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建立从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A(VacA)原核表达系统pET32a-vacA-E.coliBL21DE3中,表达、纯化和鉴定重组空泡毒素A(rVacA)蛋白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IPTG(0.1、0.5和1.0 mmol.L-1)诱导原核表达系统表达rVacA,10%SDS-PAGE检测表达产量,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rVacA,采用HPLC检测其纯度,Western-blotting进行免疫学鉴定.从已构建的VacA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和纯化了rVacA蛋白,产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28.4%,纯度为82.3%.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活性和相关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法对77例胃、十二指肠患胃粘膜Hp cagA基因和vacA基因的扩增以探讨cagA基因和vacA基因型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77例Hp感染患中,60例检测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77.9%,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阳性率分别为87.8%(43/49)和60.7%(17/28),其差别有显意义(P〈0.01,vacA的2种亚型vacA1和vacA2各占79.2%(61/77)和20.8%(16/77)。每种胃粘膜只能扩增出vacA1或vacA2的一种产物,其中vacA1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中的检出率为87.8%(43/49)和64.3%(18/28),两判别有显性(p〈0.02)。这些结果提示cagA基因和vacA1基因型H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这对HP相关的消化道疾病的预后和临床治疗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胃癌与胃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组与胃癌相关性胃炎组(包括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P的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鞭毛蛋白A(FlaA)可作为临床诊断标志物,但目前尚无识别FlaA蛋白的特异性抗体.该研究构建了HpflaA基因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了HpFlaA重组蛋白,并以此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HpFlaA单克隆抗体,最后对抗体的亚型、效价、...  相似文献   

5.
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途径加以叙述,并对HP损伤胃粘膜的机理、HP对胃生理功能的损害、HP与胃炎、HP与消化性溃疡及HP与胃癌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简称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及血清标本、36例十二提肠溃疡患者 (对照组 )的胃窦粘膜组织及血清标本入本组研究。分别采用 PCR及血清学试验检测其 Hp感染状况 ,两项检测均为阳性者即确立为 Hp感染。结果 :(1) 4 3例胃癌中 ,Hp阳性 30例 ,阳性率 6 9.77% ;36例十二指肠溃疡中 ,Hp阳性 30例 ,阳性率 83.33% ,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Hp阳性患者中 ,胃癌及对照组 cag A基因阳性分别为 2 4例、2 5例 ,阳性率分别为 80 .0 0 %、83.33% ,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 ) 4 3例胃癌中 ,高中分化腺癌组 Hp及 cag A检出率分别为 6 2 .5 0 %及 70 .0 0 % ,低未分化癌组 Hp及 cag A检出率分别为 74.0 7%及 85 .0 0 % ,但两组 Hp及 cag A检出率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 Hp感染及 cag A+ 菌株感染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或必须因素。 (2 )胃癌的分化程度与 Hp及cag A+菌株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粘附素(hpa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方法:用PCR扩增hpaA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QE-30表达载体中,构建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质粒pQE-hpaA,转化E.coli DH5α,经IPTG诱导表达蛋白HpaA;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经测序hpaA基因片段由783bp组成,可编码260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SDS—PAGE分析相对分子量(Mr)约为30000。可溶性表达占全菌的42%以上。Western blot分析能与Hp全菌抗血清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粘附素hpa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能高效表达,为研制Hp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罂粟碱(Papaverine,PPV)和细胞自噬在原发性肝癌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机理,将肝癌HepG2、Huh7细胞进行X射线照射,并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NC)组、罂粟碱(PPV)组、单纯照射(IR)组,然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实时定量PCR (RT-PCR)实验检测LC3B、ATG7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自噬相关标志物LC3B、p62、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罂粟碱对肝癌HepG2和Huh7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并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显著降低肝癌细胞LC3B、ATG7 mRNA的表达水平(P<0.05)和LC3-Ⅱ/LC3-Ⅰ的蛋白表达,提高p62、p-PI3K、p-AKT和p-mTOR的蛋白表达。此外,罂粟碱还可以提高肝癌细胞的放射治疗(RT)效果。上述结果表明罂粟碱通过PI3K/AKT/mTOR通路抑制HepG2、Huh7细胞自噬,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提高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HP的全基因组序列显示,在其95个平行基因家族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外膜蛋白(H.pylori outer membrane protein,Hop)家族,包含32种编码蛋白.这些外膜蛋白在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保护性免疫和致病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与HP的定植、胃黏膜的损伤、炎性介质的分泌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1982年Warren和Marshll从患者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至今已十余年。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示,HP与诸多慢性胃病有相关性。本组对,内镜检出的204例胃隆起性病变者(GPL)同时做活俭找HP,以探讨HP与胃隆起病变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对象420例病人,有上腹部不适的胃镜检查者。男性176例,女性评例,男女之比2.75:1,年龄18-76岁,平均48岁。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胃癌92例,息肉样腺癌40例,炎性息肉48例,疣状胃炎70例。胃外压迫的胃隆起性病变来统计在内。全部病例在2周内均未使用过抗HP药物。1…  相似文献   

11.
Follistatin-like 1(Fstl1)是促纤维化因子,在成纤维细胞中通过调节TGF-β信号参与肺纤维化发生过程.自噬是维持细胞稳态的过程,在细胞衰老和分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全肺中自噬不足.通过博来霉素处理Fstl1+/-和Fstl1+/+小鼠构建肺纤维化模型,研究在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Fstl1对肺纤维化的效应细胞即成纤维细胞中的自噬的调节.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和p62的表达,q 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ATG12的表达.在肺纤维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的自噬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第7 d时成纤维细胞自噬降到最低,随后逐渐恢复.在未经肺纤维化诱导的小鼠中,Fstl1单倍缺失不影响成纤维细胞自噬;在博莱霉素处理的小鼠中,Fstl1单倍缺失提高了成纤维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致病的机理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是胃癌的诱发因素之一.Hp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通过分泌各种酶、内毒素以及Hp炎性介导和免疫反应引起.由于对Hp感染现在仍然处在研究阶段,关于Hp流行病学、感染率、根除率,由于调查方法和手段不同,因此国内外文献报道尚不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自噬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防止受损蛋白质和细胞器的毒性积累,自噬限制氧化应激、慢性组织损伤和致癌信号传导,抑制癌症的发生,这表明了自噬激活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咪唑,命名为NO.143.利用胰腺癌细胞PANC-1为模型,用MTS检测不同浓度NO.143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荧光点,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ATG13、p62的表达情况,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NO.143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NO.143能够明显增加细胞中自噬荧光斑点、LC3B表达、ATG13的含量和p62的降解,表明NO.143能够显著上调肿瘤细胞的自噬.进一步研究显示,NO.143能够增加AMPKα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S6的磷酸化水平.相反的,在抑制AMPKα活性后,这种现象发生逆转.这些结果都可能表明NO.143通过AMPK/mTOR信号传导途径诱导肿瘤自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认为Hp的毒力基因CagA与Hp的致病密切相关.CagA+Hp也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重要病因和促进因子,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我们于2005年在胃癌高发区兰州地区开展了14C-UBT和血清Hp-CagA抗体测定及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旨在探讨CagA+Hp感染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发生的关系.发现CagA+Hp具有较强的促进胃粘膜萎缩、肠型化生和异型增生作用,感染CagA+Hp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低氧预适应(HPC)对小鼠海马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低氧组、低氧预适应组3组实验小鼠的TSC1、mTOR和磷酸化mTOR及LC3蛋白的表达,验证TSC1/mTOR/自噬通路是否参与HPC对小鼠海马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体外HT22细胞转染TSC1-peGFP,给予低氧刺激后,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进一步确定TSC1在低氧条件下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HPC可增加小鼠低氧耐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HPC组TSC1蛋白表达升高,磷酸化mTOR蛋白表达下降;体外转染eGFP-TSC1质粒组与空载组相比,细胞活性增强。结果表明HPC可能通过上调TSC1表达,下调mTOR磷酸化水平激活自噬对小鼠海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IL-1β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血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IL-1β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β水平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IL-1β是关键的功能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观察联合平胃胶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新方案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平胃胶囊组、果胶铋组及双歧杆菌组各60例。3组均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 m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1.0 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0.5 g/次、2次/d,口服,此外平胃胶囊组给予平胃胶囊2 g/次、3次/d,口服,果胶铋组给予胶体果胶铋150 mg/次、3次/d,口服,双歧杆菌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1.5 g/次、3次/d,口服。疗程为14 d,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中医症状积分,检测3组的不良反应。平胃胶囊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89.7%,果胶铋组为85.5%,双歧杆菌组为73.2%。平胃胶囊组与果胶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组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3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平胃胶囊组与其余2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果胶铋组与双歧杆菌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总有效率分布差异显著(P<0.05),其中平胃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莪术醇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细胞分为对照组、莪术醇组、740Y-P组和莪术醇+740Y-P组,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凋亡情况、细胞自噬情况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莪术醇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IC50为50.63μmol/L。与对照组比较,740Y-P组细胞克隆形成数、p62、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升高,凋亡率、Beclin1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Ⅰ降低,莪术醇组上述指标与740Y-P组趋势相反;而莪术醇+740Y-P能逆转莪术醇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结论 莪术醇可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壳寡糖(COS)对He La细胞和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COS处理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采用MDC染色法观察自噬泡的形成,免疫荧光法检测LC3在细胞内的表达,Western-blot分析COS处理He La和A549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内LC3-Ⅱ/LC3-Ⅰ变化。结果表明,5.0 mg·m L-1COS对两种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最大,分别为52.15%和57.63%(P0.01)。与阴性对照相比,经COS处理后的细胞MDC染色细胞内荧光强度增加,且阳性信号聚集于核周区域;免疫荧光检测发现LC3阳性颗粒数明显增加,表明细胞内自噬体的数量增多。Western-blot检测分析随着COS处理细胞时间延长,LC3-Ⅱ/LC3-Ⅰ比值逐渐增大,显示细胞内自噬活性增强。由此推测COS能够通过诱导He La和A549细胞的自噬性死亡来抑制细胞增殖,为COS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