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报告27例(29侧)UPJ梗阻的治疗情况 ,18例(19侧)行Anderson -Hynes肾盂成形术 ,其中3例巨大及重度肾积水者加作肾内翻折叠术 ,1例侧行肾盂瓣输尿管成形术 ,4例(5侧)行Y -V成形术 ,4例侧行肾切除术。全部病例均放置输尿管支架引流。结果 :17例(18侧)行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者术后症状消失 ,大部份患者复查IVU显示肾盂明显缩小 ,肾功能改善 ,UPJ处蠕动良好。1例吻合处狭窄 ,经扩张后再次放置双J管6周后治愈。1例行肾盂瓣成形及4例行Y -V成形术者 ,术后复查肾积水有改善 ,但肾盂缩小不明显 ,UPJ处蠕动幅度频率改善不明显。结论 :Anderson -Hynes肾盂成形术为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累及输尿管作为首发临床表现极为罕见,既往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故而经常被忽视,对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本文报道1例83岁高龄男性,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临床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超声及泌尿系核磁共振水成像(MRU)提示右侧低位输尿管梗阻及输尿管和肾盂扩张。观察9个月后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加重,采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进行化疗。化疗后CLL达完全缓解,复查MRU及超声提示输尿管梗阻减轻。治疗前后前列腺大小无明显改变。随访17个月病情无复发。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输尿管梗阻,应考虑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可能;在患有淋巴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出现输尿管梗阻也应警惕原发病累及情况。  相似文献   

3.
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输尿管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80:20)输尿管内支架的可行性,以16只家犬为实验动物,一侧输尿管施以离断吻合术,将PLGA支架管植于输尿管吻合局部支撑引流,分别于术后2、4、6、8及12周行静脉肾盂分泌造影检查,并取术侧输尿管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10只实验动物术后支架管引流效果良好,支架管(6—8)周完全降解,术后肾盂分泌造影检查显示术侧肾盂、输尿管形态正常,无显影延迟;输尿管病理学改变轻微,主要镜下改变为移行上皮增生和固有层增厚。(2)3只实验动物术后早期支架管gI流效果良好,(6—8)周时一度出现术侧肾盂及中上段输尿管扩张积水、显影延迟,在术后12周缓解;输尿管病理学改变轻微。(3)2只实验动物术后早期即出现支架管移位,最终输尿管吻合处不同程度狭窄;解剖术区输尿管粘连,管腔变窄,管壁增厚;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输尿管全层炎症反应严重。(4)1只实验动物术侧肾盂输尿管始终不显影;解剖发现输尿管吻合口尿外渗,周围形成尿性囊肿。证明PLGA材料支架管生物相容性良好,降解时间适宜,尿液内引流效果尚可,但有关支架管的外型设计、固定方式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输尿管纤维硬镜等微创泌尿外科器械在手术处理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输尿管硬镜F8/9.8等泌尿外科微创器械经胆总管手术切口置入到胆总管下段或左右肝管进行碎石、取石、狭窄段扩张、病变取活检等处理。结果全组患者27例,一次性碎石清石成功17例(62.9%),两次成功8例。总手术时间120~200min,平均(163±25)min,术中APBL取石时间65~150min,平均(105±27)min。术中一期缝合胆总管4例,术中置T管引流17例。术中出现胆总管不同程度撕裂2例、胆道出血2例。27例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输尿管硬镜等器械在监视器监视下处理胆道疾病,避免了以往盲目处理引起的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在治疗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局麻下经皮肾穿刺,建立通道后通过输尿管镜探查结石,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治疗肾盂结石3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通过单通道完成,共行手术48次,其中一次治疗28例,二次治疗7例,三次治疗2例。手术时间:肾结石平均2.1h,输尿管结石平均1.4h。肾结石总取净率为84.8((/33),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全部取净。残留结石行ESWL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肾盂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有效、安全的方法,同时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复杂性肾盂结石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短、长期应用rhCNTF对谷氨酸钠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药理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建立谷氨酸钠(MSG)大鼠模型。3月龄时将肥胖动物随机分10组,长、短周期各5组分别给药。长周期连续给药33 d,短周期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24 h后空腹断头,取生殖器周围同一部位小块脂肪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做光镜检查(400倍),取三个视野计数全视野脂肪细胞数并计算平均值;取空肠固定于电镜液,电镜扫描观察空肠绒毛密度及相对吸收表面积大小。结果 1)造模:正常大鼠体质量为(189.40±38.72)g,谷氨酸钠肥胖大鼠平均体质量为(246.72±36.67)g,(P〈0.001);LI(Lee's指数)分别为289.27±9.05和304.42±9.64(P〈0.001)。说明造模成功。2)药物实验结果中,短周期给药组:高、中剂量组脂肪细胞体积变小,高剂量组空肠绒毛密度下降,相对吸收面积减小(P〈0.01或P〈0.05);长周期给药:高、中剂量组脂肪细胞体积变小,空肠绒毛密度下降,相对吸收面积减小(P〈0.01或P〈0.05)。结论每天皮下注射rhCNTF 30~300μg/kg使谷氨酸钠肥胖大鼠的脂肪细胞变小,减肥作用与减小空肠绒毛膜吸收面积有关,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改善梗阻性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疗效和机制.方法:1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R)、单侧输尿管梗阻组(UUO)和pHGF治疗组.给药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30 μg·kg-1·d-1)大鼠腹腔注射,其余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14 d后收获大鼠.通过测定肾皮质羟脯氨酸含量比较纤维化改变;肾脏病理分析用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检测TGF-β1,α-SMA,FN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肾组织羟脯氨酸定量UUO组明显高于SOR组,pHGF组,pHGF组介于二者之间,P<0.01;Masson染色SOR组仅在血管和基底膜处有绿染的胶原纤维,UUO组胶原成分增多,而pHGF组较UUO组明显改善,P<0.01.免疫组化显示pHGF能明显降低梗阻肾组织TGF-β1,α-SMA,FN的表达水平降低,与UUO组比较,P<0.01.结论:pHGF能有效缓解梗阻性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英诺伟 TMIVX-SC10/07封堵取石导管在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均为输尿管结石共98例次.使用封堵取石导管组44例,鳄嘴取石钳组54例.全部使用瑞士EMS—Vario.四代气压弹道联合超声吸附碎石清石系统碎石取石,比较2种取石方式的疗效.结果两小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5.2±9.5)和(54.7±14.4) min;一次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5.4%、79.6%.两组术后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3±6.7)和(25±7.1) mL;发热分别为 4例和6例.结论英诺伟 TMIVX-SC10/07输尿管封堵取石导管在经尿道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术中对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结石漂移率及提高结石清除率非常有意义,使用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成为输尿管镜手术中重要附属器械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内阴性结石体外冲击碎石(ESWL)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采用HK.ESWL—V型X线定位碎石机,经B超、CT及静脉肾盂造影(IVU)检查明确为输尿管阴性结石后,经静脉推注76%泛影葡胺40mL,患侧输尿管显影后,参照CT或B超检查结石部位所致充盈缺损进行定位,治疗电压6~8KV,冲击次数1 200~2 800次,并予抗生素及排石处理。术后15d复查B超。结果:本组87例患者经1次ESWL治疗后15d,有细砂状结石排出74例(85.1%),复查B超结石排净69例(79.3%),第二次ESWL治疗排净12例(13.8%),第三次ESWL治疗排净3例(3.5%);失败3例(3.5%),2例施行腔内碎石,1例行手术取石,证实有炎性肉芽包裹。并发症主要是肉眼血尿及肾绞痛。结论:IVU下行输尿管阴性结石ESWL治疗疗效好,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凌灿  柳嘉轩  狄俊杰  杜靖 《科技资讯》2012,(13):249+251-249,251
目的——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SMAO休克)过程兔肾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取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60min组(I组)、缺血60min再灌注30min组(I/R30min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组(I/R60min组)、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组(I/R120min组),每组8只。检测SMAO休克过程各组兔肾组织NO、CO、H2S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组肾组织匀浆NO含量明显增高,再灌注后NO降低(P〈0.01);实验各组肾组织匀浆CO均降低(P〈0.01);I组的肾组织匀浆H2S含量明显增高(P〈0.01),再灌注30min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P〈0.01)。结论——SMAO休克致内毒素血症,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肾组织中NO、CO和H2S的动态变化,参与了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天数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对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L)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对经PL(PL组)和ESWL(ESWL组)治疗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PL组单次碎石成功率为96-3%,ESWL组为62.7%(P〈0.01);PL组术后4W结石排净率为98.4%.ESWL组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明显优于ESWL。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输尿管膀胱开口处排尿情况,探讨妊娠期输尿管排尿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以减少妊娠期妇女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选择妊娠妇女150例,分别于早孕期(11-13周)、中孕期(20-24周)、晚孕期(32-36周)进行检查,1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饮水500 mL后45-60 min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的尿流形态、排尿频率及尿流速度.结果早孕期与对照组比较,尿流速度、排尿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孕期及晚孕期时输尿管排尿频率增高,但尿流速度减低,且右侧尿流速度减低更为明显;尿流速度以仰卧位时最低,对侧卧位时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排尿频率受体位影响不明显.结论中、晚孕期输尿管排尿的改变与子宫压迫输尿管密切相关,适当卧姿可改善输尿管排尿状况.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低电压、减少震波次数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114例,全部震碎排出体外,既减少并发症,且节约经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血尿和腰痛是本病主要临床表现,CT和B超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73.3%和52.2%,IVU不显影73.9%,18例获得随访,5年生存率为31%。结论重视老年人单侧腰痛和血尿可能早期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特别是对不明原因的IVU不显影应追查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B超引导行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36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6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施行B超引导行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通道直径F16-F18。结果 360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顺利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其中341例建立单通道,19例建立双通道;一期手术292例,66例行二期手术,2例行三期手术。结石取净率87.2%。结论 B超引导行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常规训练对大鼠淋巴细胞内Ca^2 浓度的影响,并与未训练大鼠进行比较。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力竭运动组和训练 力竭运动组。训练 力竭运动组常规训练3周后,与力竭运动组一同进行负重4%条件下的力竭游泳运动。观察、对照运动后即刻大鼠脾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训练 力竭运动组达到力竭的时间较力竭运动组显著延长。与安静组相比,力竭运动组脾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内Ca^2 滚度有升高趋势,而训练 力竭运动组升高显著;训练 力竭运动组3种淋巴细胞内Ca^2 浓度普遍有高于力竭运动组的趋势,表明运动训练能提高大鼠运动能力可能与增强机体对力竭运动导致的钙调节失衡的适应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黄体酮对狗、大鼠的离体平滑肌、对大鼠在体输尿管平滑肌和皮肤电活动及对小鼠热板法的测痛等影响的实验研究,证实黄体酮能降低输尿管平滑肌的张力,减慢其蠕动频率,并可降低皮肤电反射波和延长热痛反应时间,提示黄体酮治疗肾绞痛与它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和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The rice aneuploids with telochromosomes are ideal genetic stocks for chromosome arm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dissection. A rice telo-tetrasomic line with two extra short arms of chromosome 5 (5S) wa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mrs of 5S were microdissected from the prometaphase cells in mitosis and amplified with linker adaptor PCR (LA-PCR). The amplified fmgments, ranging from 200–3000 bp, were confirmed to be from the rice chromosome arm 5S by the rice STS and miamatellite ma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