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维·马·日尔蒙斯基在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诗学的任务》一文堪称其诗学理论的总纲, 他提出风格是手法的统一;在对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研究时,他倾向于将其与艺术家的构思、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并将其置之于文学进程与历史语境,也正是这种辩证观点使他完成了从局部到普遍、从分析到综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维·马·日尔蒙斯基在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诗学的任务>一文堪称其诗学理论的总纲,他提出风格是手法的统一;在对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研究时,他倾向于将其与艺术家的构思、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并将其置之于文学进程与历史语境,也正是这种辩证观点使他完成了从局部到普遍、从分析到综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这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来分析其对技艺和虚构的态度。技艺和虚构作为文学走向自觉的重要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予了它们重要的地位。他在肯定摹仿作为技艺的同时就已经认可了文学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通过对文学虚构确定新的评价标准从而为文学提供了自为的空间。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诗学》才代表了西方叙事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陈宝德 《科技信息》2010,(8):I0297-I0297
近年来,随看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道硬化作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被广泛采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发现,村道硬化一方面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同时又具有断板多、养护维修困难等缺点:文章就村道硬化产生的病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就如何防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传媒正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其影响力几乎已经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与诗学事实上的传播学转向,使“主体论文艺学”渐次式微,也使“诗学重构”必然成为媒介时代的诗学策略。随着文化研究的崛起与“泛文学时代”的来临,现代传媒的操纵作用愈益彰显,文学的媒介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工具论文艺学”必然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走向媒介诗学”,是当代诗学突围困境的一种有价值的尝试与拓展。  相似文献   

8.
诗学的演变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识范式的,当"今文学"的权威和神圣光环还没有退却前,它仍旧是晚清"今文学"家诗学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晚清"今文学"出现了衰落,并由此造成了"今文学"诗学话语的现实困境以及诗学美学话语的呈现,进而实现了诗学经学话语向诗学美学的裂变,最终导致了晚清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至此,中国诗学也由传统开始彻底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9.
将广东省河源市的2 046个村名录入计算机并根据其表意中含有的地理环境因素将其划分为自然地理因素类村名、人文地理因素类村名和其他要素类村名三大类;对各类村名的数量和占总村名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各类村名的主要地名通名进行列举;然后按照复合村名的各要素组合方式将其分为自然地理因素组合、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组合、自然地理因素与其他因素组合、人文地理因素组合、人文地理因素与其他因素组合、同时含有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组合共六种组合方式;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河源市村名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即生态文化意义和民族迁移与民族融合下形成的客家文明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0.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谭桂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是谭桂林教授(以下简称谭)在学术转型之后的首部著作,正如他在《后记》中的感言:在经历过宗教与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人与神的“对话”、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等等专题研究之后,他把学术视野转到更宏阔的中西诗学关系上来,力图以之为杠杆,重新梳理并整体地探讨现代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童年,海明威心头永远的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扮女装的童年经历导致了海明威终身的痛苦.它对他人格的形成至少具有精神分析学方面的三种意义:第一,导致他对女性既依赖又忽略的双向情感以及对名誉地位的终身焦虑;第二,导致了他强迫性的竞争意识及较强的攻击性;第三,导致了他的自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憎恨.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的诗作以典型的个人话语书写内心情感历程.少数关注现实的诗作并未影响他前期的基本取向;他咏叹情爱,但更多遭遇苦恋,未曾获得幸福;他咏写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逼仄的现实前却无由逃遁;抗战中的罹难,最终转变了诗人的心路走向,诗人由此实现对现实的复归,并完成了其不朽之杰作.  相似文献   

14.
预言的深刻--兼论鲁迅的怀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较,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性,显现出预言般的深邃。他对民主与科学的质疑,对革命及革命者的怀疑,对革命胜利后的预测,对自己死后被利用的猜测,都已经程度不同地被史实所印证。这得力于鲁迅彻底的怀疑精神,使他能够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环境,对过去、现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以前只看到社会关系对人的决定性,片面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忽视人的主体创造性.事实上,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互动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制约着人的活动及其才能的发挥;人的实践活动又在不断改变着社会关系的状况.社会关系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而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他在继承圆舞曲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又以独特的创造力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生活的经历,抒发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国沦陷的仇恨与悲痛。他的《#c小调圆舞曲》(Op.64 Nr.2)是其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从其叹息式的语调和呼唤性的节奏表现中,感受到了肖邦那深深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人气质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8.
盛霞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154-156
本文主要从音乐风格、歌曲构建特点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分析了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色。指出其艺术歌曲的主要音乐特色表现为:借助于诗歌的明确语义,充满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结合完美,音乐形象鲜明;情感丰富,重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其作品,透视出舒曼热情真挚的性格思想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人生。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美,强调造型和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力图使自己的绘画达到绝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着这方面,进行异紫执着的追求,但其艺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阐,都不为人们所理解,加之他怪异、孤僻的性格,不善与人相处,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内容多是室内静物、野外风光、自画像和少数亲友,题材元素的选择极为有限。本文通过对其绘画作品在题材的表达和元素的选择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来试图了解画家本人极富个性的内心世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