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区域特征,对兰州红咀寺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西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波动反映C3/C4植物比例改变,指示温度变化.δ^13Corg值偏正时,表明C4植物含量较大,反映温度较高.有机碳同位素和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共同揭示了兰州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较全新世明显偏低,在11.5kaBP,13.9kaBP存在两次明显的降温;进人全新世以后,兰州气候开始逐渐变暖,但仍存在8.8kaBP、5.0kaBP和3.2kaBP的三次突然升温以及8.0kaBP、6.8kaBP和5.3kaBP的降温事件,说明了兰州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沙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区,是目前世界上有机碳、氮同位素的环境效应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对ODP184航次3个站位101件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碳、氮含量,碳、氮同位素组成及碳/氮质量比分析测定,并结合沉积物中的顶空甲烷气体浓度和间隙水的盐度、SO42-、NH4+浓度分析,结果显示:1146站位430 m以下沉积层为富甲烷环境,该层段有机质1δ3C和1δ5N值变重,同时碳/氮质量比变小,表明沉积物母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而1144和1148站位沉积物母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动植物;沉积物中氮含量的增加和1δ5N值的亏损,推断可能与富甲烷环境中古细菌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有关;沉积物中碳、氮同位素的分布与有机碳、氮含量的规律相一致,也反映沉积物间隙水中相关离子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的冰蚀湖西佛爷池中取得一个深50cm 的沉积物柱芯(XFYC12-2)。对XFYC12-2的样品做加速器质谱(AMS) 14C 测年和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并据此重建这一高山湖泊周边过去1800多年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 1811~1380 (或1440) aBP 偏冷干; 1380 (或1440)~840 aBP 温暖湿润, 这一阶段可能与中世纪暖期相当; 840~460 (或 520) aBP 转为寒冷干旱, 这一阶段或许相当于小冰期; 460(或 520)~100 aBP 又趋暖湿。上述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太白山南坡高海拔地段另外两个湖附近的变化过程、中国东部地区的总体变化趋势及4 个代表性地点的变化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4.
渭北旱塬黄土记录的晚冰期以来短尺度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武下孟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磁化率,粒度,吸湿水含量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新仙女木期(YD)和博令-阿勒罗德事件(BL+AL)短尺度较小幅度气候变化事件,对应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8500-3100a.BP),该地为黑垆土成壤期,从3100a.BP开始,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气候干旱化,土壤和土地资源退化,所以3100年来该地区形成了弱成壤的土壤层和黄土层。  相似文献   

5.
地球历史时期大气氧含量的变化是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关键。在寒武纪之前,地表至少发生了两次氧化事件,其见证了生物的革新和环境的根本变化。然而,在新元古代时期,深海中存在的大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可能延长了两次氧化事件之间的间隔。为了验证DOC假说,我们对埃迪卡拉系钻孔样品(王集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微钻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carb)分析,该钻孔的全岩δ13Ccarb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记录已被报道。本次研究表明,微钻和全岩的δ13Ccarb结果相对一致,这排除了自生碳酸盐大量混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王集钻孔中的多次δ13Ccarb负偏移可能与海水上涌事件相关,DOC在此过程被大量氧化。通过箱式模型计算,我们认为,在维持数百万年的两次δ13Ccarb负偏移中,约有3.6×1019mol和2.0×1019mol的DOC被氧化,这规模大约是现代海洋DOC总量的1000倍。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如下结论:在埃...  相似文献   

6.
河流、河口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流颗粒有机质(POM)提供了陆地碳循环的重要信息.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指示了河口沉积环境的变化、水体悬浮物动力学状况及食物网动态变化并可用于河口的污染动态监测, 14 C同位素有助于了解流域土壤侵蚀状况.河流碳同位素模型的应用使不同端元的有机碳在河流及河口的组成、分布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碳同位素研究还对陆地碳库中碳的周转速率的确定、流域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并为沿海地区未来的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洞穴河流沉积物因沉积环境稳定且保存较完好,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信息。选取双河洞穴系统山王洞中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及Ca、Mg、Sr元素含量特征,以探讨其环境响应。结果表明:(1)在沉积过程中,地下河在该剖面位置长期处于静水水流状态,沉积环境稳定;(2)有机碳同位素特征显示沉积期分为C4植物为主、C3植物为主及过渡期3个时期,不同时期气候明显不同,随时间演变由冷转暖,沉积物来源于中新世以后的地表土壤;(3)洞穴河流沉积物Ca、Mg、Sr元素含量变化对炎热偏湿与湿冷环境的响应比较明显,气温和植被类型可能是影响其含量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祁连山一棵千年圆柏不同方位上树木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δ13 C值 )和光合作用色素 .结果显示 ,树木中 δ13 C值具有明显的方位差异 :北面的 δ13 C值相对较高 ,西面的 δ13 C值相对较低 .树叶中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类黄酮含量的方位变化趋势与δ13 C值类似 .分析表明 ,后者的方位变化是树木对局部环境的光辐射差异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树木中δ13 C值的方位差异可归咎于光同时引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变化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5ka B.P.鄱阳湖地区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鄱阳湖沉积岩芯ZK01有机碳同位素以及沉积特征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并同鄱阳湖湖口地区孢粉组合特征相结合,重建鄱阳湖地区5k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结果表明:5.0-4.2kaB.P.,气候以暖湿为主;4.2-3.9kaB.P.。以冷湿为主;3.9-3.2kaB.P.,气候转温和,以温偏干气候为主;3.2-3.0kaB.P.,气候凉偏干;3.0-2.8kaB.P.暖偏干气候为主;2.8-2.2kaB.P.,以凉偏湿为主;2.2-1.2kaB.P.,较长时期的温暖湿润气候;1.2-0.2kaB.P.,对应的冷湿气候特征;0.2kaB.P.到现在,气候又开始变得越来越温暖,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125个水库的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总有机碳含量,并分析总有机碳含量与环境因子(海拔、水深、水域面积、流域面积及流域内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水库有机碳埋藏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云南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最干季降水量(12月~2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揭示了气候变暖对云南省水库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湖泊沉积物样品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的分析,发现短链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与海拔有一个较好的关系:海拔升高,短链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升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认为这种关系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温度、降水量等几个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检验了过去人们对于长链烷烃的认识,随着海拔的升高,长链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变小。这两方面的对比可以更好地预测海拔变化和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铀系定年法对双河洞石笋SW01进行年代测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以探讨石笋形成时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石笋顶部沉积年代在海洋同位素阶段11期,山王洞形成年代在远早于海洋同位素阶段11期(MIS11)阶段。石笋δ~(18)O值为-8.85‰~-8.39‰,变化趋势与三宝洞同时期石笋SB-14相一致,但值略重。δ~(13)C阈值为-3.89‰~-2.55‰,意味着地表植被以C4植物为主,气候较干旱。结合MIS11阶段的气候特点,推断山王洞区域在MIS11阶段后期气候温暖且相对干燥,降雨量逐渐减少,大气降水量存在旋回性。  相似文献   

13.
总结近年来传统碳、氧同位素及新兴团簇同位素在湖相碳酸盐中的研究进展,梳理湖相环境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两种同位素方法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湖相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主要与湖盆水体的蒸发量和大气降水量有关,碳同位素组成则受湖水蒸发咸化作用以及湖泊有机质与无机质相互作用的共同控制;团簇同位素仅受温度单一因素的影响,是良好的碳酸盐温度计。指出湖相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研究的两大方向:一是解决团簇同位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埋藏改造过程中团簇同位素温度的重置机理;二是将传统的碳、氧同位素指标与新兴的团簇同位素指标相结合,进行多指标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有效地避免二者在地质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结合有机碳、氮和粒度资料,对16 ka以来青海湖沉积物有机δ13C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6 ka以来青海湖沉积物有机δ 13C的变化经历了7个阶段,不同的古气候环境因素对不同阶段有机δ13C的影响程度不同.14.3 ka以前、4~2.1 ka期间,青海湖沉积物δ13C主要受控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14.3~10.4 ka期间,大量冰融水入湖造成的湖水硬度的减小是有机δ13C相对偏正的原因,而其间两次明显的偏负同博令(Bolling)和阿勒罗得(Allerod)暖期输入湖泊的G3植物有关;10.4~4 ka和2.1~0 ka期间,温度和降水引起的C4和C3植物生长的相对多少成为有机δ13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2.1~0 ka期间各项指标的剧烈频繁波动可能同近代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期间,对北部湾北部海域水柱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水柱中的颗粒有机物主要受陆源输入和生物生产过程的影响.根据POC、PN、C/N比(摩尔比)、δ13C和δ15N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研究海域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3个区域,其中钦州湾外围海域的δ13C最低,反映出该区域颗粒有机物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铁山港外围海域具有高的POC、PN和δ15N特征,C/N比也接近于Redfield比值,说明其颗粒有机物主要受控于生物初级生产过程;琼州海峡西侧海域呈现低POC和PN特征,与南海外海水的特征较为接近,而该区域同时具有低C/N比和低δ15N的特征,表明其受生物固氮作用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再建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碳同位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碳同位素是再建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最重要手段。简要回顾了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碳同位素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可能关系 ;重点探讨了利用碳同位素再建古大气CO2 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对苏州河、黄浦江4个固定站点的表层水样进行逐月采集,测定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的含量,结合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有机碳的时空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苏州河非汛期时上游DOC质量浓度(4.52±0.48 mg·L~(–1))明显高于下游(3.66±0.32 mg·L~(–1)),而汛期上下游DOC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推测在汛期与非汛期DOC在上下游输送过程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可能是DOC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苏州河汛期颗粒物δ~(13)C(–29.1‰±1.0‰)比非汛期(–28.1‰±0.6‰)更负,表明汛期浮游生物的生长对POC贡献更大.苏州河汛期与非汛期POC质量分数(POC%)则无明显差异,但非汛期POC%平均值(6.01%±2.27%)略高于汛期(4.10%±0.99%).黄浦江DOC(年平均值3.56±0.31 mg·L~(–1))和POC%(年平均值2.18%±0.56%)上下游差异不明显, DOC呈现冬高夏低的特征.汛期更负的δ13C(–28.1‰±0.9‰)与更低的TSM(79.1±26.4 mg·L~(–1))显示黄浦江汛期时主要受到了太湖来水的影响, POC%表现出汛期高、非汛期低的特征.两条河的有机碳输送均以DOC输送为主,水体自净能力的差异使得苏州河DOC/POC变化范围大于黄浦江.从历史数据比对分析来看, 2005—2016年黄浦江DOC质量浓度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对黄浦江的有机污染治理初显成效,但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质量浓度的高值表明黄浦江有机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草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浅水型湖泊草海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营养盐在草海湿地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和来源,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的TOC、TN含量普遍较高,且具有显著的同源相关性;TP含量相对较低,且与TN不同源。E区及近岸区域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陆源污染相对较重。草海沉积物TOC和TN含量足以造成严重的生态毒性效应;而TP对环境产生的危害较小。草海各采样区表层沉积物TOC和TN的污染程度为S区>N区>E区,TP的污染程度为E区>S区>N区。  相似文献   

19.
从孢粉推测上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植被、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斜土路2号孔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晚第四纪8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近钻孔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