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指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创新竞争中的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今天和未来全球竞争必须应对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列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这绝非易事,存在大量理论上和实践方面的难题有待研究解决,而且在今后的创新实践中还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需要研究求解。在众多备受关注的问题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否健康发展尤为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为什么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为创建高效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必须弄清楚企业创新的类型。文中提出了4种主要创新形式;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创建企业内生研发机构和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中必须善于处理好参与各方的利益,产学研结合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益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3.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用15年左右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如何尽快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清华科技园通过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四聚”法则,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调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国家中长期科技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5.
指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层——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核心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服务层——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总结其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手段的突出经验,提出应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产学研合作相对接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体系(NIS)涉及创新要素非常多,创新体系中的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各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上,现有理论架构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物种进化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创新体系,阐述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生存、演化和优化的三阶段创新发展机理,丰富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在该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演化能力和优化能力双层指标体系,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河南省南乐县在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牢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证实了产学研合作工作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共同促进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深入研究了韩国浦项工业大学与浦项制铁公司相互之间在经费、人才和研究设施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期望为我国大学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创新绩效假象"的本质是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失衡。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中提炼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规律及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理论概念及结构框架。结果显示:"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更易产生"创新绩效假象",这与该体系中三大创新主体位于同一创新链有关。破解"创新绩效假象"路径有二:一是完善传统的"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如完善TTO机制以弥补科技成果转移中介组织的缺失,或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创新协作平台以改变政府顶层设计的缺位。二是向"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同时通过基础研究分层,应用研究分类,产业化分流的制度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1):6-6
各有关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性研究的核心力量,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其运行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弗里曼和纳尔逊分别研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9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广泛采用,并逐渐丰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出现,使创新从微观走向宏观,促使了创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新经济形态下出现的一些新角色以及形成的新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核心,在相关制度和化价值观念的协调和促进下,国家创新体系日渐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本从社会运行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以揭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浙江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绩,把浙江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归纳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强市县为核心的地域创新体系和以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统筹协调推进体系等四大体系,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联合的本质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参与创新的各种组织机构按照市场条件下的契约机制形成的紧密联系、互相合作与协调。新型产学研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其关键是组织模式创新。本文从澄清目前对产学研的四个认识误区入手,探讨具体的契约机制和组织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一个叙事框架并据此探讨了1992-2006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导源于市场观念和创新观念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表征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科研实力相对于独立研发机构的大幅提升、民营经济的崛起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以及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逐步融合,由此基本解决或者大幅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与教育”脱节以及“国防与民用”脱节的现象。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优化带来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稳步提升,从而为2006年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路娜  李平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13-15,19
本文以云南省为具体案例,采用实地调研法与文献调研法,从云南省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模式和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两个方面对云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云南省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该建议已被云南省政府采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目前使用“创新概念的泛化倾向,在《关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思考》拙文的基础上,对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群、产业群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进行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基于技术群,产业群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种种规律,阐述了基于技术群,产业群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种种内在机制和过程,从而为人们顺利地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因循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蔚玮 《科学大观园》2007,(20):74-75
早在1997年,中国科学院就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要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经过15年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伟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与产学研结合有关的现行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了产学研结合政策的演变历程,指出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存在比较分散、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