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先碧 《世界科学》2010,(7):F0002-F0002
借助扫描探针显微镜等高科技工具,科学家可以在比头发丝直径小得多的纳米空间内绘画,并得到意想不到的图景。而在纳米绘图领域,每年都会举行一些图片大赛,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材料学会举办的“科学与艺术”图片大赛。以下所展示的这些图片是近年来“科学与艺术”大赛中的一些获奖作品,其趣味性和艺术性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必将在科学和世界经济等领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尼尔·莱恩(Ncal Lanc)指出,纳米尺度的科学与工程是未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克林顿提出在 2001财政年度内将拨5亿美元的预算用于新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因此,怎样落实这项计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纳米器件具有这样的特征,它的尺寸在 10-9~10-7米(1~100纳米)之间。因为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通常是具有活性的,而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非常大,所以纳米器件具有与普通材料迥然不同的特性。最近日本人的…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6,(6):F0004-F0004
科学强调对未知世界的客观表达,艺术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抽象表述;科学与艺术的相近相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主题为“让科学走近大众,让艺术融人生活”的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于5月27日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拉开帷幕。此次由上海市科协与上海市美协主办的展会占地面积10  相似文献   

4.
动态点击     
美国IBM公司下属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科学家用一氧化碳分子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电路。这些电路中最复杂的一个是拥有3个输入端的排序器,但它只有12纳米宽、17纳米长,在一个半径只有7毫米的标准铅笔头上就可以集成1900亿个这样的电路。当今最先进的半导体芯片中使用的电路也比它大26万倍。这种电路的发明是通向纳米规模计算机电路途中的一个里程碑。科研人员在电路的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分子串联”技术,将一氧化碳分子准确地按一定模式进行排列。排列好的分子阵列“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动一个分子就会启动如瀑布倾泻般的分子…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和理论物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决议指出:物理学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物理学是当今众多技术发展的基石.物理教育为培养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并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几项重要发现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高度评价物理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我理解,这是指近400年来走到较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道路上的,并以相对真理形式体现绝对真理而不断发展的物理学。  相似文献   

6.
裘知 《世界科学》2000,(8):47-48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则是这种正确认识的系统总结。人们在按科学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时有时会犯错误,当人们发现科学中的某个认识是错误时,便把这个错误认识叫做伪科学。如17世纪的“自然禁真空”(初中课本上译成“自然界厌恶真空”)理论、托勒密的地心说、斯大林时代的李森科学说,还有前几年的室温核聚变等。不属科学范畴的错误认识不能归入伪科学范畴,如广告中以借科学名义的误导宣传、文学中的错误报道、幻想、幻觉、骗术等,总之,未经科学方法探索、论证,未下定论的都不能归之于科学,而是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没有进过理科专科学校的普遍读者,却不乏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曾天真地想,要是能将数、理、化、生、天文、地理等等一切科学都贯通该多好啊。但由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是不可能的。在许多学问面前,在懂得一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而知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主流趋势,这是可能的。我发觉,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杂志中,《世界科学》满足了我的这一要求,我读《世界科学》连续有10年了。读了《世界科学》以后,觉得它把我引进了一个不平凡的科学世界。因为它是在认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舒放 《自然杂志》2006,28(1):47-50
黄禹锡事件 “黄禹锡”这个名字无疑是今年年初全球各大媒体科技版块中曝光率最高的,由他一手策划并导演的一幕科学丑剧震惊了整个世界,甚至对科学论文的评审体系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个在两年间连续制造科学神话的韩国英雄,终于还是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因为,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2006年1月10日公布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黄禹锡研究小组200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他2005年发表的论文一样属于造假。黄禹锡所“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相似文献   

9.
采访孔向阳博士有点偶然。在做《世界科学》3月号封面时,编辑调阅了最新的国际科技期刊,很快一幅漂亮的纳米环照片跃入眼帘,这是2月27日的Science网站上配文刊登的一幅照片,非常吸引人。仔细读文发现完成这一工作的是几位中国学者,当即决定把这幅纳米环照片刊印在当月《世界科学》的封面上。《世界科学》3月号杂志出刊一周后,编辑部接到一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2005,(6):F004-F004
科学与艺术貌似南辕北辙,针锋相对,然而科学求真,真中含美;艺术求美,美不离真。科学与艺术,就像从不同方向攀登同一座山峰的两个人,“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共同奔向人类向往的最崇高理想境界——美,可谓殊途同归。这里记录的是“2005上海科学与艺术展”的精辟,但愿能为你提供一份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美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科学首先作为文化而存在。好奇、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好奇与爱美,才求真、求一,才有了科学的简单性、和谐美。也是出于好奇与爱美,才出现了艺术。在科学探究中,在艺术创造中,人类为自然寻找秩序、觅得规律,也为自己增益智慧、找来美感、制定规范。科学之长河,从发源高山直到归入大海,都首先表现为文化。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科学是一个文化过程。”著名科学史教授戴维·林德伯格说:“犹如人类所有的创造,科学理论也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科学是文化的产物,科学的历程就是文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月12日是查尔斯·R·达尔文(Charles R.Darwin)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毫无疑问,达尔文是现代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达尔文本人也许没有想到,他在自然和科学、宗教和哲学、艺术和文化.乃至政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无人匹敌。为此《自然》杂志将对达尔文展开持续的报道.内容涉及与达尔文生活、科学遗产等有关的消息。  相似文献   

1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本新的中国期刊《自然杂志》,用这两句在刚度过漫长科学严冬的人民中大受欢迎的诗句,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ZIRAN ZAZHI的意思就是自然杂志(Nature Magazine).它是60页左右的月刊,第一期于5月份出版.它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  相似文献   

14.
从本期起,我要打开一个似曾相识、但又有点陌生的世界——科学与艺术。这里讲的“科学与艺术”,不是科学和艺术两样东西,而是讲它们的关联、关系和它们的结合,讲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我希望能同青年朋友们一起来培育“科学与艺术”这块园地,让更多的人成为“科学与艺术”这门新兴学科的爱好者、参与者及开拓者。 历来,人、们把科学和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轴两边的一对轮子,人的左右两条腿,一个硬币的两面。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从古到今,特别是眼前,在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2005,(11):F0003-F0003
2005年10月19日下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作了两场专题报告,第一场报告会为科普讲座,题为“在上海纪念爱因斯坦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二场报告会为传业讲座,题为“解薛定谔方程的一种新方法”。数百名复旦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出席聆听了李政道博士的报告。这两场报告会由上海市科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学和艺术学会,上海市物理学会和上海市科协事业发展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但是有人说一些诗歌含有科学道理你可能就有些吃惊,是吗?会有这样的事情?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观察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揭示自然本质,艺术家则通过不同手法表现自然,但在观察自然的时候也能够发现自然的本质.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徐丽君 《科学之友》2010,(2):121-123
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书籍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够催生一辈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它的方方面面。就算是《自然》杂志的编辑,也曾经年轻过。在最近一篇"图书与艺术"栏目特稿中,《自然》的读者可以一窥是什么激励了这些编辑——或者至少是什么帮助这些编辑对科学产生兴趣。忘掉虚拟现实眼镜和计算机模拟、运动传感的交互方式吧,让我们年轻编辑读到的是一些更为古老的时候关于世界的故事。问一下某个人,他们孩提时受到什么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杂志》从创刊到如今发展成为传播自然科学的前沿阵地,已然走过了38个春秋。经历风雨,终见彩虹,如今形成了专业与科普并存,学术价值与可读性兼具,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相融,文理共通、交互交融的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自然杂志》内容包罗万象。研读"特约专稿""专题综述",了解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游历"科学时评",轻松get近几个月内世界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