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氡测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氡测量作为地表综合物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的重要方法,可以快速而经济地取得研究区的勘探资料,预测油气的存在或确定已知油气藏的边界,结合吉林油田具体实例,介绍了氡测量应用于油气勘探的方法原理,并阐述了氡测量的方法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表层因素对氡测量的影响比较小,深层断裂的影响也不明显,测量结果与已知井资料吻合较好,这进一步肯定了氡测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四川前陆盆地开始形成。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龙门山进一步崛起,造就了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景观。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发现江油-灌县断裂带控制着前陆盆地的边缘,是一个构造形迹较为复杂的盆-山耦合断裂,由二王庙断裂和香水断裂组成,其主体断裂为二王庙断裂。而在四川前陆盆地西缘的香水断裂是半隐伏乃至全隐伏的盆地基底断裂构造,断裂在江油南西裸露地表且控制盆地边界,但在江油北东到广元则处于隐伏状态。香水断裂对盆地边缘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相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所谓"城墙岩系"巨厚磨拉石建造的形成均具有较强的控制性。  相似文献   

3.
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有机岩石学主要研究沉积有机质的原因,产状,结构和演化历史,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特别是在烃源岩评价中的作用,已从仅是研究的工具发展为常规的手段,其最大特点在于从显微层次来认识和分析非均质性的沉积有机质特征,成因和演化与烃类形成的关系。文章综合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质赋存形式,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综合物探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磁法、测氡、直流电测深、激发极化法综合勘查祁县王村地热资源 ,与钻孔资料完全吻合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Ⅱ级构造带评价及含油性预测等海上一体化地震勘探技术,探索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区带.结果揭示恩平凹陷存在6个Ⅱ级构造带,其中“EP17洼南部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为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最好的Ⅱ级构造带,具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经钻探,在上述Ⅱ级构造带获得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先后发现、落实和升级油田5个,建立了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一个自营油田群.“EP 17洼南部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揭示恩平凹陷的EP17洼为富生烃洼陷,预示同为EP17洼合油气子系统的“EP17洼西部古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具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应为下一个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氡测量作为地表综合物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的重要方法 ,可以快速而经济地取得研究区的勘探资料 ,预测油气的存在或确定已知油气藏的边界。结合吉林油田具体实例 ,介绍了氡测量应用于油气勘探的方法原理 ,并阐述了氡测量的方法技术。应用结果表明 ,在研究区内 ,表层因素对氡测量的影响比较小 ,深层断裂的影响也不明显。测量结果与已知井资料吻合较好 ,这进一步肯定了氡测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处理空间信息的强大工具,GIS应用于油气勘探中,能够有效的分析潜在的资源,发现新的资源或扩展现有资源。今后,网络GIS、三维甚至高维GIS是GIS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拟建巴河大桥是国道216线的改道高速公路线,设计及施工方对大桥引桥及桥墩选址上非常重视,要求查明大桥勘探线上河床及两岸基岩起伏形态及风化层厚度,对此我们选用对低阻异常体分辨率较强的轴向偶极装置的高密度方法和天然场选频法对工区做了详细的物探工作,并由两种方法所用得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对资料的解译,摸清了整个详查区的工程地质概况。  相似文献   

9.
物探及地质资料在地震解释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A盆地B凹陷为例,提出了综合利用物探和地质资料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在对地震资料的解释过程中,将每一环节的物探资料和地质资料紧密结合,能够真正提高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在层位标定中,联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标定法、多井多层合成记录标定法、模型综合标定法,保证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在速度分析中,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物探、地质、测井资料,确保对研究区的地震速度有正确的认识;在构造解释中,一方面需要用地质模式来指导地震解释,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地震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来修改和完善地质模式。大断层的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关键,地震解释结果必须既符合地震资料的实际,又遵循从区域到局部的地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拟建巴河大桥是国道216线的改道高速公路线,设计及施工方对大桥引桥及桥墩选址上非常重视,要求查明大桥勘探线上河床及两岸基岩起伏形态及风化层厚度,对此我们选用对低阻异常体分辨率较强的轴向偶极装置的高密度方法和天然场选频法对工区做了详细的物探工作。并由两种方法所用得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对资料的解译,摸清了整个详查区的工程地质概况。  相似文献   

11.
伊犁盆地是西天山褶皱带中一个构造残留盆地,纵向上发育二叠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层系,形成上、下两套油气系统.伊宁凹陷是伊犁盆地中最大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二叠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末期及第三纪以来的两次成烃充注,分别与晚海西及燕山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相匹配,是伊宁凹陷有效的、主要的油气系统.南部斜坡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断块、断鼻及岩性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国际石油工业界。在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特点、作用及软硬件基本组成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主要作用,分析了技术优势,展望了发展趋势。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维地震资料"体解释"、钻井轨迹设计、多学科协同工作等。其突出优势在于是一种全沉浸式大场景、多数据类型一体化的显示环境,是一个多学科协同式的、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其发展趋势为:系统平台规模正向"小型化"和"大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分布式虚拟现实(DVR)系统正伴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采纳,通过对地表露头的地质信息采集而形成与真实地层相同显示效果的立体地质图像,其触觉、味觉和听觉等多维感知信号正逐步被加入。  相似文献   

13.
555集成电路在皮带机综合保护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继乾 《应用科技》2003,30(7):36-37
以555时基电路的工作原理为理论基础,尝试设计一种应用于井下皮带机综合保护的装置,对煤位、速度、断带、跑偏进行检测和控制,具有起动报警、故障报警和起动速度自保及保护闭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涠洲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优的生油岩级别;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涠三段储集砂体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好,多数为中孔中渗储层;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圈闭,且纵向叠合性较好,是油气良好的聚集场所;沟源断裂与三角洲储集砂体的有效配置构成了高效的油气疏导体系。此外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2)距离流二段源岩越近的圈闭越有利油藏形成。在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发现了涠洲6-D中型油田,最终证实了斜阳斜坡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多尔娘地区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化探综合异常HS-18,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优选出的找矿靶区进行了验证。研究区1∶1万土壤剖面显示有AP~1、AP~2两个SbAuAs综合异常,激电中梯剖面显示有中部和北部高视极化率区,经槽探工程揭露,为矿致异常,新发现隐伏的珊旗根玛金、锑矿点,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研究区金锑矿成矿类型属构造热液型,找矿目标由大到小依次为:三叠系上统清水河组黑色板岩-断层破碎带-花岗斑岩岩脉-硅化-褐铁矿化、辉锑矿化,可为本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找矿标志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祁程  何欣昕  艾虎  杨明  汪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5):15494-15505
北天山七角井南部地区位于北天山造山带博格达-哈尔里克裂谷南缘,是准噶尔-巴尔喀什火山岩型铀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铀矿化主要赋存于受北东向构造控制的晚二叠世石英斑岩裂隙带中,或者石英斑岩外接触带砂岩、凝灰质砂岩中,以及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中,因此,厘定石英斑岩空间展布特征对扩大深部矿化规模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音频大地电磁测量与地面高精度磁测相结合的物探方法,对该地区的石英斑岩进行探测,采用Rubust阻抗估算技术、二维有限元差分法的电磁数值模拟技术、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电磁反演技术、2.5D地磁异常反演技术等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地质背景,大致查明了石英斑岩深部发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石英斑岩沿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呈裂隙式侵入,呈狭长线性带状分布,自西向东,石英斑岩深部规模呈下窄上宽→下宽上窄变化的形态。受北西向构造挤压抬升作用影响较大,石英斑岩被抬升并剥蚀,西部岩体破碎更强烈。结合钻孔验证情况,分析推断铀成矿有利区有2片,为下一步铀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综合物探在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火成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钻井、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重磁力、建场测深、地震资料,综合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古生界内幕岩性、岩相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内火成岩岩性、岩相复杂,产状多样.既有溢流相,又有侵入岩相,还有次火山岩相和火山通道相;岩性主要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重磁电震综合解释是研究塔北地区火成岩的有效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19.
The Qitianling calc-alkaline granite in Hunan Province (South China)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Furong super-large tin deposit.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new mineralogical data to addres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xploration of tin deposits. In the Taoxiwo granite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Qitianling granite body, Sn-rich titanite was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Sn-bearing mineral. The titanite commonly occurs with biotite as euhedral crystals, exhibiting typical envelope-like shape and sector-zoning texture.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titanite most likely crystallized in the magmatic stage. Electron-microprob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titanite is enriched in tin up to 1.12 wt% SnO2, with an average of 0.43 wt%. With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granite, primary minerals undertook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by magma-derived fluids. Subsequently, in the hydrothermal stage, the primary Sn-bearing titanite was altered (at least partially), but still preserved its typical envelope-shaped outline. Micro-scale cassiterite is a representative product of such alteration; other secondary minerals include fluorite, ilmenite, Sn-bearing rutile and quartz. Therefore, the titanite, commonly present in the calcalkaline granites, can be treated as an important Sn-carrying mineral in the Qitianling granite, reflecting the primary magmatic environment with tin enrichment.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he primary titanite and subsequent crystallization of cassiterite recorded a process of leaching and accumulation of tin in magmatic-hydr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Sn-bearing granite. Thus, this titanit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in exploration.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730423 and 40221301) and Project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Grant No. 1212010632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