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黄,东海海域水团发育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黄,东海海域底质沉积物中的细粒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和全粒级碳酸盐含量分析,对比上覆水团和悬浮体资料,探讨研究区水团发育消长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长江冲淡水影响的长江型物质沉积区;黄海水影响的黄河型物质沉积区和轩潮水以及东少次表层水物残留型物质沉积区。而水团发育消长可直接影响下伏底质的分布特征。黄河型物质沉积区与残留型物质沉积区的分界相应于黄海冷水向东南扩展与黑潮次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SEM)、ICP-AES分析等方法,得到了关于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示踪粒级以及示踪指标,并提出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进而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长江型、黄河型物质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南海东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南海东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二类粒级(0.063~0.125mm和0.125~0.25mm)的碎屑矿物。结果表明,碎屑矿物共有52种,其中轻矿物15种,重矿物37种;前者平均含量为98.83%,后者仅为0.52%。依据主要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将该海域划分为三个矿物组合带.从海岸向陆架、陆坡,陆源碎屑逐渐减少,生物源物质不断增多;水深670~740m的陆坡内褐铁矿含量较高,表明该区处于水体交换频繁的高能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0.016mm为优势粒级,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75%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0.00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长江口泥质区则以<0.016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珠江广州江段水体沉积物与悬浮物中27种元素的含量和赋存形态特征.在沉积物中,强烈迁移型元素(Na、Ca、Mg、Sr等)含量比长江、黄河明显偏低,排序为黄河>长江>珠江;迁移累积型元素(Fe、Mn、Ti、V、Cr、Co、Ni、Cu等过渡元素及Al、P、Li等)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排序为长江>珠江>黄河;K、Ba等元素含量则与长江、黄河相近.该江段的不同河段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特别是某些污染元素达50%以上.各元素的形态分布有一定规律,Li、Na、K、Rb、Be、Al、Ga、Ti、V及Nb元素基本以残渣态存在,占总量的95%以上;Fe、Sc、V、Cr、Ni、Co等过渡元素及P、Ba、Pb、Y等元素的残渣态比例在60%~85%范围内,还有较大比例的铁锰态及有机态或碳酸盐态;Cu、Zn、Ca和Mn的残渣态含量比例最低,均在50%以下,在非稳定态中Cu以有机态为主,Mn和Zn以铁锰态及碳酸盐态为主,而Ca则以碳酸盐态及可交换态为主.在悬浮物中大部分元素的含量与形态分布变化趋势与相应江段的沉积物相似,但其含量值均比沉积物有明显偏高,残渣态比例均有偏低,非稳定态特别是可交换态比例有较普遍的偏高,也就是说,悬浮物中大部分元素的潜在活性较沉积物偏高.  相似文献   

7.
廉州湾重矿物组合区与泥沙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广钊  梁文  刘敬合 《广西科学》2002,9(2):119-123
对廉州湾50个沉重物样品0.125-0.063mm粒级的重矿物(比重大于2.89的碎屑矿物)分析,发现3个重矿物组合区:(1)南流江口物区即电气石-锆石-钛铁矿-浅渌角闪石组合区;(2)西南部大风江口矿物区即钛铁矿-电气石-锆石组合区;(3)东南部北海港矿物区即电气石-钛铁矿-锆石-黑云母组合区。陆相径流(南流江流域)来沙是廉州湾的主要物源,也有部分物源是来自南部海岸的侵蚀物质,海相来沙是很少的,海湾泥沙运移总趋势是自东北向南运移,但南部沿岸泥沙自西南向东北运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的形态分配及其地理分布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三角洲土壤的5种微量元素中,可交换态的含量百分比均较低,而残渣态的含量百分比50%上,其余三态随元素的地区的不同,有较大差异;(2)微量元素形态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分布趋趋势。在3个三角洲中,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含量百分比自北向南低,有机态自北向南降低,有机态自北向南升高,铁锰氧化物态也呈自北向南升  相似文献   

9.
在粒级分离的基础上,对长江河口及邻近陆架22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磁学表征,探讨了磁性特征对物源、输运、沉积动力等环境信息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入海泥沙、残留砂及废黄河物质是长江口外水下三角洲及邻近陆架沉积物磁性特征的主要物源影响因素,但3者的空间分布不同.沉积物磁化率(x)、饱和等温剩磁(SIRM)、硬剩磁(HI...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南四湖和入湖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2020年5月采集了1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金属元素镉(Cd)、铬(Cr)、铜(Cu)、铅(Pb)、锌(Zn)、汞(Hg)、镍(Ni)、钴(Co)和钒(V)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可能效应浓度商数法对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南四湖和入湖河口沉积物中有机质和Ca含量较高,Fe、Al和碳酸盐含量较低,pH呈碱性,以粉粒为主;Cd、Cr、Cu、Pb和Zn的含量远高于全球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说明南四湖和入湖河口受到了这几种重金属的污染;Cd和Ni(变异系数> 50%)空间分布不均匀,可能存在人为污染;本研究大部分重金属在南四湖和入湖河口沉积物中为中等富集和无富集,可能会对当地的生物产生轻度的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贵州喀斯特沉积物及其母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喀斯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REE的丰度变化很大,与CaCo3和Al2O3百分含量呈相关性变化,并沿袭碳酸盐母岩的稀土分布模式,稀土解析结果表明,斯特化学沉积物及其母岩中稀土主要呈离子吸附态存在,喀斯特碎屑沉积物中,稀土主要呈类质同像存在。  相似文献   

12.
塔中隆起北斜坡志留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详尽的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志留系(主要是下砂岩段)储层的特征.志留系砂岩成分成熟度总体较低(岩屑砂岩为主),但在下砂岩段下亚段常夹数层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储层成岩压实作用较强(粒间一般以线接触为主);以碳酸盐类及硅质和高岭石为主的胶结作用总体较强;溶蚀作用一般较弱,但局部层段以碳酸盐胶结物为主的溶蚀作用强烈,对储层性质影响较大.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原生粒间孔、颗粒(长石、岩屑)溶孔、碳酸盐(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物溶孔和微孔隙.储层孔隙类型和组合在平面和纵向上存在一定变化,多数层段以粒间孔和微孔为主,局部层段碎屑颗粒间碳酸盐溶孔占较高的比例.进而总结了影响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为压实作用、成岩胶结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特征(碎屑组分和粒级等).较为优质的储层基本为中-细粒以上石英砂岩(或成分接近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主要干流和支流碎屑沉积物中的单颗粒石榴石化学组成分析显示,石榴石元素组成以SiO_2、FeO、Al_2O_3、MnO、CaO、MgO、TiO_2为主,石榴石组合主要是镁铝榴石、铁铝榴石、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其平均物质的量分数分别是65.4%、13.8%、9.4%和11.5%.利用石榴石G-P-AS物源分析方法,可以识别出长江流域的特征石榴石组合.长江水系沉积物中碎屑石榴石呈低Mg、高Mn特征,其源岩以中低级变质岩为主,长江流域出露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以及低温接触变质岩控制了沉积物石榴石的组成.金沙江是长江入海粗粒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石榴石组合呈现为典型的低Mg、高Mn特征,与整个长江干流石榴石组成一致,但由于未受到中下游近源沉积物影响,其石榴石组合可以作为长江特征物源端元,用以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物源示踪.  相似文献   

14.
九龙江口表层沉积中碎屑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厦门港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物质组成、重矿物组合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碎屑矿物共有47种,其中轻矿物9种,重量矿物38种;轻矿物的平均含量为88.6%,重矿物的平均含量11.4%,大大高于台湾海峡重矿物的平均含量(0.95%)。  相似文献   

15.
石灰泥岩是束鹿凹陷含量最多的岩石类型之一,它分布于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中下部,前人笼统地称之为泥灰岩.应用沉积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石灰泥岩的岩石类型进行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该类岩石结构组分主要为砂粒级、粉砂粒级碳酸盐成分的碎屑颗粒以及泥粒级的碳酸盐质点;岩石的碎屑结构较清楚;石灰泥岩和由同成分而不同粒级颗粒(碳酸盐成分的砾、砂、粉砂、泥质等)所构成的岩石在空间上相伴出现;岩石中氧同位素(δ18O)值为-9‰~-5‰,碳同位素(δ13C)值大于1‰,最大值为3.2‰;碳-氧同位素资料均显示受物源的影响明显,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陆源机械成因的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6.
不同预处理对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粒度分析的方法很多 ,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激光粒度分析法 ,都需要对样品做预处理 .不同的预处理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不同 .取自东海农场泥质潮滩的 4 1个样品 ,经稍做振荡分散、加少量双氧水与盐酸和加大量双氧水与盐酸等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法预处理后 ,平均粒径减小 ;中值粒径减小 ;标准偏差增大 ,但不影响沉积物的分选等级 ;粒级含量变化 ,但不影响沉积物的命名 .这些变化一方面是沉积物中颗粒有机质和贝壳、生物碎屑类碳酸盐被双氧水和盐酸除去所致 ,另一方面可能因潮滩沉积物中絮凝颗粒被破坏而造成  相似文献   

17.
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的物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PC-6孔进行了粒度分析、AMS^14C年龄分析和元素测试。利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特征元素比值以及判别函数等方法,对该泥质区近7.7ka以来的物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的碎屑组分主要来自于长江。物源定量计算表明,近7.7ka以来长江沉积物平均约占87.5%,少有黄河沉积物的输入。稳定的物质来源指示了台湾暖流约在7.7kaBP已经形成,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迁徙、黑潮的西移重回冲绳海槽和黄海暖流的北进等并没有对本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受物源端元选取、不同时期沉积物源区风化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文中的定量物源计算具有小幅的不确定性,长江沉积物的实际贡献可能比文中计算的结果要偏高。  相似文献   

18.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碳酸盐胶结物是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砂岩中的主要自生矿物.薄片分析、碳氧同位素测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类型为微晶无铁方解石、亮晶或连晶铁方解石与含铁方解石.微晶无铁方解石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含量高,但分布局限,与局部过饱和的碱性湖水沉淀有关.亮晶与连晶铁方解石或含铁方解石1δ3CPDB值为-4.1‰~-13.1‰,1δ8OPDB值为-19.7‰~-32.3‰,胶结类型多样,分布普遍,为该区主要方解石类型,其形成主要与烃源岩中泥岩矿物有机质演化有关,为中成岩A期—B期阶段产物,形成时代相对较晚.碳酸岩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较为明显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对长江口、黄河口以及废黄河口现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有较大的差别,长江沉积物中具明显奇偶优势的高碳数正构烷烃以及C29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Pr/Ph值较大,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明显;黄河低碳数正构烷烃和C27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Pr/Ph值较小,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较弱。甾烷、萜烷的成熟度指数显示长江高于黄河、现代黄河高于废黄河。这些差异主要受流域环境背景和流域内人文过程两大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内4种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本区伊利石含量最高,蒙皂石或高岭石次之,绿泥石含量最低;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型次之;南黄海粘土矿物主要是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