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何其芳同志在写于一九五六年的《论阿Q》一文中提出了典型的“共名”说,在写于一九六三年的《文学艺术的春天》的《序》里,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强调了这样的观点:“文学上的许多典型人物,特別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典型人物,都不只是有他们隶属的阶级和阶层的共性,甚至我们讲他们的典型性常常就是指的这后一种共性。”并举例说:“像堂·吉诃德、诸葛亮、阿Q,他们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共性来说,概括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的相同或相近似的精神状态。”何其芳同  相似文献   

2.
对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典型形象的评价,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阿Q正传》“主要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以后,人们的看法,趋向统一;但是在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仍然说法不一,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即是唐弢等同志的观点。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3.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4.
《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傅易同志《“青春”为酒名说》一文,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一词提出新解,认为不能释为“春季”或“春天”,而应释为一种酒名,是唐代酒名“抛青春”之简称。对此见解,笔者不敢苟同,故略陈己见,与傅易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最近吴悦同志写了《〈“行李”词义的商榷〉一点质疑》(见《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第二期,下简称《质疑》),对我们《“行李”词义的商榷》一文(见《中国语文》1980年第三期,下简称《商榷》)提出意见。他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否定唐代“行李”一词具有“行装”的意思。因此,我们愿意再谈谈唐、宋时期“行李”词义的变化,向同志们请教,兼作答复。 (一)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国家强大,工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科学发达。“行李”的词义,和其他语同一样,在这时发生了丰富多采的变化。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差不  相似文献   

6.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7.
一、老问题为何重提阿Q做革命党的问题,是《阿Q正传》问世后不几年就有人提出疑问的一个老问题。一九二六年,即《阿Q正传》发表后的第五个年头,郑西谛在一篇文章中就阿Q做革命党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对阿Q做革命党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8.
一般的人读书,只读个大概、读个意趣就行了,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而做学问,必须要“煮书”方可。对于“煮书”,王冶秋先生读《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  相似文献   

9.
人们说阿Q,那就意味着是在讥诮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法”,很少会有人想到阿Q对革命的热烈和执着上去。当《阿Q正传》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写了阿Q要革命,是否在人格上是两个。鲁迅坚决地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见鲁迅是决心把阿Q要革命作为其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写的。然而一般  相似文献   

10.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11.
自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一般修辞书上在讲“飞白”辞格时只讲谐音飞白。史荣光同志在《“飞白”新议》(见《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飞白”应该包括读音上的飞白和意念上的飞白两种形式。文章列举了意念上的飞白的实例,并对其修辞作用作了中肯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但是,史荣光同志认为意念上的飞白,就是一般所说的“仿词”。对  相似文献   

12.
<正> 张、孙二同志在《谈“肖象=形相+性格”》一文(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94年第6期)中,把“肖象”的含义概括为“由表及里、彻里彻外的人物思想情感与行为的总称,把“形相”(近代词汇的“形象”)的含义概括为“人物的外相勾勒与刻画”,并以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为例,得出一个表示文学形象的公式: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载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提出“把真理界说为正确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的观点,认为不应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同刊一九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很高兴读到林邦均同志《文学遗产》1981年第四期上发表的《论温庭筠和他的诗》,一扫论坛上对于温庭筠的诬罔,真是快人快事。他的论点,我是万分赞同的。但,也许是温庭筠沉沦太深了,以至卓识如林邦均同志也说:“温庭筠乐府中确有一些以浓艳之词写狎邪之情的诗,如《夜宴谣》……等,自当摒弃。”读到这里,我深深觉得程千帆教授说的对:“直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古代杰作没有被发现,被肯定。将这些  相似文献   

15.
(一)西安杜宁同志来信指出本刊18期《意大利数字集纳》一文中有两处名次有误:1979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应占第6位,而不是第7位;发电量应为世界第9位,而不是第8位。经询此文作者,作者认为杜宁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 (二)河南沈丘县蔡兵同志来信指出本刊19期《法国国庆日是何年确定的》一文中的一个年份不对,即第2段13行“1894年”应为“1794年”。 (三)四川江北陈会仪、广西崇左王沛深等同志来信指出,本刊第20期刊登的《鲜花之国——荷兰》  相似文献   

16.
王孝哲同志在《实践目的是实践中的一个次级要素》(《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2期)一文中认为,“实践是包含目的要素的,但并非一切主观目的都是实践的要素,只有纳入实践过程的主观目的才是实践中的一个要素”。这个观点我赞同。但又认为,“实践目的不是实践中的一个独立的基本的要素,而是实践中的一个次级要素”。“或二级要素”。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提出商榷,请王孝哲及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字长吉,唐皇室后裔,才华横溢,其诗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南朝乐府弦歌的传统,形成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独待风格。不幸,他英年早逝。或说他活了二十四岁,见李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生二十四年”)、《旧唐书·李贺传》(“卒时年二十四”);或说他二十七岁死,见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贺名溢天下,年二十七官卒奉常”),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新唐书·李贺传》(“年二十七”)。沈亚之为李贺好友,所说当为可信。且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之四诗有“二十未有二十余”之句,窥其意,亦可证明他超了二十四岁。《旧唐书》误袭《李长吉小传》之说,而至《新唐书》时已订正。关于李贺之死,《李长吉小传》有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18.
浅谈发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菜古代称为石发(见旧《辞源》“发菜”条)。发菜,石发,都离不开一个发字,其外形好象人的头发。我国对发菜的认识和食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尔雅》第十三卷《释草》中称发菜为“潭石衣”。晋代郭璞在《尔雅注》中说,潭石衣“一名石发,江东食之。”到了唐  相似文献   

19.
歇后语初探     
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运用汉语的特有形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了汉语森罗万象的语言宝库,而歇后语就是我们祖国语言中常用的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之一。黄克诚同志在《丹心昭日月,刚正垂千秋》(《人民日报》一九七九年一月三日)一文中说:“彭老总对部属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自己也风趣地说:‘我这个人爱批评人,是高山倒马桶——臭名远扬’。”加点的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修辞学上也有人把它列为藏词的一种。藏词有藏前语、藏后语之分。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的“谁知他将到而立之年”的“而立”系来自《论语·为政》中“三十而立”,现在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