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S/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利用XRD,SEM,TEM等手段考察了其微观结构及形貌特征,发现石墨烯呈现多层状,与硫复合后能将其充分包覆。以复合材料为正极、锂为负极组装成扣式电池进行CV,EIS及充放电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烯后硫正极的可逆性明显改善,多次充放电后电池内阻有所增加,在0.3mA/cm2电流密度下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145mAh/g,经3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可稳定在500mAh/g。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导电性碳材料和商业活性炭分别作为硫的载体,与单质硫混合后进行热处理制得SP/S和CAC/S硫碳复合材料,利用热重测试、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正极中电极材料厚度、硫碳复合比例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电极材料厚度可以有效地改善Super-P材料电极综合电化学性能;通过改变硫碳复合比例,提高硫含量则对活性炭材料锂硫电池电极的性能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其中,含硫量为63.60%的CAC/S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908.8 m Ah/g,活性物质利用率为54.2%,100圈循环后放电容量为594.1 m Ah/g,容量保持率达到65.4%.  相似文献   

3.
采用Hummers法和熔融扩散法结合的方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硫(GO@S)复合正极材料,研究了此复合正极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GO@S复合正极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的比容量、有效改善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 C倍率下,初始放电容量高达1 044 mA·h/g;0.5 C倍率下经过1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库伦效率为96%,容量保持率为78.5%.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了介孔碳,与单质硫混合制备了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采用BET、XRD、FES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以介孔碳、导电石墨和碳纳米管为导电基体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硫/介孔碳复合材料为正极的电池在0.1C的放电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389mA·h/g,0.2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为1 313mA·h/g,100次循环后,库仑效率保持在95%以上,其电化学性能在3种复合材料中最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梯度正极材料LiNi112xCoxMnxO2.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DTA)、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在水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11±0.05,NH3/M为2.25,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2 h的工艺条件下共沉淀合成的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α-NaFeO2层状结构.以Zn片为负极,800℃煅烧15 h制备的正极材料为正极,pH值为9的LiNO3溶液为电解液组合成水系锂离子电池模拟体系,电流密度为5C时的循环性能相对较好.其首次充电比容量为288.9 mAh/g,放电效率为76.7%,20次循环后的充电比容量为26.3 mAh/g,放电效率为97.3%,其容量保持率为9%.  相似文献   

6.
以SuperP导电炭黑为碳源,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LiCoPO4/C正极材料.考察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合成LiCoPO4/C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750℃下合成的材料具有最高的放电容量,在800℃下合成的材料具有最高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焙烧法制备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 2 ,并采用异丙醇铝(AIP)对其进行表面包覆,通过XRD、SEM、EDS mapping和电池充放电测试研究了AIP包覆量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AIP包覆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提高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库仑效率和倍率性能.相比于未包覆的LiCoO 2 样品,包覆量为0.1%的LiCoO 2 样品,具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提升至176.8 mAh/g,库仑效率高达97.2%;在1.0C下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2%.  相似文献   

8.
以C球为模板,通过水热反应制备中空结构TiO_2;并通过液相渗入法与单质S复合,制备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TiO_2/S复合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测试手段对复合物进行形貌、结构及不同组分含量确定的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方法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证明,单质S与中空TiO_2成功复合;中空结构的TiO_2不仅提高了S正极的导电性,还能有效控制单质S的利用,以及缓解多硫化合物的"穿梭效应",进而大大提高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半固相碳热还原法制备了橄榄石型LiFe1-xNixPO4(x=0,0.02,0.05,0.0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用XRD、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测试等研究了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材料均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其中材料LiFe0.95Ni0.05,PO4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2C和2.4~4.0V条件下恒流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39.35mAh·g^-1,3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33.98mAh·g^-1以上,保持率为96.15%.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较小的阻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本文通过两步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LiFePO_4/C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等方法对该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iFePO_4/C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通过掺杂前驱体10%(质量分数)的葡萄糖合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球状,LiFePO4为锂离子的迁移和扩散提供了通道,有利于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在0.1 C倍率下进行充放电测试,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61 m Ahg-1,在2 C下循环了100次后复合材料的容量为148 m Ahg~(-1),库仑效率高达98%,结果表明碳包覆的LiFePO_4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流法制备了SnO2纳米小球,再以-环糊精作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制备得到SnO2纳米小球/C复合材料.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仪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复合材料为直径约为30~40 nm的纳米小球,在SnO2的外表面可以看到一层均匀的碳层的包裹. 通过碳的包裹,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导电性增加. 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稳定在749 mAh/g,而在大电流充放电后(100 ~ 800 mA/g),再次回到100 mA/g的电流密度时,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在620 mAh/g.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碳包覆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3.9Mn0.1Ti5O12/C,并对材料进行了XRD、激光粒度分析、循环伏安测试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Mn的掺杂未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由于Mn4+对Li4Ti5O12的晶胞内部的掺杂和C对其晶胞外部的包覆,使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大电流循环稳定性和可逆比容量都明显提高。在1C充放电循环时,Li3.9Mn0.1Ti5O12/C首次放电容量为162.4mAh/g,50次循环后,稳定在159.6mAh/g,容量保持率为98.3%;在2C充放电循环时,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153.5mAh/g,展示了优良的电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用机械球磨法制备的C/Al、C/Si复合材料可作为镀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研究结果表明,C_(0.7)Al_(0.3)和C_(0.8)Si_(0.2)(原子比)分别可以放出406mAh/g、和1039mAh/g的容量,远超过了原料碳的容量284mAh/g.经10次充放电循环、C_(0.7),Al_(0.3)放电容量衰退至251mAh/g.经20次充放电循环后C_(0.8)Si_(0.2)放电容量仍保持为749mAh/g.容量衰退主要是复合材料中包嵌入Al和Si部分容量衰退较快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以乙酸镁为掺杂元素、蔗糖为碳源,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镁掺杂磷酸铁锂包覆碳复合材料LiFe1-xMgxPO4/C(x=0.01,0.02,0.03,0.04).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结构,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形貌,恒电流法测定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镁离子掺杂没有影响材料的结构,而是提高了其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在这些样品中,LiFe0.98Mg0.02位PO4/C的容量最高,首次放电达到140.0 mAh/g;并且在80次循环后容量没有衰减反而增加到148.6 mAh/g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氧化铁为铁源,通过简单的固相碳热法制备LiFePO4-MWCNTs复合正极粉体材料.利用XRD和SEM表征LiFePO4-MWCNTs复合材料的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EIS、CV和充放电测试实验测量LiFePO4-MWCNT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XRD结果显示复合材料为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纯相,多壁碳管在正极材料中将颗粒相连,增加导电面积,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为颗粒之间提供附加的导电通道.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多壁碳管的方法对LiFePO4正极材料导电通道进行改善.在0.5C充放电速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151.6mAh/g,充放电50次后,放电比容量还能保持在145.5mAh/g,在1C充放电速率下比容量保持在140mAh/g,2C时比容量保持在130mAh/g.随着充放电速率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6.
碳基负极材料比容量低,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寻找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的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自支撑CoMoO4负极,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技术对比研究了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oMoO4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 403.6 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146.5%,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经50次循环后仍然高达793.6 mAh/g;而CoMoO4负极在钠离子电池中首次可逆比容量仅为314.2 mAh/g,但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有76.4 %.该自支撑负极无需导电剂和粘结剂,电极材料与泡沫镍结合力强,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Urchin-like Sn–ZnO–C composite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thermal annealing of ZnSn(OH)6precursor in acetylene/argon gas(1/9;v/v).The phase of the urchin-like Sn–ZnO–C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and Raman spectrum.The imag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demonstrate that the Sn–ZnO–C composite with an average of 3 lm in diameter is composed of many core–shell nanowires and carbon nanotubes emanated from the center.The thermal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have crucial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urchin-like structure and carbon content of the Sn–ZnO–C composites.As an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the urchin-like Sn–ZnO–C composite delivers a discharge capacity of 1,034.5 mAh/g in initial cycle and 571.9 mAh/g reversible discharge capacity after 25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50 mA/g.The superior energy storage properties highlight the urchin-like Sn–ZnO–C composite 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anode material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择不同单体合成了共轭微孔聚合物(CMP)和含氮共轭微孔聚合物(NCMP),并分别将其高温热解制备管状硬炭(THC)和氮掺杂管状硬炭(NTHC).通过SEM、TEM和BET对两种管状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THC和NTHC材料具有相似的形貌和比表面积.进一步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法对THC和NTHC进行电化学性能分析,并与普通碳纳米管(CNT)的电化学性能相比较.结果表明,NTHC储锂性能最好,在0.1 A/g时,NTHC的可逆储锂容量高达541.2 mAh/g,在0.6 A/g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在经过500次循环后仍高达458 mAh/g.  相似文献   

19.
以碳布为基底,通过浸渍法成功制备了柔性硫/碳纤维布电极.制备的柔性硫/碳纤维布电极无需添加导电剂和粘接剂,可直接用作硫正极极片组装电池,大大简化了电池制备工艺.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硫含量为56.77%(质量分数)的硫/碳纤维布电极展现出了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即在0.1A/g电流密度下的可逆放电比容量达1 394mAh/g;充放电循环测试100次后,可逆放电容量仍然维持在733mAh/g.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碳纤维本身的导电性、柔韧性以及大量碳纤维相互交错互联的导电网络.  相似文献   

20.
以NH4VO3、LiOH.H2O为原料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LiV3O8锂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RD、TEM、EDS、粒度分析方法进行该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测试了LiV3O8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在0.1C倍率下材料的首次充放电容量为302mA.h/g、283mA.h/g,前10次循环的平均放电容量为272mAh/g。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改进循环性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