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好奇是人的天性,于是有些新闻性的报刊便去猎奇以迎合此好。但是猎奇猎到科学领域时,还是小心为妙。弄得不好,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关于人体低温保存的流言便是一例。因为科学事实总是要有根据的,科学家毕竟是认真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必然通过理论的变革而进步。理论是普遍的,但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理论只有不完善,有一定的外部输入,才能具有普遍性。如关于天体、生命和宇宙的起源的理论,不管其发展是唯一的,还是有一定频率,都不可能有完善的描述。对于完整系统如热力学系统的描述,更必需一定的不完善性。正因为无需乎了解“一切”,科学才可能说出“一些”。可惜一些科学大师如爱因斯坦、海森堡都未能抵住这种完美性的诱惑,以全付精力投入“宇宙方程”等虚妄的追求之中。例如对于四种力统一的研究就是这样。因此,作者认为,最成功的科学理论就是对未知留有充分余地的理论,而不是出于完美性的考虑而完全排斥无知。 Sir H.Bondi是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任国防部科学总顾问、伦敦大学数学教授。他同Thomas Gold一起最早提出宇宙起源的稳恒态理论。本文原载英国《无知百科全书》,伦敦,1978年。  相似文献   

3.
陈侠 《世界科学》2004,(5):16-17
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为什么需要食物、水和性。可是即使是地球上最天才的科学家也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人类需要睡眠。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睡眠学专家艾伦·赫特夏芬(AllanRechtschaffen )博士认为“这是生物学界最大的疑问。”科学家对这项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的无知并不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预测未来已不再是吉普赛人玩的水晶球游戏了,而成为科学家关心的重大问题.科学家终于承认了这一严峻事实: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以下简称地球温度)上升4℃,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而人类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因为是人类使用石油燃料,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5.
改革与科研     
促进科学发展的力量是时紧时松的。本文作者以英国为例,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科学研究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所蒙受的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除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之外,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总是把较大力量用在军事科学研究方面,这样就使基础科学的研究受其影响;当代科学已经有意识地并直接地被引向具体的领域,而且对这些领域的选择,已经愈来愈多地不操在科学家的手里;就是科学发展的倾向,也要求科学家服从他们社会中上层阶层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并要求科学家同他们的观点相一致。这一切都影响了科学研究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文章认为,从方法论出发,对未来预测的探讨和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新的改革,是切中时弊,并足以消除潜在后患的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全文迻译,大概可以作为我们在从具体情况出发的前提下的参考吧。  相似文献   

6.
行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场所。以行星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在20世纪与其他学科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不少地球科学家正在探索与研究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对地球科学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是极其困难的,但意义是巨大的,因为,探讨地球科学发展趋?..  相似文献   

7.
2002年8月19日,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之前,江泽民主席会见了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的著名科学家霍金、丘成桐、威顿、格罗斯和斯特罗明格等人。会见期间,江泽民主席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霍金说,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要保持和发扬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  相似文献   

8.
不能只呼吸一种文化空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能只呼吸一种文化空气沈铭贤科学家“感激地接受认识伦的概念分析,但是,经验事实给他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在构造概念世界时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因而,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看来,他必定象一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就他力图描述一个独立于知觉作用以外...  相似文献   

9.
研究天气的科学家也许在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突破。他们确信: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大气并影响到地球的未来。他们也确信:如果他们不和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一些从不同方面研究地球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去探索地球作为一个大气、海洋、地质和生物联合体是怎样运行的话,他们将不能够了解这种变化的发生,或去预测它们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归纳这一传统问题简化起来可归结为两个问题:能否根据次数总是有限的观察来制定出一个科学理论?能否根据这些有限的观察确证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就是说,它适用于无限多的情形)? 第一个问题需要一种创造原理,用来阐明制定科学理论的心理和逻辑过程。第二个问题更其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有时称为理论的“价值”,亦即就所占有的经验材料而言对理论可予置信的程度。本文的对象为第二个问题,比较对照了卡尔纳普和波普两种对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结构主义的科学观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作者认为当代的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理论的性质没有作出恰当的说明,逻辑经验论的说法同样不高明。结构主义对整个问题进行重新考察,提出了新的探讨方法和新的看法。作者从对一般认识论的探讨,提出“中流原理”,反对认识论的终极物,把结构作为认识论的直接而完整的对象。结构是有组织的变换系统,这些变换受规律支配,而且自动调节。这就是结构的定义。把结构的观念应用于科学理论,从一种非传统看法阐述了结构主义对科学理论的说明。结构主义对科学理论分析的探讨方法不仅说明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的方面,而且说明它的发生的、历史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类登上太空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能否去太空开展体育活动,建造体育场馆甚至开奥运会呢?科学家认为,这已不是梦想。  相似文献   

13.
正调查表明,公众渴望科研更透明、更负责。信任是一个容易理解却难以量化的概念。像科学发现一样,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也是暂时的和变化的。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信任程度是社会大众与科学的关系质量的一项关键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任能够量化。调查能评估公众看待科学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2009-2013)”一年多来的若干主要科学进展,包括对于东亚不同典型下垫面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的新认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其与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的联系、短期气候预测新方法以及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等方面。最后概要介绍了项目后续的主要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5.
Bake.  DJ  林志信 《世界科学》1989,11(8):12-13
人类一直生活在无法预测变化的环境之中。气象与气候的自然波动,火山爆发,甚至冰期,都曾经造成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灾难。不过,从事于了解地球的科学家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有助于预测环境的理论.这种理论部份地根据地球是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得出。孤立地去了解单一部份——海洋,大气,陆地,或生命形态——都不足以预测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技术、医学史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家有个人所共知的缺点。当你问他们未来怎么样,他们总是告诉你过去怎么样。这对历史学家不一定是个缺点,因为不懂得过去,一定无法把握未来。我们既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联接过去与未来的瞬间。在这里,我要谈的是未来,但我考虑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总是温故而知新。本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亦然。这一领域的先驱竺可桢、丁文江、李俨等本是科学家、而非历史学家。他们努力探索两个中国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当时的中国,他们作为科学家要使中国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另一个是古代的中国,他们在对古代中国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天才和优秀的科学组织,而且中国曾一直是科学先进的  相似文献   

17.
“地球是圆的”,已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很多人却没有想到,人类是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在漫漫黑暗岁月中长期探索才发现这个真理的。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论证了地球是球形的,一世纪后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就想法测出地球的大小,可是在中世纪教皇黑暗笼罩着的欧洲,只能接受上帝六天创造世界的无知说教,谁要去探讨地球的运动和形状,就会被当作异教徒处以火刑。“地  相似文献   

18.
动态点击     
新装置能预测飓风海浪据近期《生活科学》报道,科学家利用7年时间所得的数据建立起了新的电脑模型。通过这些数据与模型,科学家就可以预测由飓风引发的海洋怪波何时出现在何地。从1998~2005年,美国宇航局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部的飞机上安装了一种叫作扫描雷达测高计的装置,让它飞进飓风和热带风暴中。扫描雷达测高计通过雷达脉冲测量海面上波浪的高度,然后记录它多长时间会出现回波。此技术类似地理学家测量山区的地形图,只是海面总是不断地变化,而山峰是静止不动的。来自未来扫描雷达测高计飞行的数据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和完善海洋波浪电…  相似文献   

19.
这是1978年美国出版的《无知百科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这本书试图通过知识的进展以说明人类在各个领域中的无知,也即从无知的大海中看知识的增长。这对于人类的妄自尊大,是一付清凉剂。本刊将陆续选译其中部分文章。作为该书第一篇文章,著名物理学家O. R. Frisch一下子就抓住了科学发展历史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于这个千百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为什么”,人类究竟回答得怎样了?物理学的回答,例如说人跑是因为大脑传输了有关信息,往往象是开玩笑。但是要进一步问为什么,就只能得到目的论的答案:跑是为了赶汽车,光折射是为了走最短的路程,等等。今天物理学已不接受这种答案,但生物学仍接受。为什么生物会有那样一些器官和特性?为了生存,也即由于“自然选择”的合乎目的的作用。今天的粒子物理学用来源于赌窟的概率观念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以掩饰自己的无知。也许我们会找到还在隐蔽着的“隐变量”,但这也不过是再一次复辟一个关于粒子可以预测的幻觉而已,将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为什么”——永恒的科学之谜——在等待着我们!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总是误以为,科学家都是一些呆头呆脑、不解风情、远离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但科学研究有其魅力,科学家也不乏充满魅力之人。英国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就是这样一个人。贝尔纳的一生可谓十分奇特,他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甚至科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提出过诸多天才思想,做过无数奠基性工作,但所有研究却都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