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氧化物酶细胞化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细胞学、植物病理学等领域.但由于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此技术的应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本文在自己工作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过氧化物酶电镜定位的原理、实验程序进行了探讨和改良.  相似文献   

2.
Auer小体和Φ小体是急性髓性白血病诊断的形态学特征之一。本文采用瑞一姬氏染色法(W—G)、髓过氧化物酶(联苯胺)染色法(POX)和氢过氧化物酶(DAB)染色法(HPO)对93例AML病人的髓片进行研究,发现棒状小体的检出率以DAB法为最高。同时发现若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规骨髓读片中计数至少500个细胞,并注意对不典型者的辨认,亦可大大提高小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93例AML病人骨髓涂片中Auer小体进行观察,并对其中30例同时作了Φ小体染色。以比较两种棒状小体对AML诊断、疗效及预后的意义,结果表明:Φ小体在活动性AML病人的骨髓(血)涂片中比Auer小体更为易见,更具特异性。在光镜下对Φ小体进行监测,确有助于AML的诊断,活动期判断及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毛基体非吸收型休眠包囊的生命活动特征及其胞器的功能,本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包囊游仆虫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胞器酶反应活性及其定位:(1)在营养细胞中的食物泡膜位置出现紧密排列的腺苷三磷酸酶反应颗粒,但在休眠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则聚集在细胞表膜区;(2)营养期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分布在处于不同消化时期的食物泡或自噬泡内,在休眠期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定位在自噬泡周缘;(3)营养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有稀疏的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休眠细胞中在分散的线粒体内也有稀疏的酶反应颗粒,但反应活性比前者要弱得多.作者由所得结果推测,大部分情况下休眠细胞的酶反应活性较营养细胞的同种反应弱;不同类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其酶的功能和作用部位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休眠细胞中也发生着消化和营养利用的过程,也经历着线粒体的功能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 7个香料烟杂种和 3个亲本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遗传型香料在生长不同时期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遗传型间光合速率在第一阶段的差异比第二阶段大 ,呼吸速率则呈相反的趋势。正反交之间存在差异 ,可能有细胞质效应存在。所有遗传型材料都具有酯酶B1 ,B3,B4,B6等 4个共同谱带 ,差异表现在B2和B5两条谱带上。过氧化物酶的谱带及其带强弱在遗传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别测定甘薯(Jpomoea trifida)花、子房、柱头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孢子的发生、胚囊的形成以及柱头乳头细胞的分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大孢子发生、胚囊形成以及柱头乳头细胞的分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变化具有器官(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本文还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发育过程中器官的形成、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应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灌浆期旗叶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节节麦(DD)、普通小麦(AABBDD)具有共同的5条酯酶同工酶带,8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双亲共有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均能在其杂种 F_1(ABDD)中表达,酯酶同工酶带则只有2条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8.
用双相法提纯青虫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galleriae)的晶体,碱解后免疫家兔获晶体蛋白抗体,然后用纯化的晶体感染莱青虫,半小时至1小时取中肠上皮细胞作酶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仅在细胞膜上看到抗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培的方式,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Cd在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叶片和根中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为1.0mg·L-1时,圆锥南芥叶片中的Cd主要贮藏在细胞壁和细胞核中,而根系中Cd的分布顺序为:细胞壁>核糖体>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10.0mg·L-1Cd处理时,叶片中的Cd主要集中在细胞壁以及细胞核中,根系中核糖体含量最高,占全量的53.92%。这说明圆锥南芥叶片富集的Cd主要贮存在细胞壁以及细胞核中,而根系富集的Cd主要分布在核糖体与细胞壁中。化学形态结果表明Cd处理水平的变化对圆锥南芥Cd的化学形态有明显的影响。1.0mg·L-1Cd处理时,圆锥南芥叶片中以水提取态Cd为主,根系中乙醇提取态Cd的含量最高;当Cd提高到10.0mg·L-1时,叶片和根系中Cd均以NaCl提取态含量最高,说明随着Cd浓度的增加,Cd与蛋白质、果胶酸等形态结合是圆锥南芥减轻Cd毒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分α,β,γ 3个亚型,PPAR具有多种生物学效能,对其基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草食性鱼类对营养物利用规律及其机制.通过简并引物克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PPAR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3'RACE技术扩增该序列的3'末端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草鱼肝脏、脑、脾脏、肌肉、脂肪和心脏的PPARα、PPARβ和PPARγ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草鱼PPARα、PPARβ和PPARy基因cDNA核心序列片段大小为631 bp,604 bp和651 bp,分别编码210、201和217个氨基酸,PPARy经3'RACE后共获得大小为1 331 bp的片段,编码337个氨基酸.草鱼与鲤鱼(Cyprinus carpio)、斑马鱼(Danio rerio)、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等鱼类PPAR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为71.4%~96.1%;与人(Homo sapiens)、大鼠(Rattus norvegicus)、小鼠(Mus musculus)、牛(Bos taurus)等哺乳动物PPA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也较高,为65.0%~77.6%;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等两栖动物PPA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约为67.0%.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草鱼PPARα于肝脏,PPARβ于肝脏、肌肉和心脏,PPARγ于肝脏的表达相对较高.相同物种不同PPAR亚型的同源性较低,而不同物种同型PPAR同源性很高,反映了不同亚型在结构上的差异,这与其在功能上的差异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新疆禾本科短命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新疆14种禾本科短命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均属春雨型早春短命植物,生活在荒漠生态环境中,利用春季温度回升和一定的降雨量、冬季积雪融水和土壤基质具有一定保水特性等特点,迅速萌发生长。当夏季降雨量减少,气候炎热、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急剧下降时,已完成生活周期,利用种子和休眠状态的鳞茎来躲避夏季干热不良生态条件。温凉、湿润、长日照是禾本科短命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而干旱和高温则是不利于它们延长生育期的因子。  相似文献   

12.
大鳍鳠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人工催青、干法授精获得大鳍鱯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3.00mm,吸水膨胀后达3.5—3.8mm,弱粘性.囊胚期才出现卵黄体的波状滚动;感觉器宫发生较早,尾芽分离时第一对须原基出现;出膜前6h左右已见体色素和眼色素;出膜仔鱼细长,全长7.0—8.0mm.水温26.5—31.5℃的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仔鱼历时50h57min.本文除记述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外形变化、生理特性和表现行为外,还同长吻鮠、南方鲶、鲶、胡子鲶的胚胎发育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本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杉木从花芽分化到种子形成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观察结果: 1.杉木从花芽分化到种子形成约需经过十四个月的时间,其中必须经过越冬。在南京地区杉木花芽通常在八月开始分化,翌年三月底或四月初开花传粉,六月中旬受精,九月胚胎发育完成,十月种子成熟。 2.杉木的小孢子量多质高,成熟期较一致,因此,在花期辅以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杉木种子的质量。 3.杉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裂生多胚与简单多胚两种多胚现象。 文内列有杉木开花结籽时间表(见表1) 杉木是裸子植物。为我国南方特有的主要造林树种,也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树种。杉木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等优良特性,出材量约占全国木材的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因此,系统地搞清楚杉木个体发育的解剖学特征,有利于了解杉木生长发育的特性,从而可为杉木的良种繁育、速生丰产提供必要的植物学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植物学教材积累资料,以供有关林业生产、科研与教学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_1)的测量已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但对其临床意义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观察分析了1960年—1975年贵州及广州地区共2344例的资料。采用PTF_(V_1)≥-0.02mm·s为正常值限,以PTF_(V_1)<-0.02mm·s为为异常。风心病组的异常检出率51.38%,明显高于冠心病组(23.0%),及高血压病组(20.08%),经统计学处理,x~2分别为79.37和97.53,P均<0.001。而且PTF_(V_1)的负向程度也远较冠心病组及高血压病组为甚,P<0.001。重读953例原认为正常心电图中无疾病组653例,PTF_(V_1)检出率仅0.45%,显著低于有疾病组的26.0%其P<0.001。伴有么肌梗塞的冠心病组异常PTF_(V_1)检出率为36.84%较高于伴有心肌梗塞的冠心病组23.03%,(x~2=9.22,P<0.001)。结论:PTF_(V_1)的测定对于不同的心脏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角倍芽冬寄主侧枝匐灯藓 Plagiomnium maximoiczii(Lindb)T.kop、湿地匐灯藓 P.acutum(Lindb)T.kop 对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养分条件的响应,研究角倍芽冬寄主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角倍芽冬寄主是典型的阴湿生植物,其适宜生长的环境是 450~1000LX 的光照,18~23℃的温度,90%以上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和经常的体表水分,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8.
19.
樱属植物叶腺体形态研究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樱属植物叶腺体结构与形态作了解剖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腺体属于分泌组织,其着生位置可分为三类;顶生,基生和侧生;形态有圆锥状,盘状,棒状和乳头状等多种,大小相差悬殊。腺体特征相对稳定,在分类运用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CT技术已在土壤科学和岩石力学学科中得到了应用,但还未广泛应用于地理和地质分析中,为了探索CT技术在动态观察地质体内部结构变化的可行性,设计和研制了一个能适用于CT观察仓的推力装置,对两种土体模型;一种是由砂子和硅粉组成的散粒体模型;另一种由面粉和高岭土组成的塑性模型进行了平推试验,试验中土体模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用CT进行了连续拍摄,分析和讨论了这些观察结果,试验表明,CT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无损伤和无侵入的观察工具,可以研究一般情况下无法观察的土体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和地质分析方面一个十分先进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