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吾国为东方最古之民族,此为世界所公认者也。然其所谓古代历史之时代者,(Historic age )究竟在吾国上溯至若干年为止,惜至今尚无人能为确实之考证。世界最近之出版史学名著;当推英人韦尔斯(Wells)世界史纲。此书於中国上古文化之开始,虽未能详定其时代;然已言明“当阿利安人(Aryan),语言生活传布东西之时,其他文化甚高之民族,已存在於埃及,米索怕土迷亚,或中国及印度”。此於中国虽用疑词的“或”字,然固已不能不承认中国之文化与埃及,嘉尔地,巴比仑,同一古远也。英人阿兰(Allen)曰,“中国古史极难研究;因无他国纪载可作参考,又无古碑古…  相似文献   

2.
《尚书》等文献所记录的象刑作为尧舜时代的主要法律制度,体现了早期以教化为上的法律观,其特征与原始社会的德治方式及耻感文化类型相吻合,且其初始精神影响到后世法律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记录、收藏的政府文件及政治论文的选编。关于《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著,从古至今,众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史学界多数人同意汉代人的说法,即《尚书》是孔子编订的。《尚书》自西汉初,就有两种版本流行于世,即《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今文尚书》传自伏生。伏生是济南人,故秦博士,专治《尚书》。伏生原有的《尚书》,因秦焚书而壁藏之。后因战乱,伏生流亡在外,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伏生回到家乡,求其所藏《尚书》,亡数十篇,只得29篇,而其中还有一篇是《书序》,故实得《尚书》28篇。即以教齐鲁之间。由于伏生的《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即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经历代史家考证,这是真《尚书》。《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29篇,多得16篇。安  相似文献   

4.
殷周时代是我国散义的萌发阶段,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尚书》,已经发展成为定型的成篇散文。其中《盘庚》、《无逸》、《秦誓》等较真实可信的篇章,为后代散文的勃兴奠定了基石。《尚书·无逸》是周初的文字,是周公旦对刚亲政的周成王所作的训辞。《无逸》虽出现于我国散文的早期,但说理透辟,前后照应,极有层次.说明我国早期的散文已初具规模。文中,周公的语气婉转深沉,活画出一个关注时政、谋思深远的老臣形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无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体现了殷周散文发展的高度。一《无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的社…  相似文献   

5.
在西北大学演讲史前的文化,其时代甚为古远,而惜为吾国前人所不及知,此项文化,实包括石器时代的文化,而所谓石器时代文化者,在欧洲亦目一八六○年以后,始为学术界所共,可见此智之发觉时晚也。西人所谓石器时代文化者,又包括(一)旧石器,及(二)新石器,凡两大时期,吾国在十余年前,在杯平房山县周口店,始发现旧石器文化。两人定为周口店后期,约为六  相似文献   

6.
形声字声中有義略证(附论中国语源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儒王怀祖郝兰 诸人盛倡声近则義近之说,於是近世黄承吉刘师培後先发挥形声字义实寓於声,其说亦既圆满不漏矣。盖文字根於言语,言语托於声音。言语在文字之先,文字第是语音之徽号。以中国文字言之,形声字居全字数十分之九;谓形声字羲但寓於形而不在声,是直谓中国文字离语言而独立也。其理论之不可通,固灼灼明矣。顾理论虽卓,而事实不足以明之,则无徵不信,谓始学何。然有难言者。 吾国文字之书,莫精於许氏之说文解字。许书说解中虽亦时时可窥见语言之根柢,然往往泛为训释,令人不知形声字声类意义之所存。举例言之:十篇下心部慈字第训爱,不…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素以谦让为美德.溯源“谦让”之风的由来,最早记录见《尚书》尧舜禅让事.作为先贤圣哲在他们身倡力行下此风成为一种至德在三代蔚然成风,加上孔子的提倡与赞美,便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之一.  相似文献   

8.
《史籀篇》乃籀文之所由出 ,其编定年代一直存在争议。认为《史籀篇》是西周宣王时史官所作或晚周秦人所作 ,均有难以解释之处。通过籀文与出土古文字形体比较 ,推论《史籀篇》应是东周王室史官编定之书  相似文献   

9.
祭部的分合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法,作者依据上古方言的地域分布情况考察祭部字在上古与入声韵月部有密切关系,在韵文中有通押合用情况,还有与上古物部中古进入去声韵的字合用之例,从形声字的谐声系统看,两者之间也有谐声关系.从而论证了王力先生“长入归去”说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最重人生。言人不可不知天,故亦及于宇宙。而於知识,则罕有专究之者。然论人论天,皆在知中,既求闻道,不能不研讨致知之方;既求真知之方,则又必因而论及知之所缘以起,知之可能与否,以及真知表准等。故吾国哲人,亦多闻论及知者,特非所尚而已。先秦之墨名莊荀,即颇注意及知;北宋之张程,亦有论知之语;而朱陸之争,就一方面言,以今词说之,谓为即理性说与经验说之争,亦末为不可也。至阳明而论知之语比较最多,心物不二,知行合一,皆精湛之说也。古未有知识之名,故兹但命曰知论。所述亦只及其大 而止,非能无漏。所分节日,名虽非旧所固有,而实…  相似文献   

11.
目录学,原来是在文献资料这一特定领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序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在文化只为少数贵族据为私有的古代,史官负责记言记事,掌握一切文化资料,积累了大量典籍。为了便于咨询、检索和使用,采取了编制目录的方法,提纲挈领、简要系统地予以揭示和报导。所以,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文化典籍不断出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的江南临海地区,在古代存在着一种海洋稻作类型的文化.它始于距今7000年前.在苏南、浙江一带低地未成陆、高地被水分割包围而实是近海岛屿的环境下生发,为《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所称之土著“岛夷(自称为‘瓯’人)创造.此种古文化无论其不同于其它又化的特异性,抑或是在人类火化史上不言而喻的显赫地位,都值得对它求索.一、由三大突破形成的核心和稳定内圈层占代江南东部土著.较早便是面临大海稻作的人群.他们是世界稻作的首创者,又是木板船和“干栏”等地上木构房屋的发明者.这三项物质文化成就,是上古人…  相似文献   

13.
一 总 论 当一九二○年时,美国中央教育局,曾举行大学调查。迄今已隔六载;以美国大学之日新月异,是篇所论,不免贻陈旧之诮。但新颖之材料,吾国尚未能得,且以历史眼光视之,是篇或有其相当之价值为。 1.学 校 截至一九二○年止,美国大学及专门学校,共计670所,在此670大学中,109所为公立。561所为私立。神道学校共104所;法律学校共107所;医学校共77所;牙医学校共40所;制药学校共53所;兽医学校共15所。此皆为专科大学。 2.学生 在670大学中,学生共521,754人;334,226人为男生,187;528人为女生。其中38,398男生与20,911女生在大学预科;212,40…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对上古玉石之路的入关终端所做的田野调研和文献综合梳理,提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命题,认为自史前至先秦时代的西玉东输运动至少存在新老两条路线:水路漕运之道为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道,以黄河两岸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为证;陆路运输之道即雁门关道,约3000年前始于家马和马车技术在商代进入中原之后,即穆天子西行之路线。雁门关作为西部玉料资源进入中原国家的战略要道之关口,催生出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区分标志: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定居文化——从犬戎族到犬封国、神马吉量的神话历史叙事,再到穷奇、饕餮一类妖魔化想象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在这之前的史事年代均要通过推算得到。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决定性战役。这次大战发生在哪一年,是确定商朝最后一年和周朝开国元年的关键。由于上古史料缺乏,人们推算的结果分歧很大。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12种说法。 我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从共和元年(前841年)开始,干支纪年就一直不断。所以学者们要弄清共和以前的年数,便只好从共和元年开始往下推。最早给牧野之战加上干支的是汉代的纬书。(如《周易》的《是类谋》、《乾凿度》等)它们根据西汉流传的“殷历”说武王伐纣之年是“己已”年。(前1132年)在晋代出十的《竹书纪年》中,晋人加上了“庚寅”。(前1051年)而皇甫谧《帝王纪年》则以克殷之年为“乙酉”(前1116年)。到宋代又有更多的分歧。郑樵《通  相似文献   

16.
李善对《文选》的注解并不是广受褒扬的。他并没有为《尚书序》等三篇他所认为的“经典之作“的序施与注释。因为他这三篇序没有按照其创作年代即汉代和晋代来考虑,而是按照《尚书》等所成立的时代即周代的作品来考虑的。李善注并不完美,在其所作注中,李善时而用讳名,时而用字号,这种无秩序正表明了李善注也曾经被其子修改过。  相似文献   

17.
李善对《文选》的注解并不是广受褒扬的。他并没有为《尚书序》等三篇他所认为的“经典之作”的序施与注释。因为他这三篇序没有按照其创作年代即汉代和晋代来考虑,而是按照《尚书》等所成立的时代即周代的作品来考虑的。李善注并不完美,在其所作注中,李善时而用讳名,时而用字号,这种无秩序正表明了李善注也曾经被其子修改过。  相似文献   

18.
一 石器在文化上之价值 中国考古学之发达,较西国为早;然石器之研究,则较西国为迟。中国之有考古学,由来久矣,其科目本分金石二类。然所谓金者,乃指钟鼎之属而言;所谓石者,乃指碑碣之弱而言。若以石类言之,自北宋时代出书之欧阳修集古录,至前清末年出版之端方 斋藏石记,于石碑石像之类,著录无遗;而于石刀石斧之流,皆无一物。盖此类之物无美术上之价值,无文字上之考证,故收藏家未之留意也。前数年,余在北京友人座中,会谈及所见之古物。或言家有商彝,价值万元;或言家有周鼎,价逾千金。余言商周鼎彝,不过二,三千年之物。未足为古。余有一物,…  相似文献   

19.
小易 《科技智囊》2014,(9):78-79
<正>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逐字来看,"上古",黄帝、尧、舜以前的时代,即伏羲、神农时代。"结绳",用绳子打结。"治",治理、管理、统治,也有天下太平的意思。"后世圣人",即黄帝、尧、舜。"易",改变、更改、替代的意思。"书契",一指上古时代的文书。《尚书·序》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日书契也。"二是指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百官",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察",明察、知晓、分辨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