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5588-5592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目前已经发现的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区内主要存在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背斜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构造(背斜)-岩性油气藏、构造(断层)-岩性油气藏及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等7种类型的油气藏。受构造、砂体及不整合面的发育和分布控制,各类油气藏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各具规律性。结合区内各类圈闭的分布情况,对区内油气藏类型的分布进行预测认为,富拉尔基-江桥-平洋地区一带萨零、一油层、泰康隆起带东南部和富拉尔基地区萨二、三油层应以寻找岩性主控油气藏为主;而泰康隆起带中部及其西南边界附近则应是构造主控油气藏发育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发育区主要分布在泰康隆起带中部周边的高台子油层内。  相似文献   

2.
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信洼陷古近系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沉积体系频繁变化,有效烃源岩分布广泛,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主要包括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5种类型.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部洼陷带、北部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和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带,断层-岩性油气藏分布于断裂带附近,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于鼻状构造带,火山岩油气藏分布于火山发育带.阳信洼陷有利的构造环境———沉积体系、充足的油气源条件、储层物性条件、断层(裂)体系的沟通或侧向遮挡、有效的直接盖层及生储盖的有机配置等优越条件是控制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反演等对古龙凹陷青一段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古龙凹陷青山口组地层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和6个短期旋回,其中青一段地层对应1个中期下降半旋回(MSCl)和2个短期旋回(SSC1和SSC2);青一段地层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凹陷西侧湖泊三角洲体系范围和规模比凹陷东侧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大,短期旋回SSC1中湖泊三角洲体系的范围要比SSC2的略大,而湖底扇体系的规模则要比SSC2的略小;在凹陷中心湖底扇沉积区域有利于形成砂岩透镜体油藏,在凹陷两侧三角洲前缘发育区域主要寻找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4.
以萨中油田北一区断东高台子油层为例,开展密井网条件下基于地震沉积学的井震结合刻画方法研究,应用地层切片上的振幅特征和地震剖面上的波形变化特征,以"地震趋势为引导,井点相确定"为原则,平面与剖面相互验证,井震结合精细识别内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台子油层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主要为60~150 m,只在中部发育500~600 m宽的大规模河道,为多期叠加而成,局部河道走向与物源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南阳凹陷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容易形成的油藏类型主要有低位和高位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油藏,水下扇砂体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湖侵域砂体超覆油藏;深凹区发育处于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和高位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北部弯折带发育低位时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及断背油气藏,高位体系域时期的断鼻、断层–岩性油气藏等,湖侵体系域中还可能存在地层超覆油气藏。结合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南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藏成藏模式,将凹陷内的油气聚集带划分为3类:北部弯折带内低位扇油气聚集带;南部砂砾岩体油气聚集带;轴向三角洲油气聚集带。北部弯折带内的低位扇砂岩体油藏的特点有中—短距离运移成藏、中—小断裂和微裂隙作为疏导体系、向心状和垂向油气运移;南部砂砾岩油气聚集带内砂砾岩体垂向连通横向连续,油藏封堵条件差;三角洲砂体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或断裂–透镜状砂体油藏。  相似文献   

7.
浊积体中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断层构造影响大,利用常规瞬时振幅沿层切片方法很难识别河道砂体展布,而用地层切片构建等时地层格架,利用谱分解技术将相干属性与地层切片结合起来,运用测井相、沉积相资料可对浊积扇的河道砂体进行综合预测.将此方法运用到渤海工区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查明了河道砂体的展布规律,为后期的布井钻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研究区各成藏组合沉积微相的研究及典型油藏剖面的解剖,分析了在西部英台—白城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月亮泡地区垂向上不同含油气组合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规律及相应的勘探思路,丰富和完善了松辽盆地斜坡区岩性油藏的研究。研究表明:三角洲前缘相变所造成的岩性变化是上白垩统姚二+三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嫩江组区域性水进形成的稳定泥岩为姚二+三段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盖层,一定厚度的直接盖层是姚一段、青山口组及泉四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三角洲前缘相带良好的储盖组合及沉积微相相变造成的砂体侧向尖灭是这3套油层发育岩性油藏的又一重要原因;青山口组大套泥岩中发育的超压为形成"源下成藏"的泉四段提供了油源及排烃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板南斜坡带分层系地层研究,明确板南斜坡带发育沙河街组多套地层的岩性变化带,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通过对板南斜坡带沙三段沉积特征和储集特征的研究,发现板南斜坡带沙三1发育深水浊积水道砂岩体,探索性的应用相干切片、地震属性分析、三维立体显示及Voxel体追踪技术等追踪、预测浊积水道砂体的展布,成功预测了板南斜坡带浊积水道砂体空间展布,指导钻探获得成功。通过对板南斜坡带的勘探实践,总结出在成熟区带寻找隐蔽油气藏特别是浊积水道砂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测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分析断层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松辽盆地王府凹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将王府凹陷断层划分为4种类型,即断陷期伸展断层、坳陷期拉张断层、反转期挤压断层和长期活动断层.确定断层活动主要有3期:火石岭组至营城组沉积时期形成断陷期伸展断层;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形成坳陷期拉张断层;嫩江组至新近系沉积时期形成反转期挤压断层.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强度不同造成断陷期和坳陷期源岩有机质类型和砂体分布及类型存在差异.断陷期断层活动强度较大,有机质类型接近Ⅲ型,形成扇三角洲和辨状河三角洲等快速沉积;坳陷期断层活动强度较小,有机质类型趋向Ⅰ型,形成与长期活动断层平行的储集砂体;断层除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外,与砂体组合成断层-岩性输导脊指示王府凹陷平面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NNE向和SSW向.  相似文献   

11.
老河口油田桩106地区馆陶组是曲流河道砂体成藏.本文从构造、沉积及储层特征的研究入手,分析了曲流河道砂体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油气藏类型,并寻找该地区河道砂体成藏的控制因素.认为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亚段曲流河河道砂体,主要有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等3种油藏类型.丰富优质的油源、优越的油气运聚条件以及良好的储盖组合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盆控断层和输导层共同构成“网毯式”的油气输导体系,对该区馆陶组油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储盖组合决定油气富集层位,沉积相变影响储层分布及物性,从而影响含油层系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沙四段扇体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 ,发育了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 3种扇体沉积 ,根据其沉积、成藏特征分析了 3种扇体的成藏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洪积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断层附近砂体的储集性能好 ,多形成背斜和断块油气藏 ;沙三段下部沉积期发育近岸水下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扇中储集物性最好 ,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 ;沙三段中部沉积期发育浊积扇 ,岩性以砂岩为主 ,储集性能好 ,但砂体薄 ,多形成透镜体和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以大情字井油田为研究区,探求其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综合分析了岩心、录井、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相-势-导三元控藏”理论,在对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沉积演化背景、沉积微相、储集层特征、压力势、流体势与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各控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指出“相-势-导”有利配置区,并提出以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要储集岩的富烃凹陷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规模大,储集物性好,是有利沉积相带,凹陷的斜坡带是紧邻烃源灶的流体低势区,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区内断层与层状砂岩的组合形成有利的“T”形输导体系;油气在流体势的驱动下,经“T”形输导体系运移至凹陷的斜坡带有利相带内汇聚成藏;区内油藏类型具分带特征:向斜西翼主要发育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向斜东翼主要发育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刘吉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441-2445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受西南部沉积体系控制,砂体主要分布在Ⅱ—Ⅳ砂组。油层主要分布于Ⅲ、Ⅳ砂组。本区存在两种油藏,即岩性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沙四段扇体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了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3种扇体沉积,根据其沉积、成藏特征分析了3种扇体的成藏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洪积扇,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断层附近砂体的储集性能好,多形成背斜和断块油气藏;沙三段下部沉积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扇中储集物性最好,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沙三段中部沉积期发育浊积扇,岩性以砂岩为主,储集性能好,但砂体薄,多形成透镜体和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二区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薄油层(砂体)厚薄小、连续性差、识别难度大,薄油层(砂体)的识别与预测对塔河油田三叠系碎屑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的识别阿四段含油河道砂体,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完成井区内单井阿四段层序旋回的划分及沉积相划分。单井识别3个中期旋回和9~11个短期旋回,在中、短期旋回内依次开展井间含油薄层(砂体)精细对比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井震结合,通过地震资料叠后提频处理技术,沿层地震最大波峰振幅属性、平均振幅属性和平均瞬时频率属性提取技术及自然电位重构的拟声波曲线反演等技术,能很好的识别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5 m及以上薄油层(砂体),确定薄油层(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砂体预测结果与实钻井符合率高。因此,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沉积旋回内进行砂体对比和沉积相研究及地震叠后提频处理、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和拟声波曲线反演方法能够对井区三叠系阿四段薄油层(砂体)进行很好的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18.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阜三段油藏特征的研究,指出阜三段地层为三角洲沉积,主要储集砂体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分布稳定,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良好的储集砂体、下伏阜二段烃源岩、复杂的断裂体系和断块(鼻)构造、阜三段内泥岩和上覆阜四段大套泥岩盖层等是本区有力的成藏条件;油藏以断层控制为主,储层物性和岩浆活动为辅,油藏类型有3类,即断块(鼻)油气藏,断块遮挡油气藏、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0.
毕店地区位于多物源交汇带,沉积相带变化快,各个物源作用范围界定不清,受不同相带控制的砂体发育规律认识不清。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及含油性研究,对确定砂体规模和分布范围、寻找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岩心、录井、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研究基础上,认为研究区西部、北部、东北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东南部发育重力流与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层段的基准面经历过6次上升和3次下降过程,在基准面相对较低时期,其主体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砂),沉积砂体较厚,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范围广,河道分支较多;在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期,其主体沉积微相为远砂坝(席状砂)、湖相,沉积砂体薄,水下分流河道规模小、数量少,远砂坝及席状砂大面积发育。结合构造、生产动态数据,认为研究区油藏属于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油气聚集受构造情况、优势沉积相,基准面升降等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