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政府的抗日对外宣传由国际宣传处负责,在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该处的新闻宣传及对外电审查,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了特殊的痕迹;作为外国记者中的核心力量,美国记者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937年9月-1942年8月,胡适在美国度过了5年外交生涯。任大使期间,在经费困难和国际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与美国上层频繁接触,获得了美国的两笔贷款,为抗战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豁出性命讲演,宣传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为抗日作舆论宣传。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他人的误解,以及与宋子文之间的龃龉,最终被蒋介石免职。  相似文献   

3.
"英美派"是国民党政权内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它缘起于清末民初国人的留学潮流,形成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英美派"政治上崇尚英美民主模式,经济上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外交上主张联合欧美、抵御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转向美国,"英美派"在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外交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积极推行者,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评析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收复区开展了教育甄审运动以及共产党介入这场运动的情况,认为中共抓住教育甄审带给收复区员生不满的心理,积极地加以引导和宣传,领导了收复区员生的反甄审运动,致使国民政府的教育甄审不仅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其在知识分子中的向心力大打折扣,使被甄审者越来越倾向于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桐油作为中国特产,在中国种植和使用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桐油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国际商品后,桐油的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它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军备方面,这使中国的桐油贸易如日中天,桐油成为了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物资和创汇来源。在桐油贸易中,美国占有重要的份额,桐油对美国的经济和军备影响较大。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用桐油打开了美国对华援助的大门,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了一次全国性的反攻——冬季攻势。这次攻势尽管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但其准备之充分,投入之兵力,对日军打击之程度,均是抗战相持阶段空前的。本文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后国民政府抗战政略、战略方针,国共关系及“速胜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这一论断提出异议,并具体分析了冬季攻势前后国民政府抗战攻略、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从而得出冬季攻势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分水岭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后,随着东南的沦陷,国都的西迁,大后方的地位日见重要。为了抗战建国,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大后方的政策,诸如扶持建立工业、发展农业、兴办水利、开发交通等。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介入以及人民的支持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西部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不仅初步改变了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是由于抗战特殊时期,国民政府无力投巨资于西部的开发;同时由于西部各地方实力派的掣肘,使许多开发措施很难真正付诸实施;加之国民政府自身的短视,对开发西部抱以功利主义的态度,使得开发政策总是因人因时而变,没有长久性和系统性。其开发成果也相应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云清 《科技信息》2013,(18):152-15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的节节进攻,中国大片领土沦陷,战略后方越来越小,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成为中国抗战的总后方。当日军把战略眼光放在长江航道,以为封锁长江便能斩断前方与后方的联系,便能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时,国民政府大力经营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江。国民政府尤其大力整治在崇山峻岭之中被世人称为蛮荒之地的乌江航道,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竟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狄 《世界博览》2014,(3):89-89
正在淞沪会战血战两周的孙立人将军被日军的迫击炮弹炸成重伤,他全身中弹片十三处,昏迷三天。在淞沪会战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抗战劲旅,这就是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它在淞沪会战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为它不是国民政府的正规陆军,所以一直默默无闻,是一支湮没于历史中的抗战劲旅。它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培养出了抗日名将孙立人。孙立人将军在税警总团经受过锻炼后,日后成长为新三十八师师长、新一军军长,被誉为正面战场上消灭日寇最多的将领。孙立人将军留学美国,在被誉为"南部西点"的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归国后,他被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邀请,在其创建的税警总团中担任团长之职。税警总团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它实质上是一支缉私警察部队,建立的目的是打击私盐的走私。宋子文经营有方,加上又是国民政府的财神爷,他把税警总团打造成了一支  相似文献   

10.
湖南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抗日战争爆发前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抗战爆发后,为支援抗战,国民政府与湖南省政府采取积极的农业政策,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农作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建立战时农村金融体制、开垦荒地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湖南农业为抗战提供了军粮棉布,在抗战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证了前线的供给,对八年全面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抵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和中华民族保卫家园的高昂斗志,博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同情,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积极争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又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广泛援助,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线。国民政府:主动出击拉援助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同时,先后向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会议控诉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际社会支援中国,制裁日本,并成功促成苏、美…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东部沿海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了支持抗战,保护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组织了工厂内迁,由此对大后方的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结束,国民政府善后救济总署对解放区进行了一定援助.时间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虽缓解了解放区局部困难,但带有强烈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国家急需进口大量的军用及战略物资,使外汇需求骤然大增,而出口贸易却因战争而急剧减少,使外汇供给日益紧张,这种状况导致了抗战时期外汇供需的严重失衡.于是,千方百计争取侨汇就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解决外汇短缺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本文把侨汇置于抗战的大背景下,首先考察战争环境下争取侨汇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然后分析了国民政府面对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争取侨汇的成效,最后探讨了侨汇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会传入怒江傈僳族地区后,传教士创立傈僳族文字,开办各类圣经学校,培养本土传道人,提升神学教育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傈僳族地区世俗教育的发展.教会活动的迅速扩大,极大地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边疆统治.为加强边疆控制,消解教会影响,国民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反映了国民政府巩固边疆,整合力量,支援抗战的意图.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安抚的态度对待侵华日军和侨民,以谋求日方的合作。这种“以德报怨”的政策,是蒋介石为实现其战后反共、反苏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这一政策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或局部的成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国民政府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与军事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政策,分别对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的教材进行补充编订,增设战时课程,强化对各级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和管理,以加大国统区学校的国防教育力度。国统区学校国防教育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抗战意识,使学生的从军热情进一步高涨,同时也为国民党军队培养了大量的国防人才。国统区学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是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宋哲元与韩复榘同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两人相继成为华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前,他们主政的平津、山东对国民政府都处于半独立状态。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与韩复榘的对日态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人对日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抗战进程,也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安抚的态度对待侵华日军和侨民,以谋求日方的合作.这种“以德报怨”的政策,是蒋介石为实现其战后反共、反苏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这一政策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或局部的成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国民政府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西南大后方重要屏障的贵州,抗战之前就已成为西南陆路交通中心,其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贵州公路一直承担着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运输的重任,扮演着向大后方及抗战前线运输军需民用物资“转接”作用的角色,成为连接抗战大后方、抗日前线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及中印公路等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桥梁和战略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