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隐逸文士所创作的诗歌,因其隐居生活的特点等种种关系,而具有其大致的特色.如苦吟的创作态度与特色;在诗作的选材、构思、炼句、锻字上别具匠心,以精、奇、僻等出人意表,在语言上有的极为雕琢,但并不一定表现为古奥生僻;多写自身的生活和周围的景色,具有写实的倾向;爱写细微乃至幽僻景物的特色等等.  相似文献   

2.
论渔樵     
渔樵,是隐逸文学中一个常见的艺术形象。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般都把优待隐士作为一条重要政策。这种社会大背景,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是历代对隐士及隐逸之风的赞颂连篇累牍,形成中国特有的隐士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1839-193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杰出的国学大师、学术思想家和政治家。诚如陈平原所谓:"先生既奔走革命,又热衷讲学。在他看来,提倡国故、增强民族感情,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故清末反病时提倡国故,30年代抗日时依然提倡国故。表面上先生前期侧重政治,后期突出学术,实则颇有沟通政、学之志。先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乃民国元勋;而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先生更是自立宗派的巨人。"①在新的世纪之交,研究这位曾在上个世纪之交叱咤政界、学坛的风云人物,无疑会…  相似文献   

4.
钱芳标乃云间词派之后劲。他的《湘瑟词》以才气见长,乃才人之词。其词格调疏朗,多隐逸之思,但有帮闲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湘瑟词》标志着云间词派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咏物赋应用面之广、创作队伍之庞大、题材之丰、内容寓意之富赡等多个角度,分析展示出六朝咏物赋繁荣之盛况。并指出咏物赋之繁荣,既受赋体文学体制形式演变的影响,又是六朝人性觉醒,土大夫文士主体意识强烈,审美情趣、思辨能力提高的产物,同时也是土人对现实淡漠、逃避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秦韬玉以贫女形象抒写自己怀才不遇之感,但不仅于此。他通过其叔父于琮关系攀结路岩,又交通宦官,为自己及其同伙谋求科第,为士林所不齿,故屡受打击。家族惨变后,他痛定思痛,写下著名的《贫女》诗以寄怀,表达其深沉曲折的身世之感和复杂难陈的人生况味。他是晚唐希望通过非才学渠道猎取科名的文士遭到失败的典型,其遭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孔子诗论>所评<可斯>,当是<小雅·何人斯><何人斯>非为"苏公刺暴公"的绝交之作,而是被弃之妇辗转反侧之夜的凄怨歌吟.<孔子诗论>的评述,正是抓住了女主人公的被弃遭际,揭示了她在夫家名为妻子,实如雀儿一样的可怜处境,并从情理上指明了其产生哀怨不平的必然性.孔子说诗多从诗之实际内容出发,而与后出的<毛诗序>多从政治教化附会诗旨,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各自独到的审美见解,尤在诗法的一端,进一步将技艺性的规则或方法纳入他们重点关注的视界,为文学“技巧概念”趋于加强的一种显在表征。同时说明,在相继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的七子一派中间,愈益皈向于文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经营,成为诸子体认文学价值的重要路径,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他们维护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原则立场,就后七子来说,特别是王、谢在诗法问题上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格外严细的标准相责求,则更不能不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9.
古今学人的宋玉评论,歧见纷呈。原因之一是批评标准与方法上的差异,如或比较屈宋高下、评骘讽谏与辞令轻重,或考量合否道德伦理,当然更有方法态度上的得失正误;南宋同时且同籍的洪迈和朱熹,对《高唐》《神女赋》,或赞之“止乎礼义”,或断为“礼法之罪人”,评价的巨大差异,正反映出批评标准与方法得当与否的重要性;因此,当今的宋玉研究,应从宋玉及其辞赋本身出发,以讽谏与文辞、或者说以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标准,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评价,任何的偏废或偏激,则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诗之争,自南宋迄于近代,历时八百余年。或扬唐抑家,或宗宋贬唐,聚论纷法,莫衷一是,形成文学批评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近八缪,独具慧眼,于唐宋诗评加比较,曰:“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放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政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唐诗如埃荔枝,一颗人口,则甘芳盈须;宋诗如食激揽,初党生涩,而回味隽永。”(《论宋诗》)比喻生动精当,持论公正平允,颇能发人深省。大体说来,唐…  相似文献   

11.
《漳州师院学报》2022,(1):134-138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怀,为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因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应积极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构建一体化之引领机制;加强学术攻坚,贯通一体化之学段衔接;注重专业队伍建设,促成一体化之互动交融;深化实践教学,推进一体化之有序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琴操”     
“琴操”与琴乐密切相联,为和琴曲而歌之辞。琴操“本词”多托名或托言先秦圣贤。以圣贤因遭忧罹患、遇合无际而致的郁思嗟怨为其主要内容,故而多或显或隐地与王朝政治之清明与污浊、宗庙社稷之兴衰与递嬗等相联。后人同题之作亦多为摹圣贤之言以抒己志。琴操“本词”情感意旨已相当狭囿,作诗讲求正宗的后人更难有施展才气的空间,这极大限制了“琴操”之“体”的演变。琴操非古诗,非骚词,又似古诗,似骚词,其诗“体”形式也限制了自身的演变。琴这种乐器所承载的道德和政治意蕴的雅正也使得琴曲“曲高和寡”,而为琴曲歌辞之一属的“琴操”更是被限囿于狭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吕向《美人赋》的内涵不单只是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所谓“愍怨旷”的主题,它的创作牵涉玄宗时代后宫妃嫔之间势力的消长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走向,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吕向采用了特有的含蓄方式表露了相关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4.
贾岛是中晚唐之际以五言律诗表现山水隐逸题材的代表诗人,在中国诗史上源远流长的"清淡诗派"中应有一席之地。贾岛的五律创作对清淡诗风的艺术传统既有承续又有新变,也是对王维在清淡诗风传统中所确立的艺术范式的发展和新变。贾岛诗歌在晚唐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声势浩大的追随。因此,贾岛及其后继者构成了中晚唐诗坛王维诗歌的主要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15.
出生苗栗的客家人丘逢甲,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早期台湾文坛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他一生所著作之作品中,有许多台湾之在地书写,展现出传统客家人关心本土之文化意识,及重视文教、热爱乡土之情怀。丘逢甲幼年与青年时期,即关心台湾之民生经济、风土民情,他书写了大量有关台湾土地民情的诗词等文学作品,留给台湾人丰富的文学篇章。本文旨在以客家文学先驱丘逢甲为例,分析与介绍其台湾书写之文学作品,并论述其作品中所蕴含之客家文化内涵与意义,并认识丘逢甲之台湾书写作品是中国文学重要的资产。  相似文献   

16.
殖民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受到英国模式的影响,破母国制度之“旧”与立美国制度之“新”。由北美革命实践中的政治文化和制度需求来决定。在突破母国控制过程中,用北美本土需要和当地政治经验,改造适用英国式政治资源和思想意识。以顺应殖民地当下境况提出的各种要求,乃转换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陆游生于靖康之乱发生的前一年,适值赵宋朝廷与金人冲突不断的南宋前期。他的一生都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职志。但南宋偏安以来,当权者苟安求和,而主战派的陆游也因此得不到重用,壮志难酬,令他悲愤不已。身处乱世,满怀民族自尊与爱国热情,且又具备军事与政治才能的陆游,之所以会遭受排挤,追根究底,全然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与最高统治者的实际作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无论顺或逆,陆游始终关心时事政治,秉持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无论得或失,他始终忠诚于国家。所以,陆游的诗歌常充满着政治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交织着胸怀壮志却英雄失路的痛苦与悲愤,体现着深挚的忧国忧民情怀。在陆游的闲适词中也时常流露出徘徊于仕与隐之间的心理矛盾。为了消解他人生所面对种种无可奈何之境,陆游常借助梦的意象和引前代之仁人志士以自慰自解。  相似文献   

18.
元代诗人刘因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刘因是诗人,或许有人大不以为然,因为了解元代思想文化的人都知道别因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在元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极少有人从文学史上来认真考察对因作为一个诗人的重要价值,而且,在人们的印象里,理学家往往重道而轻文,即便_作诗,也多言理之作,因而,未曾深入具体地研究其诗的艺术个性、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刘因在元代文坛上是一位相当有个性、有成就的诗人。与其他时代的诗歌创作相比,元诗较为缺少个性。恰如明人胡应麟所批评的:“元人制作,大概诸家如一”(《待薮》外编卷六)。而刘因的诗作却有着矫…  相似文献   

19.
英语口语中有很多比较委婉的表达法,但有的人对这些常识不够注意,因此在用英语进行交谈或进行口译工作时,虽然本来没有不礼貌之意,但却往往产生了使人不适之感。例如,顾客到商店买东西,如果售货员想问对方要买什么而用英语说:“Whatdoyouwant?”就显得刺耳,不客气。这样的问话如说成:“WhatcanIdoforyou?”或“CanIhelpyou?”或“CanIbyofanyassistance?”或“IsthereanythingIcandoforyou?”等,就显得亲切,热情多了。又如,我们询问他人,特别是长辈,上级或陌生人的姓名时,汉语常说:“你叫什么名字?”或:“你贵姓…  相似文献   

20.
贾红杰 《河南科技》2006,(23):14-15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1982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这种市场上,"进入是绝对自由的,退出毋需任何代价".其基本要点是:对于有些市场,新企业进入的威胁非常大,以至于即使企业控制了90%以上的市场,潜在进入的压力照样可以使该垄断者要像竞争性企业一样行为,使该企业保持低价并实现有效率生产.其本质在于:这种市场无法拒绝那种打了就跑(hit-and-run)的进入者,"即便倏忽易逝的盈利机会也不会被潜在的新进入者所忽视,因为他能在价格发生变动之前进人市场取得收益,然后在气候变得恶劣时不付任何代价地离开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