网等均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大家都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的、规范的术语来进行交流,新词工作若跟不上,社会就出现把蜂窝电话手持机叫做“大哥大”这样的笑话;Internet这样的词已成为新闻媒体最时髦的,使用频率很高的科技名词,其名称也是最混乱的,短短两年多就有十多种叫法。因此全国名词委员会确定把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列为新词工作重点,是十分正确的。二、最近信息学科新词定名工作的简单回顾需要加速新词定名工作这件事,领导机关和基层的同志都有迫切的要求,因此,有些学会和杂志都曾在近二年内零散地做了一些工作,虽有一定效果,但影响不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权威机构的领导,工作开展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去年全国名词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开展新词定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用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及时审定并公布试用等方式,这一系列积极,慎重的精神,有力地指导、推动了信息学科新词的定名工作。我们在全国名词委有关负责同志的亲自参与指导下开展工作,已于7月18日向社会推荐一批新词。在工作中我们碰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要用什么样的机制来进行新词定名工作,即如何组成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二是如何入手,即在众多的新词中先从哪一些词入手;三是如何发布、推广新词。我们的初步经验是:(1)如何建立机动灵活的定名机制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综合了电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诸多领域,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这些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按原有的分学科成立的审定委员会进行新词定名工作显然是行不通了,因此全国名词委成立了由电子、计算机、通信三个学会的专家组成一个综合的新词审定组,其中包括学术部门专家和有关的政府、企业、新闻出版机构的专家们共同参与新词的定名工作。事实证明由学术和应用两部分专家来讨论新词的定名,工作将更为全面、完善并易于推广。因为新词的定名工作并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与新词工作相联系的,有广大的基础单位,其中有些单位(如南京邮电学院)并已正式成立新词小组,积极地参与了此项工作。(2)如何选择新词,有步骤地开展工作经讨论,一致认为要先抓当前社会上最为关注,与大家有密切关系的新词,如网络、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等方面,因为这些词在社会中应用频繁,其中有些词的命名比较混乱,故需优先考虑。而在每一大类中,则着重审定与应用密切有关、面向用户的那些新词,并且要较完整地成批研究发布。在实践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统计了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频度较高的新词,提出了要优先讨论定名的新词表。(3)如何发布推广新词利用新闻发布会、杂志、报刊多种渠道进行报导、推广,并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这是我们与以往公布推广学科名词不同的新形式,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统一名词的渠道。此外我们还与港台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非正式的交流(并吸取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最近一次推荐的17个新词发布后的反应来看,前一阶段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三、开展新词定名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新词定名工作,才开始不久,有待今后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目前有几点初步的体会如下:(1)整个社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新词定名工作,因为它是我们进行正确科技交流的基础,各方面都在思考、探讨,有很好的社会基础,只要加强领导,定能水到渠成。(2)在全社会有很好的人力资源来参与新词的定名工作,包括学术部门与应用部门。例如有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专家、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们(例如参考消息已成立了科技译名咨询机构),这为建立机动灵活的新词工作组提供了很有利的人才资源。(3)联合有关学科共同探讨信息学科中的一些关键新词是一种有利于名词统一的有效的办法。(4)现代术语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若能有更多领域的专家参加到这方面来,通过切磋、掌握、熟悉这些原则与方法,将会加速今后的新词定名工作。(5)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认识不可能一致,因此在定名中要发扬学术民主,不厌其烦,遵循定名原则——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等,研讨问题会愈来愈深入,认识终能得到统一。(6)建立广泛的新词小组是开展定名工作的基础,特别是一些从事特定专业的研究所,他们有专门从事名词研究的专家,并作了一些名词工作,若能早日建立新词小组,对于系统地开展新词定名,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7)中国有句老话:“大树下面好乘凉”,我们的体会是“大树下面好定名”,前一阶段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主要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取得的。感谢全国名词委、各学会、各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各报纸、杂志、出版社等部门的支持。第一批新词发布后大家作了报导,很快推广了这些名词。各位为统一我国的名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希望今后我们加强联系,及时反映大家的意见和要求,共同做好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9.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在1994年底完成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并经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然后经全国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出版。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使大家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成为常用的规范性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知识手册。二、名词释义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即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工作,以及出版后3年的使用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科学。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熟悉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则只有总体轮廓认识,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不会模棱两可引起混淆,而能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广而言之,对于非大气科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加以释义的新版本就是该学科的规范的汉英-英汉简明词典,起着普及知识,统一认识的作用。比起仅仅是订名的版本来,内容和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距地面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开展了名为MAP(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的五层(从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的中间一层距地面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我们将两者订名后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也便于区别。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这些名词搞气象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很熟悉,但要准确释义,问题就产生了。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则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所以通过名词释义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该名词的认识。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笼统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订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其他如“毛毛雨”、“小雨”、“中雨”、“暴雨”等,都给出了严格界定。所以,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审定中的收词工作必须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而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如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云滴谱—滴谱参数;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地基观测—气压计—气压订正等等,一层层递降。此次收词一般收到第5层,有的只到第4层,没有再向纵深发展。通过释义还能发现选收名词时的一些疏忽,如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一概全收就重复了。我们按照订名中一词一义的“单义性”原则,如“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就选定了最早和最常用的英文配名,但在某些汉英词汇、手册中,还有ocean-at mosphere interaction,sea-air interaction等,并将同一事物分别称为“海气相互作用”、“气海相互作用”等。通过名词释义,就可消除此类重复多义现象。总之,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名词订名随着科学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订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订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订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在注释栏中给出它的基本特性。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涵义搞清楚了,才能更确切地订名。这种做法也给以后的审查和修订带来便利。有时很精练的几个字难以全部概括该条名词的涵义,如农业气象中的“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与“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如非这方面的专家,根据此四字订名,是很难了解他们的差别的。即使一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淡忘或混淆,加上释义后,可以消除此类现象。最近我们看到在某些英汉词汇、手册中,由于没有释义工作,就将active temperature和effective temperature不加区别地统统译成“有效温度”了。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中的若干说明1.确定了一些常见新词的订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的El Nino;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现象的La Nina;表示海洋温度与大气压力升降有关联的ENSO现象。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科技论文中,有的甚至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各种译名纷至沓来。经多次讨论,认为EI Nino,La Nina(圣婴、圣女)意译也不妥,原本就是传说中的借用名词,还是(不得已)采用音译为好,所以分别订名为“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组合缩略词,也以音译“恩索”为宜,这与“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的订名是一种类似的方式。气候研究中词汇繁多,关于形容气候变化的名词术语就有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等5个,它们的细微差别常使人混淆,不易分辨。我们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近义名词术语做了几次专题讨论,对它们一一释义并作了严格界定,从变化的时间长短和形式上进行区分。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作为各类气候变化形式的统称;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指106年以上的变化;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指30年以上的变化;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指周期为几年的短期变化;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则指包含有极大、极小值的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气候变化。对这些常用术语给出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种做法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假彩色云图(false-color cloud picture)与伪彩色云图(pseudo-color cloud picture),从中文名词订名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两者的差别。前者指的是将不同探测通道得到的图象用不同彩色表示而合成的云图;而后者指的是同一通道探测的图象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灰度而得到的云图。本想重新订名以便于区别,如增加本质差别的提示语来订名,叫通道假彩色云图和灰度伪彩色云图,但大多数人认为此二词在卫星云图分析中已经约定俗成,以不改为宜。由这类名词术语中也可以看出名词释义的重要性。2.注意与国际接轨以及英文配名问题上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名词订名就充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自搞一套,而是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与国际接轨的突出例子是关于热带气旋的系列订名。我国气象部门从1989年起已正式采用了国际标准,即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和台风(typhoon),取消了原来“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并按国际规定作了释义。英文配名首选原有的英文对应词汇,有些中文名词订名直接来源于英文,如气旋(cyclone),气团(air mass),均质层(homosphere),对流层(troposphere)等,这些较好办。有些是合成词汇,英文中就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就选用常见的一种,如上述的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再如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之类的合成词汇,一般用“形容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选climatic change,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而不用“名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climate change,atmosphere remote sensing),尽管后一种方式有时在外文书刊中也能见到。在英文拼写上,采取American English(美语)的方式,所以选用color,favorite,center等,而不用colour,favourite,centre等。英文名词原则上均用单数,这已为广泛接受。3.约定俗成与抓新词订名名词订名中“约定俗成”是一大原则,因为此名称已为大众所接受,硬性改动效果不佳,如上述“假彩色云图”与“伪彩色云图”就未改动。再追溯上去,还有“副热带高压”(subtropic high),一直未能改为“亚热带高压”,因为“副热带高压”已成为气象界的常用术语了。这次订名中对“气溶胶”(aerosol)一词也感到不满意,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媒体中常提到气溶胶,已逐渐接受了这一术语,此时已不宜轻易改动了。避免约定俗成订名不理想,又不易改动的问题,应该抓紧新词的订名工作。大气污染方面最近有一个新词chlorofluorocarbons(CFCs),报刊上译名甚多,含氯氟烃类、氯氟烃类、氟氯烃类、氟里昂,台湾订名为氟氯碳化物,它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希望化学或环境科学方面能尽早给予定名,时间一长,就更难统一了。4.不足之处外国科学家的中译名是个技术性不强但却非常麻烦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标准,如常见的Boltzmann(玻尔兹曼、玻耳兹曼)、Descartes(笛卡儿,笛卡尔)*等。不同的手册,甚至是作为标准的手册,其译名也往往有微小的差异,叫人无所适从,希望能尽早统一,给出真正的标准。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遇有此类问题,也尽量向标准靠拢,如Richardson number就由理查孙数改为里查森数。但还有一些译名由于各种原因,仍维持了原有的订名。大气科学涉及数学、物理等许多基础学科的名词,希望这些学科名词本身要统一,否则其他派生学科很难办。如一个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订名为“方均根”,数学订名为“均方根”,以前还见过有叫“根均方”的,这样的不统一局面,叫派生学科很难适从。关于仪表称“表”、“计”还是“仪”,我们只能有个大致约定,不可能完全统一,如温度表(thermometer),微波辐射仪(microwave radio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同是英文meter结尾,对应的仪表功能不一样,有目测的,有自记的,所以订名往往还得结合仪表的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称“表”,如温度表;较复杂的,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称“计”或“仪”。当然,有的仪表也有合适的英文结尾(graph)。由于当时本着从严收词,有争议或暂时统一不了的名词均不收入,稍涉及其他学科的名词也不收入,这样整个大气科学名词只收录了不到1900条,从总数上来说少了些,这就限制了它的广泛性。尤其是在大气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的研究不断添加许多跨学科的新词。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又将许多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新词引入,在这种形势下,大气科学名词要进行较大的扩展(如3000~4000条)才敷应用。 --------------------------第24页* 周诗健编审是第四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27页* Boltzmann已由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玻尔兹曼,Descartes已定为笛卡儿——编者。  相似文献   

10.
PK——汉语动词家族的新成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字母词能否进入汉语词家族,在语言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作者认为PK虽然在字形上与汉字有差异,但在读法上已经汉化,所以应进入汉语词家族,不仅如此,而且作者还认为PK是迄今惟一用作动词的字母词。不失为一家之言。欢迎讨论。在今日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挑战、角逐、竞争、争霸、比试、比赛、竞赛、打擂、争抢、争夺、淘汰、击败、胜出、脱颖而出……”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赋予了汉语语句从未有过的力量和生气。不仅如此,它们的英语部分等值语player killer还借助媒体和因特网以其缩写形式PK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与它们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发挥完全相同的语法功能,从而客观上打破了汉语动词家族概不吸收字母词的历史传统。从表面上看,PK一词的高密集使用与“超级女声”2005年暑期受到热捧不无关系,当时全国各地媒体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大量使用“PK”,如:“不知今日谁与谁PK?”(《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9日)“超级女声终极PK”(www.hunantv.com)“李宇春最不愿与何洁PK。”(《扬子晚报》2005年8月21日)一个新字母词在汉语里的使用密集程度之大,实不多见。近年来,汉语中大量出现了PK这样的字母词。所谓字母词,即由拉丁字母或拉丁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汇。由于此类词语能够适应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能够较迅速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因而变化较快,数量在不断增多,早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惟独PK一词的使用最为频繁,这不得不令人深思。首先,《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林伦伦等编,花城出版社,2000年)、《新词新义词典》(姚汉铭,未来出版社,2000年)、《新华新词语词典》(周洪波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新词语大词典》(亢世勇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新词词典,虽收录了一些字母词,但所收字母词不是属于名词词类,就是属于形容词词类,如UN、DNA、WTO、Internet、cool等,其中竟然没有一个属于动词词类!而字母词在汉语的存在至少长达半个世纪之多!可见,汉语动词家族并非字母词容易进入的领域。尽管如此,作为字母词,PK并未尝试进入形容词和名词这两个传统的字母词的进驻领域,而是径直闯入汉语动词词类,成为惟一进入汉语动词的字母词。另外,汉语属于动态语言,偏重于动态描写,其具体特点是动词较多,如使用大量的“兼动式或连动式”,以使所描写的事、人或物跃然纸上,让读者或听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虽然汉语动词的字母词目前暂时只有PK,但事实证明其使用频率较高,意义不可低估。其实,PK进入汉语动词词类,是“事出有因”的。最初,PK作为英语player killer的首字母缩写词(指的是在游戏中杀死其他玩家的玩家)以名词形式随着网络游戏进入中国,孰料它竟跳脱出游戏范畴,摇身一变为动词,出现在汉语当中。由于PK指玩家之间的杀伤性比武,带有一定的恶意性、伤害性,游戏对PK行为进行了相应规定和限制,由此产生了PK理念和精神。PK理念和精神的好处在于:淋漓展现个体的优劣;反对传统的大牌,能够“人尽其才”,突出优秀。此外,PK真实、直观、明朗,是外界认识个体的较好途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PK符合新的消费观念,突出卖点,深入人心。PK——区区两个字母,就能传达出内容如此完整、内涵如此丰富、规定如此人性化的竞争理念,因此没有理由不认为,是现阶段人们渴望公平竞争、渴望展现自我的要求,这为PK 在汉语动词中的出现起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另外,其他字母词由于名词或形容词功能限制,如果在同一语境中反复使用,会令读者丧失新鲜感,而PK作为动词在汉语这个注重动态的语言里反复出现,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符合动词活动规律,能为人们所接纳,因此得以在汉语书面语及口语中多次出现而不致令人生厌。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PK虽是惟一用作动词的字母词,但它沿袭了传统字母词的发音方式:在模仿英文字母发音的同时,读成汉语式的音素,并带上了汉语特有声调。这样,虽然外形上PK与汉语方块字有一定差异,但在读法上已经汉化,这为PK进入汉语动词词类提供了语音基础。PK的出现,究其实质,与近年来汉语中大量出现字母词的背景分不开,更与社会对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新鲜动感的新词的热衷程度分不开。最重要的是,汉语特别强调意境,是活的文字,例如“香气扑鼻”,香气不用去闻,就会主动扑进鼻子里,这种了不起的意境是动词“扑”传递的。为使语言产生类似令人兴奋和震撼的效果,汉语往往强调选择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活泼独特、节奏感强、视听效果佳的动词,PK两个字母的汉化读法皆为爆破音,听上去像炸药袭击一样,能赋予句中其他词语子弹一般的冲击力,显得干脆、个性十足,为其进入汉语动词家族提供了特有的资本。如前所述,汉语词汇中也有与PK基本等值的动词,但是媒体及青年人的求新特点,以及PK本身具备的易让人接受的理念,加上PK两个字母发音给人的视听冲击力,PK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形成了大举冲击人们视觉听觉的趋势,以至于“我和你PK”、“我刚才被PK了”之类的话语常见诸于报端或生活会话中。众所周知,今日汉语新词早已不是语言学家、教师、文字工作者等知识精英的专有领域,它已经成为普通人的语言。近年来,汉语中涌现出的许多新词就不是来自精英层面,而是来自网络爱好者、电脑游戏玩家,有些新词会生存下来,有些则会转瞬即逝,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不是知识精英,而是“汰劣存良”的自然规律。据2005年11月26日《扬子晚报》报道,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将限制网络语言的重点放在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等方面,这意味着PK将可作为汉语动词家庭的新成员正当使用了!不过,PK作为英源性字母词进入汉语动词系统这一事实,将对汉语的发展到底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