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重要意义,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特点,着重对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规划涉及的经济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太原市城中村的特点,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针对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晋城市北石店区城市化改造为例,介绍了该区"城中村"现状,阐述了城中村建设的具体方法和启示,探索了"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规划问题,提出了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由于我国城中村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但是传统改造有诸多弊病,在改造过程中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来切入城中村的改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合理地解决城中村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针对太原市“城中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重点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现超  张斌  史金龙 《科技信息》2010,(25):I0334-I0334,I0281
面对在中国城市普遍存在"城中村"的现象,以郑州市信息学院路为例,调查了"城中村"目前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提出改造城中村的思路与模式,揭示"城中村"实现合理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社区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太原市“城中村”形成的过程,并从居住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城中村”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俊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72-17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制约着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改造城中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其关键是要构建一套与户籍转变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冬季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2011年11月,对已实施供热改造的南上庄、菜园和未供热改造的南屯、坞城进行了连续5日的手工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硫最大浓度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经过供热改造的"城中村"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未进行供热改造的"城中村",说明供热改造是改进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结合"城中村"改造的特点与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具体项目中找到一条符合城市绿色、和谐发展方向的"城中村"改造的方法,旨在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朱晓娟 《河南科学》2011,29(5):626-630
通过对中部快速城市化地区郑州市转型社区燕庄研究,分析了城中村社区转型后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促进转型社区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深层次城市化、成为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产生了“城中村”这一特有现象。在对城中村的改造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景观、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城中村”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和谐音符。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整治,注重内涵式构建,使物质景观、村民的文化与行为方式、规划与管理机制、村民的就业观念等融入城市,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墨白的《蜕变三部曲》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由乡村而城市的知识者的精神蜕变和精神重建的叙述。小说文本的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下人"进入城市过程的姿态:欲望的沉沦伴随着道德的忏悔;二是他们重返乡村的历程:城市中的挫败促使他们寻求母体的庇护,在这一过程乡村的形象被重构。小说文本的形式的突出特点是叙述时间和时态的频繁变化造成故事叙述的破碎感和跳跃感,以及超叙述结构的运用造成的间离效果,这都与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付晓云 《科技信息》2008,(4):147-147
中国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对城市原有风貌的改变.城市中的历史街道及其中的传统建筑是城市所有的历史人文意象中最能诉说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本文致力于研究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体部分。城市居民消费的符号价值倾向和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城市居民消费转型是必要和迫切的。城市居民消费转型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社会道德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及新型城市化建设均有重要价值。推动城市居民消费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城市居民和国际力量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近郊村是城市化所伴生的一种社会存在,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边缘性。对于该类型村庄如何发展,政府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划。个案村F村是一个典型的近郊村,它以一系列自主性行动来应对城市化大潮的挑战,其村庄物业化、村庄企业化、福利的村庄依赖性、村庄管理的自主性等实践为近郊村城市化积累了宝贵的“自发性经验”。这一过程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主动与被动、自主选择与政府规制等因素,而F村在冲突与博弈中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对F村来说,处理好村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主动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而非农村单向度地融入城市,走一条“乡土型城市化”的道路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上饶城镇化“起步晚,势头好,后劲强”。城市化进程已经步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轨道。全面、客观分析当前上饶城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对上饶城镇化发展战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积极建言献策,有利于上饶城镇建设进一步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品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孙惠芬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分析指出,在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以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傲视乡村的贫瘠与闭塞,农民面对城市,实际上也就注定要面对一种强势文化。怨恨与羡慕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扭结与共生。并将农民面对城市强势文化的这种体验,称为“怨羡情结”,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现代性体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真实地展现了这种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强调其对于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使城市体系(urban system)的动态和特征产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内部、城市的边缘区、城市与城镇之间,城市化的进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引领、城镇化建设,对于首位城市的经济、社会、功能等不同空间维度的构建与优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发区是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在其逐渐发展并与母体城市相连的过程中,传统的向心性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向低密度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聚落考古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项全新探索.它的潜力在于能够根据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来观察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渣变的轨迹。因此.从狩猎采集的游群向国家的渣进.可以从社群栖居方式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中,城市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早期城市的发展往往需要靠考古学来了解。而聚落形态研究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如何从自治村落向集中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当今国际学界研究的视野和成果.结合中国案例的探讨来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聚落形态和城市起源研究提供一个世界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