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应用科技》1999,(11):35
该发明首次实现了大豆完全脱腥,即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球凝集素、脂肪氧化酶等的钝化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4.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大豆蛋白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试验采用水稻芽对大豆乳进行脱腥处理,经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处理温度45℃,时间2h,水稻芽干粉添加量为2%.与常规热处理脱腥法相比较,该法蛋白质得率高,无豆腥味,豆乳香甜可口。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攻关任务“小麦抗(耐)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育成4个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研究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尚未突破的难题之一。在影响江淮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众多因素中,赤霉病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因素。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本地区赤霉病危害,保证小麦高产、稳产最经济有效和最安全的根本办  相似文献   

6.
为了利用甘薯的近缘野生种所具有的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等特性,日本自1956年以来,从甘薯的原产地引进了200多个类型的甘薯属,其中包括抗根腐线虫和根瘤线虫能力强的以及抗旱的野生种,并将这些野生种应用到育种上。他们利用甘薯的结薯性和野生种的多倍性,通过杂交于1971年培育成功四倍体甘薯。1972年获得13个株系,1973年四倍体甘薯再次相互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曹县梁堤头公社柳园大队科学实验队,经过四年反复实践,用牵牛花与甘薯品种“北京553”嫁接,育成了新品种“曹杂1号”。试种结果,在同样条件下,一般比当地“胜利百号”甘薯增产两倍多,而且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高产高蛋白大豆“鲁豆10号” “鲁豆10号”夏大豆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7588作母本、7517作父本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而成。1993年由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并先后获山东省第二届发明技术展览会发明一等奖.山东省农业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展销会银  相似文献   

9.
10.
浙江省农科院应用辐射诱变,最近育成了一批高产、早熟、抗病的水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各地试种推广中表现突出,发挥了很大的增产潜力和应用价值,获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大豆的历史、来源、作用及报道了河南延津县农科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延早药豆、延早黑豆、延黄78-24豆与正品中药黑豆的性状和显微特征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对比鉴别结果,说明该三种大豆新品种与中药黑豆主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微量元素成分的含量相似,可同等入药用。这三种大豆新品种值得大力推广、开发利用。并附有显微特征图。  相似文献   

12.
13.
据《日刊工业新闻》近日报道,日本农水省农业研究中心培育出叶梗都可吃的白薯.这种白薯的叶和梗在夏季生长期都可作为绿色蔬菜供食用.这种白薯和原有的品种相比,可不削皮,味道和食感均佳,营养价值也高.在菲律宾,印尼和泰国以及日本的岐阜,三重和福冈等地早就有叶梗均可吃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冬小麦花药离体培养的接种材料、培养基成分、染色体加倍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通过花培育种,获得一个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早熟、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种花培2321。它比常规育种要快三至五年。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酵母发酵、β-CD包埋、柠檬酸和CaCl2混合溶液浸泡、乙醇萃取等对鲣鱼肉进行脱腥处理,以三甲胺含量和感官评定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各法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法脱腥效果最好,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浓度2.00%,时间1.5 h,温度40℃,pH 6。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民有喝酒用大豆(Glycine max L.)作菜的习惯.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速冻大豆。近几年国内一些外贸公司正在积极向日本出口速冻大豆,但日本市场对速冻大豆的品质(蛋白质、脂肪含量,籽粒大小、色泽等)要求较高,因此,外贸公司往往首先从日本引进大豆品种。1990年我们受宁波开发区优质农产品外贸基地公司的委托,对日本大豆品种作了引种试验和品质分析,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该品种由四川省茂县农广校、茂县富顺乡农技站1994年从四川省农科院大豆作物研究所引进的白干成大豆中选出的天然变异株,又经1995-1997年连续3年分统选育而成的极早熟、高脂肪、特大粒大豆新品种(原代号富94-14)。2003年8月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田间技术鉴定,2004年5月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五次会议审查认定,定名为大豆新品种"富豆1号(川审豆2004、001)。通过实践,本文对新品种大豆富豆1号的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