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民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德行,高校开展公民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群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培养大学生公民精神应该借鉴儒家群己观的积极意义,引导大学生追求个人人格独立,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集体价值的统一,使大学生适应现代公民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墨、道、法诸家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统一性.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民族精神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民族精神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重读他的原文可以得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公民 ;只有搞好党风 ,才能确保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 ;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邓小平民族精神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人类所推崇的一种崇高的社会理念,和谐社会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其内涵十分丰富,其意境十分高远,涉及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对于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外来移民的不断增多,单一民族国家实际上也在逐渐变成多民族国家,但是资产阶级所持有的资本主义民族观以及施政的政策和纲领仍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民族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不仅以其文风闻名天下,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以吴汝纶为代表的一批晚期桐城派作家还积极投身于教育,倡导并施行“学行”与“德行”并重的思想,培养了众多德才兼备的成功人士。其“德行”观对当今的学校德育仍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新课改中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缺失的两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渗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儒家师德观与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理念。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师德教育观入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生"自命,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杜甫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而当他的忠君、济世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又变得激昂与深沉、忧患与恻隐。这就使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统一于杜甫的身上。杜甫在诗歌中毫不隐讳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忠君济民的打算;在他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儒家思想文化和特定的社会人生际遇使杜甫只能永远是直面现实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9.
刘春燕 《科技信息》2007,(27):479-480
本文从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形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地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知识观不同,中国传统儒家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儒家基于这种知识观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习观,在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方法上,明显体现出道德至上的价值倾向。儒家的这种学习观对纠正当代教育知性太过、德性不足的偏失以及理性谮妄下人的道德沉沦救赎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学风建设和道德重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儒家道德思想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继承和发扬,到今天不但成为一套人人适用的人生道理,也成为东南亚各国一种主要的文化传统。新加坡在儒家道德伦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并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学校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抗非典精神与新世纪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始终伟岸屹立且日益繁荣昌盛,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起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当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这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和大培育,对彻底战胜这场重大灾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产生巨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知识、能力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研究德与才之间的辩证统一性 ,把握二者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 ,不但有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启迪和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并根据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利条件 ,寻找学生实现德才相互转化和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 ,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诚信教育呼之欲出。新的社会环境下.诚信的内涵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要求教育应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其全过程,应有针对性、行之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二、自由成己的创造精神;三、天人合一的理性精神;四、博大坚毅的人格力量;五、艺术化的人生态度。这些颇具民族性的特点,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在阐释民族的概念、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民族精神的培育基础及新的生长点。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克服民族的精神痼疾,保持民族自尊自信精神为基础;其新的生长点立于先进化之上,要靠各级政府部门、化工作、化传媒共同培育。  相似文献   

18.
以人性论为基础论述了儒家学说中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思想,分别阐释了道德自律和他律思想的内涵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并针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儒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关于德性德行培养的思想资源。基于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以儒学德育资源为核心的德性德行教育,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儒学经典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师垂范作用、知行并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缺欠了一种灵魂性的内核,而这种灵魂性的东西正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度影响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信仰,是大学德育的终极追求。培养和造就既具有民族传统美德.又具有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大学德育和大学精神的共同目标。只有丰富高校德育内涵,重构和弘扬当代大学精神,才能提升德育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