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民承包土地增加收益的欲望越来越强,随之在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中产生的矛盾和承包纠纷也逐年增加,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村土地如何有序、规范地进行流转。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土地经过八十年代初的土地下户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又经过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完善,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这一制度已经形成。尽管政府力图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但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却处在不变与经常变动之中。不变:即是从土地下户以来国家对农户承包经营的政策没有变。经常变动:是指农户所承包的土地,不论是耕地、林地、水面或其他土地,由于企业占地、农村村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房改扩建占地等原因引发土地面积减少和权属变化,再加上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规范的流转,造成了农村土地处于经常性变动之中。因此,作者试图通过揭露问题,找出原因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土地纠纷问题,影响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论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存在主要问题及表现及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中农民承包经营权益保障法律自身存在的冲突导致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不到位,使土地流转中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救济渠道较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在保护自身土地承包经营权时易于引发社会矛盾。积极完善土地流转中农民承包经营权益保障法律有利于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益的保障,有利于减少土地流转中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越来越多。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依据法律的基本精神,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开展调解和仲裁,对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是一个必然趋势。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在调整国家、集体、用地单位、农民四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缺陷。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逐渐显露,矛盾突出,这些矛盾又较集中地表现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上。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同时,分别从经济、法律两个方面对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针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7.
持续强化农村地权稳定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向,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土地权利“定心丸”,激励了农户对承包地的长期投资。但是,由于漫长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内不同农户人地数量变化的异质性和不均衡性,也诱发了无地少地农户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如若无视无地少地农户的渴望和诉求,不仅会固化其弱势身份,使其落入贫困边缘,还会极大阻碍乡村振兴之路,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地权固化使得集体经济组织很难再通过土地发包或者土地调整来解决不同农户的人地不均衡问题。因此,本研究在界定无地少地农户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分别探寻无地农户和少地农户的形成原因,从分地和赋权两个层面构建起无地少地农户的权益保障机制,以减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贯彻落实中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常华 《科技智囊》2012,(2):20-25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温家宝表示应大幅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盏分配比例。 2011年12月27—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9.
曹敏洁 《科技信息》2010,(12):I0372-I0373
随着人口不断地增加,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在农村,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土地逐渐"福利化",亦即土地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已经并且越来越大于其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三次绩效迥异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本文从这三次的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视角,分析了在四次变迁中,作为农民最为赖以生存与关心的土地制度对农村老年保障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在现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所依赖的土地又将再一次面临变迁的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城市化与保障的双重建立是需要我们关注并且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越来越显示出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的瓶颈效应。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一是要确保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对此需在宪法中有明确规定;二是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地进行交换的权利;三是要允许农民对土地财产权利的自由安排。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越来越显示出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的瓶颈效应.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一是要确保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对此需在宪法中有明确规定;二是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地进行交换的权利;三是要允许农民对土地财产权利的自由安排.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因土地而产生的“承包经营权”是广大农民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但随着农村土地特别是城市郊区土地被大量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诸多权利也随之被剥夺。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指出应从保护耕地、明确征用范围、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及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来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越来愈高,土地规划越来越趋向于城市化发展,从而让乡镇耕地持续减少,农田的面积受到严重威胁,上一轮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建设的步伐,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合理日益突出。对此,必须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的完善,合理规划乡镇土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明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将规划的层面落实到具体地块,以此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让规划方案可以真正实施。该文以基层土地管理的角度,首先阐述了乡镇土地利用总规划的意义,从而分析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此来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住宅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的矛盾日益尖锐。本就耕地的认识、管理及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农村住宅用地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和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耕地合理集中及建筑形式多样的住宅等5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全文侧重分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执政期间,为解决土地问题虽提出过若干法规与条例,但为何在实践中未能付诸实施,而跑到台湾后,又为什么能够在那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通过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先后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为何在苏区土地分配后,曾一度实行土地国有(公有),反对农民私有。在农村推行土地变革时,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因和现状分析,得出了流转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程序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土地流转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发展权概念引自国外,在我国其法律性质尚存较大争议,有公权力说、经济权力说和私权力说。民法学界普遍将其定性为私权利,且应当区别于地上权,属于狭义空间权。农村宅基地发展权基于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应当确立为独立的土地发展权,该理论有利于解决征地补偿中农民集体和农民利益的分配问题,还可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土地问题历来是我国农村工作的核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土地问题,坚决继续实施土地承包政策,但土地政策的具体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贵州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决定,将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城乡的过渡地带,城镇郊区的土地利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南方丘陵地区城郊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整理能够在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耕地的质量,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尽量挖掘城郊土地整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单国胜 《今日科技》2005,(10):15-16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拥有的最重要的财产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广大农民把它视为“命根子”.为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自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更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