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凡研究《说文解字》和文字训诂的,不可不了解徐锴和他的《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简称《说文系传》或《系传》)。晚近以来,很少有人研究徐锴及其《系传》,以至后之学者一直未能充分认识徐锴的成就、贡献以及《系传》一书的价值。本文拟对徐锴《说文系传》的学术成就作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4.
《胡适之传》自序胡明做《胡适之传》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为胡适“画像”。胡适晚年说过一句后来证明是相当有自知之明的话:“我的相很难画”。为胡适“画像”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适生前已经有人为他画过“像”,即为他写过“传”,如1941年12月胡不归(胡传楷...  相似文献   

5.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6.
胡志亮是一位跨越文学、书法、美术等多个领域,身兼作家、书法家、兼职教授数个职务的文化艺术人才,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创作了《傅抱石传》、《文天祥传》、《木石魂——赖少其传》、《王云五传》等多部传记作品,其中《傅抱石传》荣获首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他立志做一个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在他的传记人生之路上,不断地创造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已故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生前经常鼓励学生以《史记》、《汉书》相对勘。他认为,这样做可以看出两位大史家剪裁字句、安排材料的异同来。他还主张,将《三国志》与《后汉书》相同的传,也做这样的对比(详见《励学书屋问学记》第八十七页)。受陈垣先生的启发,我们认为,在讲授《左传》的《曹刿论战》时,与《国语》的《曹刿问战》进行比较,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二十年里影响深远的《写文化》中文本终于要出版了,作者借此机会成文,略述民族志在三个时代的发展,在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的演进序列里理解《写文化》一书的学术位置。文章也介绍了《写文化》从研讨会到论文集过程的基本信息,特别介绍了文集没有收入的松顿那篇把分类看作整体性修辞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我国古代大哲学家之一,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籍贯问题迄今尚未真正解决. 今本《史记·老子传》明言“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后来也多承此说;但其间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是《史记·本传》关于老子的其他记载亦多含糊不清之处.盖自稷下黄老学派乃至汉初道家者流,对于老子往往欲神其人,欲奇其事,以至造成一些混乱.因此,司马迁在撰写《老子传》时,常常以疑似之词书之.如: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徒讲学,从事于文化教育和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他博通古代文化典籍,还曾做过编辑工作,即删《诗》、《书》、《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将当时社会上流行散在的材料辑录编纂成六经,成为我国最早的编辑工作者,对祖国文化和编辑事业作出了贡献,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编辑”二字。  相似文献   

11.
《柳敬亭传》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新增加的篇目之一。课文中写的柳敬亭,与作者黄宗羲大致同时,是明末清初一位极负盛名的说书艺人。关于这位艺人的说书技艺,曾引起不少文人的兴趣,他们纷纷为他作传或专写他的说书风韵,例如明末的小品文代表作作张岱就曾写有一篇题名为《柳敬亭说书》的文章,记叙他在南京的说书情况。这篇文章并不长,为了有助于理解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叙写,不妨把它找来看一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的《伪自由书》中曾经一针见血地说过:"《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他大概也怀疑中国的史书有不少失实的地方,连孔夫子写《春秋》都在隐瞒,何况他人?  相似文献   

13.
《醒世姻缘传》词语释义订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是继《金瓶梅》之后明代的又一部著名的世情白话小说.张清吉同志的《(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对《醒》书的本事来源及风俗方言进行了评述考证.其《(醒世姻缘传)方言简释》(以下简称《简释》)部分收录《醒》书方言俗语计700余条.有些词语释义是得当的,有些则说欠准确.现择其要者分类例举于后,并略陈订补意见、以就正于作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天论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山(今河北正定)人,因他做过太子宾客,所以又叫他刘宾客,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中小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二岁(七九三年)时与柳宗元同时考中进士,后做过太子校书等小官。三十一岁时做监察御史,认识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并与柳宗元、韩愈等讨论学术,研究诗文。公元八○五年,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王叔文是唐顺宗的近臣,深得顺宗信任。  相似文献   

15.
潘悟云教授1943年生于浙江温州瑞安。中国语言学家、汉语音韵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民族语文》《中国语文》编委会成员,《东方语言学》主编。出任过上海社科联副主席,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大陆地区理事。潘悟云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历史音韵学、方言学和东亚语言历史比较,他的研究多有建树,尤其是上古汉语辅音的研究,在国际上有公认的突破性成果。如他指出上古汉语在短元音前变中古的以母,在长  相似文献   

16.
高似孙《史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南宋高似孙《史略》六卷二册,可称为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专著之一。书已不传于中国,亦未见著录,幸宋版佚存书流转日本,藏于内阁文库,与也为高氏所撰之《子略》宋版(卷一至卷三,一册)同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宋本《史略》(以下“宋本”均指内阁文库所藏宋版)自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即受到重视,由黎庶昌、杨守敬编入《古逸丛书》,为人所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列宁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马克思曾经说过,他喜欢做的事情是“啃书本”。(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304—305页)马克思终生有个从未间断的读书和做笔记的习惯,他说,除了写文章外,我只做笔记,但是花费的时间很多……。马克思在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时,总是细心地写读书笔记、作批判的摘要。他认为作读书笔记和摘要是掌握丰富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音韵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古音学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中古音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在中古音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当首推陈澧。陈澧(1818—1882),广东番禺人,所著《切韵考》(附外篇)一书,创立了反切切语的系联法,从《广韵》的切语中推求《切韵》的声类和韵类,自成一家之说。后人普遍赞同他的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其书成为研究中古音学者的必读之书。然而,陈氏考订《广韵》后所得的声类和韵类,没有被后来学者采纳。周祖谟先生于本  相似文献   

20.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是一部博采众书的《水浒传》续书。它通过陈丽卿、祝永清形象与猿臂寨的更改对《荡寇志》做了全面的颠覆;通过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的改写对《征四寇》做了变更;通过预叙的表现手法对《水浒后传》做了照应。《水浒中传》最成功之处在于对《荡寇志》情节的颠覆,俞万春借《荡寇志》对《水浒传》肆意反击的一套被姜鸿飞利用,这种借续书来对其他续书发泄不满之情的作品,在《水浒传》接受史上是一个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