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康有为以领导戊戌维新运动而名于史册。而戊戌维新运动实在是包容甚广的一场历史运动过程,它不仅是变法改革的政治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康有为本人来说,它还是一次宗教运动。这样说来,康有为实身兼三任:政治改革家、思想家与宗教家。  相似文献   

2.
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属于经济学丛书之一,重视经济变迁对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影响,内容上涵盖了财政支出和历代财政官制,并以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为重点。对于《周礼》和《管子》的看法也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鹰  徐俊峰 《世界博览》2009,(12):64-66
我爷爷王照越级上书,成为了光绪帝变法的骨干之一,但他与康有为之间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戊戌变法时期和变法失败后康、梁的思想,并就君主立宪、反对帝制等方面比较了二人思想之异同。文章认为,梁启超的思想形成虽晚于康有为,但比康有为进步。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从工业、商业、农业、生产和流通几方面探讨了变法的方案,虽未成功,但对现实是有借鉴意义的。笔者在阐述其观点的同时加以分析,试图从中找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百日”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陶水木在近年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已有一些论著涉及光绪及维新派的变法策略问题.这些论著大都认为,光绪及维新派变法策略的错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是这些论著都是将光绪和维新派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来...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近代科技观是其维新启蒙思想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康有为提出“以开创之势治天下”的科技启蒙观,极智极富,争雄竞长的科技比较观,变法急务,富强至计的科技人才现,是世界科技革命的第一次巨浪对我国近代历史影响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为反面教材,促使光绪帝下定变法决心,进行制度变革的思想。指出作为渐进主义和君主立宪的坚定拥护者,康有为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审视与反思,借鉴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反对激进式的革命,提倡中国必须先开民智,兴民权,倡民德,改造国民性,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认为这一点体现出康有为法国大革命观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来稿摘登     
政史科何德廷同志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翁同和——兼论地主阶级改革派》一文中谈到,翁同和出身于清初以来就和满族统治者结合的汉族官僚世家,又以状元进身,历仕显宦,其头脑中充塞封建的礼义道德是显而易见的。但经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冲击,翁同和认识到“非变法不足以图存”,所以,当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革派掀起变法维新运动时,翁同和利用自己与光绪帝的特殊关系,向光绪保荐康有为,推动光绪下定变法的决心,实际充当了光绪和资产阶级改革派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败震动朝野,光绪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建议,于1895年7月颁布推行14项新政的上谕,令各省官员议行。在慈禧及后党支持下,各省地方官员公然抗旨拒行。这场斗争实际上是维新派与守旧派;变法与反变法两大政治势力的斗争;也是帝党与后党实力的一场较量。本文从斗争的发生;要不要变法的抗争;对14项新政的争论;这场斗争的性质及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指出:这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堂堂的天朝上国竟惨败于“蕞尔小夷”日本之手,《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把中华民族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在这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改革运动。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洋务思想家们的理论和观点,把他们那些  相似文献   

12.
(一)康有为传略 (二)康氏之长与讲学 附朱次琦 (三)康氏之新考虑 附廖平 (四)康氏之大同书 附谭嗣同及其仁学 (五)康氏思想之两极端 (六)康氏关於尊孔读经之见解 一康有为传略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生清咸丰八年戊午,卒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七十。祖赞修,官连州教谕,治程朱学。有为亲受教,有志为圣人,开口辄曰圣人圣人焉,里党戏号之曰圣人为。年十九,游同县朱次琦门。六年而次琦卒。光绪十四年戊子,有为年三十一,初至京师,上书请变法,格不达。乙未,中日和译成,有为集各省公车上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  相似文献   

13.
闫晶晶 《科技信息》2012,(10):304-305
中央官制是秦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秦王朝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后,开始采取为巩固其统一而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其中对中央官制也进行了改革,秦朝中央官制的改革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官制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的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898年到1913年间,康有为以一个中国政治流亡的身份,浪迹天涯,行程60万里,游遍4洲凡3l国,实为中国有史以来出游时间最长、行经地域最广的旅行家。康氏旅游所至,多有诗作。欧洲为康有为早年心仪已久之地,其中某些国家曾被他视为维新变法的楷模,所以欧游诗更能反映康氏的思想情趣。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他始终重视教育,不但亲自开办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自已的教育思想。在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育目的论是一个重要内容。他的教育目的论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论述了教育在人性培养中应达之目的;二是论述了教育的社会目的。他  相似文献   

16.
当儒学在近代面临内外双重危机时,康有为提出了孔教说,试图通过儒学的宗教化来改造儒学,推行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康有为的孔教说是站在官方立场,非学术、非科学、非理性,是庞杂和矛盾的,但仍然是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以康氏为个案,可以看出近现代“儒教是教学说”的发展、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所谓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变化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状况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在某一时期的反映。中国国情,从面上分析,大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民族构成、阶级状况、历史传统等等。正确认知国情,主动把握国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关键所在。 本文拟从这个视角出发,从中西文化观、变法理论、变法实践等几个方面剖析戊戌维新时期思想界主将康有为的思想和活动。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作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早已栽入史册.而其学术研究,则是为"政治的学术研究",是为其托古改制、图谋变法所作的理论探讨,纯为"经世致用"、"救亡图存",其著作<孔子改制考>就是为变法维新作的体制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清末司法变革,从民间舆论上升为官方话语,并最终运用到司法建设实践,颇费周折。变法既有列强外在的压力,亦有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的需求。晚清政府在官制、程序、刑制、新监等领域开展的现代司法建设,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印记。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作为近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点出了当时中国绘画的衰败迹象,主张学习魏晋六朝时期绘画,反对文人画的柔软风格以及避世思想,虽然有些观点过于偏颇,但却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他对于中国绘画的变法论更是影响了一批近代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