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决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形,严重会导致工程事故发生的问题,采用了现场实例方法,以广州地铁六号线东湖站基坑工程为例,描述了该车站基坑开挖的变形监测过程,并结合工程现场施工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施工过程中基坑连续墙及支撑结构、支撑轴力、立柱、地下水位、周边建筑(构)物等项目的变形情况对工程安全施工具有重要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变形监测的结果,随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后续施工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杜锡华 《科技资讯》2010,(35):58-59
通过对某深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的原理、方法的介绍,对监测成果数据处理,及时反馈基坑变形的信息,从而科学指导施工,表明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地铁隧道施工变形监测为研究对象,全文阐述了变形监测的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公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变形现象经常出现,这是由于土体的物理性质,所以难以避免,同时存在地下结构的影响。基于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监测公路隧道出现的变形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当前的状况展开深入分析。以便于工作人员更深层次了解公路隧道,也可以为后续施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论述首先简要阐述公路隧道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其次以某工程为例,概述隧道工程的基本情况以及工程的地质条件,并且探讨隧道变形监测的实施;再次,分析变形监测对隧道安全施工的指导作用;最后,对案例工程整体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变形监测在地铁施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又是变形监测的关键和核心,它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尤其是施工安全。文章介绍了地铁变形监测的意义和一些方法,分析了GIS系统的基本功能、组件技术开发模式,着重对GIS系统设计进行分析解读,探索GIS在地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高层建筑沉降变形的监测实践,论述了沉降观测的应用技术、施工过程与方法,为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沉降变形监测方法可供实际工程变形监测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深基坑工程变形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移监测预报在深基坑工程信息化设计与施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预报问题,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深基坑工程的变形预测,建立了深基坑工程变形预报的改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编制了基于MATLAB的预报程序.最后以上海某深基坑工程为例,进行了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监测可以对深基坑的开挖施工提供控制依据。结合上海地铁临港新城站基坑监测实例,分析了该基坑工程的工程概况及监测内容,并对基坑坑外地表沉降、围护墙顶部变形、围护墙体侧向变形、支撑轴力、坑外潜水水位、承压水水位、立柱桩垂直位移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为基坑的变形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条件。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基坑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双排顶管施工互相之间的干扰作用对地层变形的影响,以徐州市第二地面水厂工程顶管穿越徐洪河段砂姜黏土地层工程实践作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GTS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对双排平行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与横向间距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方法,得到该类工程不同横向间距下的沉降规律与错位施工地层变形控制的重点.双排顶管工程错位施工对先行管施工和管道轴线的沉降影响最大,是实际工程中的重点实时监测部位.该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强 《工程与建设》2012,26(6):732-734
深基坑工程是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如何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使基坑工程既安全又经济,是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是影响基坑变形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通过建立三维数值分析为施工监测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和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严新  李彬 《青海大学学报》2014,(2):60-63,68
基坑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而基坑工程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又要求必须对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本文阐述了基坑监测中基本原则,并结合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东侧一深基坑变形监测项目,通过任意设站极坐标法对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进行观测,及时反应支护结构在突发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准确的分析基坑变形原因并提供处理依据,保证了基坑及周围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结合佛山市海八路隧道超大软土深基坑工程施工和监测成果,分析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坑外地表沉降等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依据监测对施工进行信息反馈,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安全,得出对类似大型基坑工程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依托天津地区软土大背景下的深基坑工程,对天津市某医院大尺度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观测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FLAC~(3D)软件建立3D基坑模型并对基坑开挖支护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将软件计算结果与基坑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模拟所得数值与现场观测数据规律较为贴切,随着基坑开挖进一步进行,外侧土体位移量逐步增加,当基坑开挖全部完成时,土体出现最大沉降量,桩顶水平位移与深层水平位移均满足监控测量标准的要求,说明所选取的支护结构等措施可以较好地控制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并提出预测最大侧向位移的公式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深基坑在开挖及支护完成后,由于土体的蠕变特性,变形依然呈少量增加,变形的时空效应在锚桩支护条件下的深基坑工程的实践中表现明显.监测资料数据显示,作为研究对象的基坑边坡中部变形最大,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预测其稳定临界值,得出变形值随着时间仍有一定的增长,表明基坑在开挖结束后的蠕变变形不容忽视.而分段施工及分部位加固支护是时空效应现象在深基坑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长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对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基坑变形监测进行论述和分析。根据基坑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基坑采用分段设计。在临近既有建筑和道路侧,分别采用桩锚、微管桩+土钉墙+预应力锚索的复合土钉墙支护及土钉墙支护3种形式。从基坑开挖监测角度,对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对周围建筑进行了水平、沉降位移的观测,并对土体深部位移进行了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证明复合土钉墙可有效控制变形,但在快速开挖的情况下,土钉墙对该基坑变形的控制效果较差,通过监测,及时处理了支护结构存在的危险,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证明了基坑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申建宇 《河南科学》2010,28(11):1434-1437
根据某大厦深基坑非预应力喷锚网联合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技术措施及监测结果,探讨了非预应力喷锚网联合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支护中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安全高效的施工方法以及科学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可为非预应力喷锚网联合支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中已有很多基坑加强加固措施用于控制深基坑的变形,但变形控制效果差异较大,且不同工程之间由于支护条件和环境情况差异较大,没有严格的可比性.结合某基坑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监测情况,对比该基坑不同位置设置被动区土体裙边加固、加厚支护挡墙对基坑工程变形控制的效果,通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这些基坑工程加强加固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这些措施能有效控制基坑工程变形量,得出了一些有利于指导深基坑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区深基坑工程愈来愈多,为了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对基坑进行监测和预测,实现信息化施工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国内外学者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基坑施工地面沉降预测方面,有关深基坑围护结构桩体整体水平位移变形的预测建模鲜有报道。结合某深基坑工程,以桩体水平位移实际监测数据为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时间窗口预测模型,采用MATLAB平台编写程序,预测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预测值同监测值和设计计算值吻合,表明了该预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供同类工程项目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深基坑工程在已运营地铁旁施工已较为常见。为研究列车动荷载作用下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规律以及评价隔离桩的隔振效果,以武汉市华中科创产业园超大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激振力函数模拟计算列车动荷载,通过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分析列车动荷载以及隔离桩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并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激振力函数模拟列车动荷载输入数值模型得到的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规律与现场实测基本一致;列车动荷载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影响较小,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和围护桩变形各增加了1.3mm、3.6mm;隔离桩对列车动荷载具有较好的隔振作用,使地表沉降和围护桩变形分别减小了28%、6.8%。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价值,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