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简称减1)的间期只存在DNA的复制以及随后的染色单体的复制,不存在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二次分裂(简称减2)的中期,随着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发生分裂完成染色体的复制,由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45S rDNA在多种植物中期染色体上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首次确定了日本小檗(Berberis tkunbergii DC)、车前(Plantago major L.)、野芹菜(Sanicula lamelligera Hance)、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械树(Acer buergerianum Miq.)、天目琼花(Viburnum sargentii Koehne.)、丹参(Salvia miltorrhiza Bunge.)、榆树(Ulmus pumila L.)中45S rDNA在中期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rDNA的位点数和位置的变化,分为四种类型:①在日本小檗、车前和野芹菜中,荧光信号正好位于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或端部;②荔枝和械树,分别有1对和3对染色体具随体,但荧光原位杂交却检测到3对和5对染色体上具有杂交信号;③天日琼花,具有4对随体染色体,但仅住其中一对随体上显示了杂交信号;④在丹参和榆树中,有的杂交信号位于着丝粒部位或长臂的末端,杂交信号的数目成奇数.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染色体45S rDNA信号正好位于6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这与Dal-Hoe和Hoshi等人的结果是一致的.上述结果表明:45S rDNA可以作为染色体的一个识别指标,对识别染色体的个体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对45S rDNA位点分布的多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运用支序系统学分析程序Hennig86V1.5对我国分布的稻蝗属(OxyaServ.)的部分种类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染色体相对长度的方差和各种染色体异染色质的相对含量,确定各染色体相对长度相等,不含异染色质的种类为假想的最原始种类,从而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7种蝗虫中,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最原始,上海稻蝗(Oxyashanghaiensis)和无齿稻蝗(Oxyaadentata)的相似程度最大,黄股稻蝗(O.flavevemura)、双带稻蝗(O.bicin-gula)和小稻蝗(O.intricata)相似,山稻蝗(O.agavisa)最进化,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异精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后代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活体注射PHA(Phytohemagglutinin植物血球凝集素)法对彭泽鲫及彭泽鲫在不同外源精子刺激形成的子一代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彭泽鲫具166条染色体,核型组成是18对中部(m),17对亚中部(sm),6对亚端部(st),42对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为236.说明彭泽鲫是行雌核发育的.本研究结果与其它雌核发育类型的鲫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贵州两种坳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贵州斑坳蝗AulacobothrusLuteipes(Walker)和无斑坳蝗A.Sren-hediniSjostedt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两种坳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O=23,全部是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都属“1B”核型,按相对长度,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M,S三组,都具有着丝粒C带。但斑坳蝗中期Ⅱ染色体组长度(55.19±2.71μm)比无斑坳蝗的(49.93±2.42μm)长;结构异染色质总量(29.32±1.22)比无斑坳蝗的(17.87±0.58)多。  相似文献   

6.
玉米组织培养中的染色体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4种基因型幼根诱导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发现:(1)2.4-D浓度较低时,利于多倍体细胞发生,2.4-D浓度较高时,利于二倍体细胞分裂,(2)随着继代时间延长,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均有变异(3)出现多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7.
印度黄脊蝗核型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印度黄脊蝗(patangaSuccinctaJohansson)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结果表明:印度黄脊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x0=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2n()=2x=23t;中期染色体绝对长度总和为71.47±0.63μm;所有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C-带,异染色质总量为18.76±0.11%;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4.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零,印度黄脊蝗的核型属“IC”核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佛蝗属(PhlaeobaStal)的增强佛蝗(P.imfumataBr.-W、白纹佛蝗(P.albonemaZheng)短翅佛蝗(P.angustidorsisBol)、长角佛蝗(P.antennateBr.-W)四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研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四种佛蝗的染色体数都为2n♂=23.具有2~3对大型,  相似文献   

9.
四种佛蝗染色体核型与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佛蝗属(PhlaeobaStal)的僧帽佛蝗(P.imfumataBr.-W、白纹佛蝗(P.alboemaZheng)、短翅佛蝗(P.augustidorsisBol.)、长角佛蝗(P.antennataBr.-W.)四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研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二结果表明,四种佛蝗的染色体数都为2n=23.具有2~3对大型,5~7对中型,2~3对小型染色体.这四个种的主要区别表现在C带核型的差异上.C带带型差异可反映种间的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云南褐家鼠和黄胸鼠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昆明地区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flavipectus)的核型.其染色体数目均为42.其中褐家鼠含有十一对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二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七对中着丝料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而黄胸鼠核型中,具有十三对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七对中着丝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另外,文章还对这二种动物的染色体进行了G分带、C分带和银染色研究,探讨了二者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在家鼠属(GenusRattus)动物中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菊蝗和黄佛蝗三个种染色体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菊蝗属(PhlaeobidaI.Bol)2个种(黄纹菊蝗P.chloronemaLiang和海南菊蝗P.hainancnsisBietChen)和黄佛蝗属(ChlorophlaeobaRaemm)1个种(长翅黄佛蝗C.longusalaZheng)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菊蝗属两个种染色体数目相同2n♂=21,分组形式相同,均为3L,6M,1S,X,而黄佛蝗属的长翅黄佛蝗染色体数目2n♂=23,分组形式:2L,7M,2S,X,反映了属间染色体组型有差异.另外两种菊蝗C带带型不同,说明C带带型在种间区分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肾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法及Levan提出的标准,对青鲫(♀)×兴国红鲤(♂)杂交F1代染色体数目及组型分析表明:此杂交F1代鱼的肾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50条.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点位置可分为四组,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5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7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48条.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3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表明此杂交鱼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3n=9m+15sm+78st+48t.臂数NF=174.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细胞遗传标记的特点,提出了细胞型和染色体型、平均细胞型和平均染色体型的概念及其频率的估计方法.通过对猪Ag-NORs(rRNA)基因的分析,发现(平均)细胞型频率和(平均)染色体型频率之间存在着类似于HardyWeinberg定律的相互关系.平均染色体型频率的功用类似于基因频率,可用来表示群体的细胞遗传结构并进行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因此,建议在此基石出上开展动物的群体细胞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应用色霉素A3(Chromomycin A3,CMA)荧光素显带技术,得到了清晰的文旦柚(Citrus grandis[L.]Osb)染色体构成类型:土佐文旦(Tosa—Buntan Pummelo)为1A+1B+5C+2D+9E;水晶文旦(Sisho-Buntan Pummelo)为3A+3C+3D+9E.对杂交F1代38株文旦柚的染色体组进行了观察,发现了共13种染色体构成类型.荧光素显带技术对染色体构成多样性的高度识别,可成为植物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等机理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杜氏藻同步化生长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经12h光照和12h黑暗的光周期诱导,杜氏藻(Dunaliela)出现同步化生长.以0.05%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及高位(60cm)滴片,获得4种杜氏藻的核型.它们都是单倍体.染色体大多呈圆点状,极小.最长的染色体约为1.6μm,最短的染色体仅约0.5μm.染色体数分别是:D.parva16条,D.bioculata22条,D.peircei26条和D.minuta28条.只有D.peircei的第1至第4号和第7号染色体可见较明显的中间缢痕  相似文献   

16.
对稻属异源四倍体中染色体组C和D以及稻属现存的所有二倍体染色体组A、B、C、E、F的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以G染色体组序列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运算软件中的简约性方法对所测定的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3个CCDD四倍体是同一次杂交事件的产物;(2)四倍体中的C染色体组和亚洲二倍体中的C染色体组表现出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3)D染色体组和E染色体组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用银染色技术对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和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骨髓细胞.肠组织细胞染色体的核仁组织者,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两种动物带有银染色阳性核仁组织者染色体的数目均为1—2条.2.银染阳性的核仁组织者(Ag-Nors)出现部位是在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其中中华大蟾蜍的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之未端,黑斑蛙位于No.11的长臂近着丝点区.3.有Ag-Nors联合现象.  相似文献   

18.
暗腹雪鸡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首次对暗腹雪鸡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暗腹雪鸡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78,染色体基本臂数AF=85,有11对大染色体(包括Z、W),28对小染色体;染色体形态分别为:No.1、No.2、No.5、Z染色体为m型,其余染色体均为t型。  相似文献   

19.
对小鼠肺腺癌细胞系(LA-795)高、低转移亚系(LA-795-C_6和LA-795-C_7)体外培养第20及30代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进行比较,结果高转移亚系细胞染色体众数较低转移亚系细胞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表明转移潜能的差异和遗传物质的稳定程度密切相关.高、低转移亚系出现相同及不同的标志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其中,高转移亚系出现标志染色体8种及del(8)q ̄(ter),del(12)q ̄(ter),11P ̄+,13P ̄+,tri(2M4),dic(2M5),M6:7q ̄+?;而低转移潜能亚系出现标志染色体12种及del(8)q ̄(ter),del(12)q ̄(ter),r(15),dic(M6;2M7),M8:7q ̄_?t(2:2),t(2:15),t(15:M10),t(15:M11),t(5:M12).表明来源于同一母系而转移潜能不同的亚系染色体核型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转移潜能与其密切相关.另外,分析低转移亚系出现t(2:2);t(C2:15)t(15:M10);t(15:M11); t(5:M12);r(15)等现象,推测高、低转移潜能亚系细胞可能存在本身H-2系统及CD44抗元表达的差异,这很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雄性精巢作为实验材料,经过低渗、固定、空气干燥、Giemsa染色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大棘螽Deracanthagrandis(Lucas)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2n■=29,第一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的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为XO■/XX■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