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潮》1998,(3)
当中国的《科技潮》杂志改版成功之际,恰逢世界著名的日本科普期刊《Newton》(《牛顿》)出版第200期的喜庆之时。《Newton》是一本每期150多页的全彩印大16开科普文化期刊,这和改版后的《科技潮》很相似,而《Newton》已走了200期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8,(1)
一.竞赛内容:本次竞赛命题以家用电器类商品中涉及到的科技知识为主,兼顾部分商品使用常识。二.参赛形式及时间:本次活动分个人参赛和团体参赛两种形式。(一)个人参赛:个人参赛以答卷为主。竞赛试题和有关答题参考在《科技潮》杂志1998年第1期、第2期上刊出,并加印单页试题,在北京市各重点商厦散发。参赛者应在2月25日前(含25日,以邮戳为准)将答案一并寄至竞赛组委会秘书处。正确答卷和获奖名单将在《科技潮》杂志1998年第3期刊出。个人奖将产生一等奖1名、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1996,(5)
《科技潮》杂志网络版由1996年第5期开始,每月5日在INTERNET网上发行。读者除阅读之外,还可按栏目、标题、日期、内容(全文)进行检索,并可直接将所需文章拷贝下来。《科技潮》杂志网络版免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8,(8)
这是作家钟婴女士给本刊编辑的一封信,表示了她对《科技潮》的理解与支持。 x xx先生:您好。放署假了,我有完整的时间仔细拜读今年l一6期的《科技潮》,得益甚多,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出版"清华大学专辑"为了集中展示我国代表性科研团体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和整体风貌,《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推出"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并于2014年第10期出版"清华大学专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始建于1926年,云集了大批优秀的生物学家,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专辑介  相似文献   

6.
信息荟萃     
《科技潮》2002,(12)
日前,本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召开了本市区县科委、农口局发行征订工作会。14个区县科委及农口有关局、院、所的30余位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市科委农村处处长张光连主持。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许焕岗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要求《科技潮》杂志社要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质量,把杂志办成为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与会的各单位领导对《科技潮》近一年的工作予以肯定,并提出中肯、切实的办刊建议。大家表示,要在提供稿件、发报信息,扩大发行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力使《科技潮》杂志的订阅量比去年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9,(10):63-63
尊敬的读者: 您好!为了使《科技潮》杂志更好地体现专业性、新闻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和读者服务,我们开展这次对《科技潮》杂志的读者问卷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科技潮》杂志进行调整。我们期待着您的反馈,非常感谢您对《科技湖》杂志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简讯     
《科技潮》2002,(9)
本刊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依据科技部《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和《北京市科技期刊评比标准》,经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北京市74种科技期刊的评审,评出19种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科技潮》杂志作为19种科技期刊之一,被评为2001年度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科技潮》杂志在北京市科委的领导下和在《科技潮》杂志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将继续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市场”的办刊方向,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杂志网络版于这一期起在INTERNET上发行。与此同时,我们在刊物上开设这个《走进INTERNET》专栏。刊物走向信息时代,并将为信息时代做出贡献。我们将帮助读者了解INTERNET,帮助大家阅读与使用本刊网络版。我们期待专  相似文献   

10.
没想到本人在“大家谈”上的一小段文字(见2000年第一期)竟引起一些误解,其中最有杀伤力的要数魏真先生的声讨了。如果魏真先生能读一读拙著《暖昧的日本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特别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2)
《科技潮》:明天会更好!"当乐声响起的时候,我们点燃了10支小小的蜡烛。烛光告诉人们:《科技潮》杂志10岁了!"10支小小的蜡烛远远算不得明亮.10年创业的历程远远谈不到辉煌。但我们高举起科技文化的旗帜,《科技潮》唱出了时代的强音!"1999年1月15日,科技潮杂志社和首都科技界、企业界、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的朋友们一起联欢,庆祝《科技潮》杂志创刊10周年,并共同迎接新春,为新的一年的到来互致美好的祝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于国厚、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曹凤国、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武秉陶、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婉芬、北京市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纪世瀛等出席了这个充满热烈和友好气氛的联谊会。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9,(1)
《科技潮》创刊10周年之际,部分在京作者与本刊全体人员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厅举行了座谈。席间新老作者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如何把《科技潮》办成"迈向21世纪的科技文化精品"发表了许多极其中肯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陈祖甲:(《人民日报》科技部高级记者)我和主编李慰饴同志在杂志创  相似文献   

13.
“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在上海,东堂子胡同在北京。1950年5月,为适应建国后新形势的需要,《世界知识》迁往北京出版。1950年第17期(5月5日出版)的那期《世界知识》,在封底刊登了一篇“迁京出版扩大发行启事”,宣布“从本年5月1日起,为了更求适应人民中国在世界上发挥重大作用的新形势,本刊特迁移到首都出版”。启事还表示杂志将随时改进,务求密切反映当前局势,还将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报道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经验、亚洲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具体情况以及世界人民保护和平运动与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动态。《世界知识》诞生在上海。抗战…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9,(1)
《科技潮》杂志创刊已经整整10周年了。"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我国科技发展与改革的历程,《科技潮》也在不断成长和前进。1989年初刊物创办,那时刊名为《科技发展与改革》。创刊时我们对刊物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要求。这"三个面向"实际上也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走向。改革开放为我国科技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正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充沛的热情,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为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付出了艰巨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潮》正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科技潮》作为科技文化的阵地,  相似文献   

15.
据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报刊之友》2000年第2期刊文报道:1999年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中国陕西出版的16种科技期刊中,我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名列第一。第二名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三名是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另据我院学报编辑部在西安交通大学检索站检索结果,1997年和1998年我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工程索引》收录的文章文摘共83篇。名列陕西科技期刊前矛。学报编辑部(自然科学版)1999年我院学报被美国《工程索引》收录名列陕西科技期刊第一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是一本办的较好的杂志,我每期必读,感到受益匪浅。收获总体如下:1、掌握了许多科技方面的前沿动态和新知识;2、了解了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关于科技工作的一些战略部署及有关政策;3、知道了许多科技珍闻等。尤其是杂志改为彩版后,版式及图片较原来的黑白版不可同日而语,令人过目难忘。最近我特别对第10期《科技潮》进行了认真阅读,提出一些浅见请参考。一、总体印象:第10期杂志的选题和内容都不错,文章短小精悍,适合当前高效紧张的社会工作节奏。特别是本期的主稿“门头沟疗伤生态”一组文章,由小见大,对我国各地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恢…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是一份有着十几年历史的“老”杂志,但它因时因势而变,自去年一月开始改刊,至今刚满一年,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她是一份“新”杂志。翻阅改刊后的12期杂志,有稚嫩处、有粗粝处,但也不难  相似文献   

18.
<正>1960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心理学、自然科学版)》创刊,出版1期后告停;1973年成立学报编辑室,恢复出刊,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刊;1974年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刊;1981年在学报编辑室基础上成立学报编辑部,为系、处级建制;1983年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9.
信息荟萃     
《科技潮》2004,(12)
交流 《科技潮》杂志社指导委员会会议召开 设性的意见。许书记最后做了总结性 发言,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 技潮》杂志社目前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积极的态度就是 把这种挑战看成是一种机遇。从改革 的大趋势看,《科技潮》杂志走向市场 是大势所趋,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面 对杂志社体制、机制上的变化,杂志社 要群策群力,做好工作,才能在市场的 本刊讯(本刊记者  邓爱华) 日前,《科技潮》杂志社在创业中心举…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邀请几位学者对这场战争留给世界、留给中国的遗产展开热烈的讨论。本刊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8月号)同时发表各位学者的精彩发言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