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镁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Cl4和MgCl2混合液为原料液、NaOH为沉淀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镁粉体。考察了沉淀剂浓度、原料液中Mg2+与Ti4+的摩尔比、煅烧温度等因素对目的产物颗粒大小和晶型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制得粉体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镁钛混合液中的Mg2+与Ti4+的摩尔比为1.2(固定钛离子浓度为0.5mol/L)、沉淀剂NaOH浓度为6mol/L、反应温度98℃、镁钛混合液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1:1、煅烧温度为800℃时,制备出了平均粒径约为55nm、结晶度好、形貌为球形的纳米钛酸镁粉体。 相似文献
2.
3.
范广能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3):77-82
本文研究液相沉淀法制备ZrO2纳米晶微粉过程中团聚状态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沉淀过程中引入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增强静电和位阻效应,获得均匀分散的胶粒悬浮液;经水洗后的湿凝胶采用非均相共沸蒸馏可有效地进行脱水,克服后处理过程中形成硬团聚体.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HfOCl2为原料,分别选用分子量为400、1000和6000的3种聚乙二醇(PEG)作分散剂,在70℃和25℃的反应温度条件下,采用反向滴定化学沉淀法制备出HfCh纳米粉体.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的分析结果表明:在70℃的反应温度条件下,加入3种分散剂制备的HfO2粉体的平均晶粒度均小于50nm;用高分子量的分散剂PEG6000所制得的粉体晶粒度更加细小;PEG6000的加入量在0.5%~2.5%质量分数范围内变化对最终的粉体晶粒度影响不大;在25℃的反应温度条件下,加入同样分散剂制备的HfO2粉体的平均晶粒度更加细小,平均晶粒度在30nm左右.用TG/DSC结合XRD对纳米HfO2粉体的研究结果表明:HfO2纳米粉体的晶型转变温度比微米HfO2材料降低了251℃左右(由891℃降低至640℃),并且在焙烧温度大于660℃时,生成了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存在的斜方相HfO2.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超声波作用下通过SnCl2·2H2O与NH3·H2O反应制备了纳米SnO2粉体·在pH=5 0条件下,得到的SnO2中不含杂相且接近理论产率·煅烧SnO2粉体可使其晶型由非晶转变为晶态·纳米SnO2粒径生长与煅烧温度关系密切,温度升高,煅烧后得到的SnO2粉体粒径相应增大,二者符合d=0.2027t-30.7750的关系,而煅烧时间对粒径生长的影响不大·实验发现,350℃煅烧15min是SnO2晶型转变的合适条件,得到了20nm左右的球形SnO2晶体· 相似文献
6.
以Bi( NO3)3·5H2O为原料,利用弱碱并流沉淀法制备Bi2O3粉体,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Bi(NO3)3溶液的浓度为0.20 mol/L,最佳反应pH为8.XRD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为α - Bi2O3,晶粒尺寸约为34 nm. 相似文献
7.
氯丹蓝偶氮/酞菁氧钛复合体系光电导性能的协同增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氯丹蓝偶氮/酞菁氧钛复合光生材料中发现了光敏性的非线性增强现象,对复合体系的电子跃迁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样研究结果表明基态下两种材料之间没有明显电子态相互作用和两种分子间的穿插与缔合,光致放电研究说明该现象来自光激发状态下复合体系中缺陷态导致的隙间态跃迁对光导的贡献,ESR和XPS测试结果都表明酞菁氧钛与氯丹蓝偶氮之间存在着光致激发状态下的、定向的部分电荷转移.酞菁类和偶氮类弱的电子给体与受体复合体系中光导性能的协同增强效应为设计高品质的光导材料与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水玻璃(Na2Si O3·n H2O)为原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为分散剂,Na Cl为絮凝剂,滴加H2SO4调节体系p H值,控制硅酸的聚合得到白炭黑沉淀。通过TEM、SEM、BET、吸油值测试等表征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絮凝剂Na Cl加入量、水玻璃浓度、体系p H值等条件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Na Cl加入量、温度、水玻璃浓度、反应体系p H可实现对白炭黑形貌的有效控制;白炭黑产品一次和二次平均粒径分别为25.37 nm、130.6 nm,吸油值2.3 m L/g,为球形粒子;BET比表面积为136.0 m2/g,并且具备微孔、介孔和大孔等较为完整的孔体系,为非晶结构。 相似文献
9.
芴酮基偶氮(F-Azo)/酞菁氧钛(TiOPc)复合光生材料的光敏性在整个可见光区域有明显的提高.与氯丹蓝偶氮/酞菁氧钛复合体系比较发现,在一定的配比下芴酮基偶氮/酞菁氧钛体系的光导性能明显优于氯丹蓝偶氮/酞菁氧钛复合体系.光致放电研究表明复合光生材料的最佳光敏性出现在比吸收峰能量低的波段,意味着复合体系中的隙间态跃迁对光导有重要贡献;复合体系的表面光电压谱证实了复合体系中存在隙间态,并可能发生电荷转移引起的电子重新布居.X射线光电子能谱数据证明复合体系中发生了从F-Azo到TiOPc分子的、定向的、部分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10.
以Ce(NO3)3·6H2O为铈源,(NH4)2CO3·H2O为沉淀剂,并加入少量PEG4000作为分散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Ce2(CO3)3·H2O,前驱体经热处理合成了纳米CeO2.通过XRD,DTA/TG,TEM,BET及杂质含量分析,并根据XRD线宽法,按Scherrer公式计算平均晶粒尺寸,结合相对密度的测定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CeO2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驱体经300℃焙烧1h已完全形成CeO2,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原生晶粒粒径为5nm左右,颗粒粒径为20nm左右,比表面积达140.61m2/g,孔径分布为5~15nm,孔径峰值为9.3nm,纯度≥99.97%;随焙烧温度提高,将引起CeO2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显著增大,比表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1.
加热处理纳米锐钛TiO2使其发生转晶,因而得到一种利用可见光激发的光催化剂,并对此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紫外可见吸收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用该方法得到的TiO2为催化剂,进行可见光催化降解酸性红B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TiO2转晶比例逐渐增大,温度升到1000℃,全部锐钛型转变成金红石型TiO2,但TiO2在500℃下加热30min催化活性最高,酸性红B的光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纳米锐钛型、纳米金红石型TiO2和按照转晶的比率混合的锐钛型和金红石型TiO2.这种显著提高的光催化作用归因于加热所形成的特殊锐钛-金红石界面耦合状态,导致光生电子从金红石相转移到锐钛相,避免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相似文献
12.
以TiCl4、BaCl2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条件,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粉体的分散性;采用800℃的煅烧温度可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3.
均相沉淀法制备α-Fe2O3纳米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FeCl3·6H2O为源物质,尿素作沉淀剂,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α-Fe2O3纳米晶,讨论了温度、沉淀剂用量、pH值等因素对试验的影响,并用TEM、XRD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均相沉淀法制得的α-Fe2O3纳米晶分散性好,粒度分布均匀,粒径为20nm,适合于工业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4.
将超声波应用于以氯化铜(CuCl2.2H2O)和硫化钠(Na2S.9H2O)为原料的直接沉淀法制备CuS纳米溶胶,对产物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显示,纳米溶胶中CuS平均粒径20~40 nm,并呈规则的纳米球形,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直接沉淀法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ZnCl2.2H2O和无水(NH4)2CO3为原料,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TG-DTG-DTA、IR分析结果表明,前驱体为碱式碳酸锌[Zn5(OH)6(CO3)2].前驱体经300℃煅烧1 h、2 h、3 h后分别得到粒径不同的纳米氧化锌.用XRD、TEM和BET等进行表征,300℃煅烧2 h得到的纳米氧化锌的最小粒径约为8 nm,最大约为15 nm,平均粒径约为12 nm,比表面积为80.56 m2/g,纯度达99.9%以上,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锌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以TiCl4和ZnCl2的混合液为原料液、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在不同沉淀剂的质量浓度(3,6,9mol/L)以及Zn2+与Ti4+的摩尔比为1∶1.2~2∶1的条件下,通过煅烧,得到粒径小于100nm的立方相钛酸锌粉体。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剂NaOH浓度为3mol/L,Zn2+与Ti4+的摩尔比为1∶1时,经600℃煅烧得到粒径约为40nm的纯立方相ZnTiO3粉体;Zn2+与Ti4+的摩尔比为2∶1时,经800℃煅烧得到粒径约90nm的Zn2TiO4粉体。粉体形貌为球形,粒度分布窄。 相似文献
17.
沉淀法合成纳米CeO2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6):13-17
以Ce(NO3)3·6H2O为铈源,(NH-4)2CO3·H2O为沉淀剂,并加入少量PEG4000作为分散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Ce2(CO3)3·H2O,前驱体经热处理合成了纳米CeO2.通过XRD,DTA/TG,TEM,BET及杂质含量分析,并根据XRD线宽法,按Scherrer公式计算平均晶粒尺寸,结合相对密度的测定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CeO2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驱体经300℃焙烧1
h已完全形成CeO2,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原生晶粒粒径为5 nm左右,颗粒粒径为20
nm左右,比表面积达140.61 m2/g,孔径分布为5~15 nm,孔径峰值为9.3 nm,纯度≥99.97%;随焙烧温度提高,将引起CeO2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显著增大,比表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乙酸纤维素纳米纤维,经水解、氧化处理后将四氨基钴酞菁共价固定于纳米纤维表面,制备得到酞菁功能化纤维素纳米纤维.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纳米纤维进行表征.利用单因素法研究酞菁的最佳固定量,结果表明:氧化温度30℃,高碘酸钠浓度25mmol/L,氧化时间7h,四氨基钴酞菁溶液浓度20mmol/L时,纳米纤维表面酞菁固定量达到365μmol/g. 相似文献
19.
均相沉淀法制备锐钛矿型TiO_2纳米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均相沉淀法,在加入相同浓度沉淀剂的溶液中,以四氯化钛为钛源,控制不同的酸度环境,从而制备出不同粒径的二氧化钛纳米粉体.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分析仪、差热分析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对所制备的纳米粉体进行了表征.分析其反应机理及酸度的影响.结果证明:只要把反应溶液的酸度值控制在0.5~3.0之间,总能制备出不同尺寸大小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纳米棒,尺寸分布较窄,纯度高,晶型单一.酸度在制备过程中,只改变其粒径的大下,并不影响二氧化钛的晶型. 相似文献
20.
以硝酸镧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简单低温沉淀法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镧纳米降.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棒的相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氢氧化镧纳米棒的生长机制以及温度对其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方相氢氧化镧沿C轴方向组装成棒状.且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氢氧化镧纳米棒的长径比增大。结晶更完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