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和戴震《诗》学关系密切,朱戴有着共同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大胆怀疑,客观求真。朱熹《诗》学诸多思想和方法对戴震有明显影响,戴震《诗》学借鉴了朱熹《诗》学的具体思想和方法,肯定和引用了朱熹大量的《诗》学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戴震《诗》学对朱熹《诗》学有所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胡适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率先打破旧诗形式的束缚 ,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相似文献   

3.
王贤昀 《科技信息》2008,(34):250-251
在中国哲学史上,苟子、陆九渊、戴震等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的对意见做了一定程度的讨论,而戴震是比前人更为明确的区分了意见和真理(知识)。在当代哲学家中,冯契对意见也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在其广义认识论中集中对意见及其向真理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文学史方法论更是独树一帜。胡适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平民意识、平民精神,可以说是平民的文学观。与此相应,他选择了西方实证主义与传统考据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胡适的文学史观及方法论既具时代风貌,又反映了他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1919—1929年"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对青年们的要求有一个转变过程,即由积极鼓励青年学者整理国故转变为警告青年学者"不要过于向故纸堆用力",同时他自己对于"整理国故"意义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6.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7.
胡适认知、理解、解释老子的"道"应用了三种路径,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道"是一种假设、"道"是一种过程、"道"意味着"天人不同类"等;也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关于老子"道"的理解和解释存在诸多的偏颇:"道"含有阻碍科学发展的特性、"道"具有"重虚轻实"的特性、"道"具有"尚古淡今"的特性、"道"及其德性是无法证实的虚名等.因此,胡适关于"道"的认知、理解和解释,完全是科学主义方法的实践,而在科学主义方法应用过程中,"道"的人文内涵被无情地消解.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无论是中国学术发展态势,还是人才培育与聚集状况,几代中国人追寻的学术独立之梦都有实现的机会。在美访学的饶毓泰向胡适提出了聚集各路英才,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学术中心特别是原子能研究中心的规划,以图中国学术独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一规划虽未实现,但直接影响了胡适在北大建立原子能研究中心的构想,并进而提出《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不仅欲求中国学术独立于世界,而且还要独立于国内政治,但终无结果。胡适、饶毓泰又借助中基会款项,欲继续实施北大原子能中心建设规划,仍无果。饶毓泰、胡适学术规划的提出,是中国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逻辑性产物,是学术发展的规律性表达。面临国共殊死内战的环境,这一学术独立梦想自然没有实现的可能,中国学术发展也就失去了这一机遇,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的内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冲突,人们也一直在寻求解决这种矛盾的机制与方案。胡适提出的以法律为基础建立学术独立于政治的制度,保障学术研究与学术发展的自由,可能是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显然是一部为“造今日之文学”而“造”出来的“史”。与其说胡适在写史,倒不如说他在表明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叫作“评判的态度”。他评判的正确与否在今天已经昭然,但《白话文学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评判的正误,而在于评判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文学观念的革新。这点在今天来讲仍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强者"蒋介石与"智者"胡适之间的交往和微妙的关系变化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06年以来,随着蒋介石日记的公开,政治舞台上的蒋介石与日记中的蒋介石判若两人,尤其是蒋对胡态度上的两面性反差巨大,再次引发人们对两人关系变化的探求欲望。笔者借机略述二人交往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并分析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以期对蒋胡交往更接近本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学界往往以文献考证笼统概括胡适《红楼梦》"自叙说",而没有进一步分析胡适对古代文献考证研究的贡献。从"自叙说"来看,胡适对古代文献考证研究的贡献,在于批判索隐派科学精神的缺失,将文献考证研究与批评新范式结合起来,注重古代文献与"文本"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在爬梳胡适现存文献的基础上,揭示其"勤、谨、和、缓"考证学原则提出的思路及过程,并结合其以往的治学方法来进行比较,以明确"勤、谨、和、缓"考证学原则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术范式之区别于传统者,最主要表现在专业分科细化经典的对象化与去伦理化及学者的知行分离等几个方面。回到胡适的《诗经》研究可见,不仅其研究带有实验主义的特征,而且其对《诗经》的基本认识,如关于《诗经》是否神圣经典、孔子是否删《诗》、诗三百某些篇章主旨、如何科学地研究《诗经》的看法,基本上对应了现代学术范式的各个特征,因而在近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具有实验意义和典范意义。但胡适的《诗经》研究并不完善,值得反思之处也有很多。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浅谈“五四”之“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产生的文学意义,不仅局限在对新文学新思想的倡导,更是打破了古代文学与近现代文学间对话的隔膜,搭建了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了文学自身现代意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月份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历史性地将"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09年中国第一次制定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计划,并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由此标志着人权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飞速发展阶段。回首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胡适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他高扬自由主义旗帜,阐释人权思想,并毕生践行,既继承了严复、梁启超等老一辈学者的人权思想并有所发展,既师承杜威新自由主义又有自己新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之巨大勇气对胡适的人权观(通过在人权运动时期的言论)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最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美国青少年的体質很糟糕。在四千多个六岁到十六岁的身体健康的学生中,60%的人体力没有达到最低的标准。更糟的是,美国青年的体質比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的青年软弱,也比他们的前几代软弱。情况的严重使得艾森豪威尔总统也“大为震动”。面对这样一幅恼人的景象,美国哈佛大学营养系教授琴·梅耶赶忙出来打圆埸。他说,美国青年体质衰弱得“像加工食品、泡泡橡皮垫子和汽胎一样的柔软无力”,乃是美国的“汽车化和机械化的‘省力’的文明”造成的。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指导基普胡斯也跑出来帮腔。他说,美国青年体力衰弱乃是“他们饮食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在新诗发展史上,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人。他于1920年出版了《尝试集》。《尝试集》是本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大都是胡适1917年从美国回来后在文学革命运动中创作的。《尝试集》反对封建主义,表现了一种新思想和新精神。《尝试集》明白易懂,虽然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但却乐得了诗体的大解放,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多年来人们对胡适及《尝试集》褒贬不同,说法不一的事实,都说明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文学,为新诗的兴起鸣锣开遣,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出“直通中南海”——网民可以给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和中央机构留言,该留言板旨在让广大面民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心声,给中央机构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婺源徽剧,亦称"徽戏",属于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流行于江西省婺源及周边的浮梁、乐平、鄱阳等地。其以弋阳腔、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目连戏之高腔、下江调,并融入赣东北地方戏曲——饶河戏的弹腔即赣剧南词及婺源民间小调,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