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很难想像,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战场上拼杀.其实不然,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当然这都是他们获奖之前的事情.成名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战争武器的研制者,间接参加了战争.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工程就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发起,并由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的制造原子弹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问起 ,加利福尼亚是如何把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招募去的呢 ?因为现在有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加州工作。加州的气候、文化以及致力于卓越的理念就是原因所在。加利福尼亚不仅产生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且也从世界各地吸引来了许多。今年 ,它也将热烈庆祝诺贝尔奖的百年华诞。加州与诺贝尔奖有着令人艳羡的关系。它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密集的地区———在过去 1 0年里 ,大约 2 5 %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与加州有关。诺贝尔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大卫·巴尔蒂默有一些关于为什么加州既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又能吸引他们…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奖金在驱使着获奖者,一些人因此完全离开了科学,而且几乎没有人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经典的诺贝尔奖涵盖范围以夕卜,现已涌现出许多科学奖来弥补其空白。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5.
前  言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1 895年在巴黎立下遗嘱 ,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从 1 90 1年执行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来说要求在三个方面之一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一 ,首创性的研究 ,即在时间上是划时代的新发现 ;第二 ,卓越的科学成就 ,即在空间上确立了科学的新疆界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与建立了科学的大厦 ;第三 ,巨大的造福于人类 ,即在物质上是开创性的发明 ,能赋予人类以巨大的利益。本文简要地回眸上一个世纪在大分子科学领域里获得的诺贝尔奖 ,并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获奖要求举例说明。因为分子是化学研究的领地 …  相似文献   

6.
自从1900年诺贝尔奖开颁以来,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把它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自上世纪50年代之后,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规律性的学者和文献日渐增多,究竟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经过大量数据、事实、分析,人们大致明白诺贝尔奖的一些“规律”,兹介绍如下: 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是最没有规律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它们的颁发对象毫无规律可循,屡  相似文献   

7.
《科学24小时》2009,(1):12-12
到目前为止,有7位华裔诺贝尔奖科学奖项获得者,按获奖时间顺序为:  相似文献   

8.
高楼万丈平地起,苍天大树始于苗.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呢?当研究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后,会发现多数的成长环境与我们大家类似,解读他们的生平,会让我们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总是触痛我们的神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田勘 《世界科学》2005,(11):36-36
年年诺奖,年年叹息。虽然我们可以不必把诺贝尔奖太当回事,但每年的诺贝尔奖总还是给我们以启示,或说得重一些,总是在刺激我们的神经。今年的诺贝尔奖仅仅从已颁发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及物理学奖就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再次打开了更多的窗户,拓宽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石磊 《世界科学》2007,(4):46-46
从来没有人因发明了延年益寿的万能药而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个奖项本身,似乎倒有这样的功效。英国沃里克大学的马修·拉布伦(Matthew Rablen)和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博士最近的研究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结论,他们在学校的论文网站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比起那些被提名但最终落选的同行明显活得更久。  相似文献   

11.
扬珏 《科学之友》2002,(12):16-17
2002年度诺贝尔奖评奖活动的热度渐渐冷却下来。众望所归,各个奖项也各归其位。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撼动世界,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权威和公正将至高的荣誉授予本年度对世界贡献最大的人。化学、物理、生物、文学、和平,这些关系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名词无不成为我们崇尚的主题。每一年度的诺贝尔奖的评奖活动都会带给我们些许的启示,些许的动力。2002年度评选出的诺贝尔奖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12月1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那里将进行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大厅内布满鲜花,这是由意大利圣雷莫市政府提供的,因为诺贝尔1896年去世于该城.16时30分,乐队奏乐,全体起立,王室成员驾临.接着便是讲话、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宴会也是按严格程序进行的,19时整准时打开香槟酒,65张桌子围绕着国王的主桌排开,大厅内唯一的照明是蜡烛.1350位嘉宾使用的都是镀金的银餐具.晚餐结束后国王将逐一召见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有幸与国王交谈5分钟.这是多么隆重的仪式!这是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那么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怎样看待这个最高荣誉昵?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问起,加利福尼亚是如何把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招募去的呢?因为现在有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加州工作.加州的气候、文化以及致力于卓越的理念就是原因所在.加利福尼亚不仅产生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也从世界各地吸引来了许多.今年,它也将热烈庆祝诺贝尔奖的百年华诞.  相似文献   

14.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奋斗和探索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深知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现在,人们特别是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种期望是与客现规律相悖的.笔者曾以通信的方式与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中国年轻的一代成长的问题,感到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16.
潘晏 《世界科学》2006,(2):18-19
当今世界,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人仅占总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要获得诺贝尔奖了。但如今,杰拉德·霍夫特(Gerard!tHooft,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试图改变这一切。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物理学这种知识,它能激发人们投身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从事的那种科学事业。目前,霍夫特以此为目的建立了一个物理学网站(www.phys.uu.nl/ ̄thooft/theorist.html)。按照他的意图,你所需要的就是上网、开动脑筋和发愤用功了。这个网站是为那些“全心全意想要获得他们自己的诺贝尔奖”的人而开设的。不久前,《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阿曼达·杰夫特(AmandaGefter)采访了霍夫特,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今年诺贝尔奖迎来了其 1 0 0周年。诺贝尔奖的声望是不容置疑的 ,但其评选获奖者的方式是否反映了 2 1世纪的科学研究方式呢 ?为此 ,本文作者、美国科学作家特立沙·古拉 (TrishaGura)从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白杉 《科学之友》2003,(1):34-34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在促进科技和人类社会进步、保护人类生命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诺贝尔奖不仅是得奖个人登上巅峰的标志,甚至也成了送给得奖者所属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厚礼。它能推动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评价标准。但诺贝尔奖还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科学家的摇篮 美国科学博物馆专家奥本海默曾对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调查,他发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早年都有参观科技馆的经历.菲齐10岁那年,美国在芝加哥科学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大型的万国博览会,他的父母带着孩子们乘车上千公里去参观了这次博览会,小菲齐被科学博物馆中的各种展品迷住了.当时,电视刚刚实现实用化,还不普及,大多数美国人还没见过电视.而科学博物馆不仅在展厅里播放电视,而且还现场进行电视拍摄和实况转播的演示,观众可以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自己的镜头.这个新奇的玩意儿真令人大开眼界,电视机跟前总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小菲齐也在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相似文献   

20.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