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石蒜科(Amaryllidaceae)植物的主要药用种属和其所含生物碱的多种药理作用.石蒜科植物含有多种独特的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最新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白血病、抗菌抗病毒以及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等药理活性.通过对其生物碱药理作用的归纳,为石蒜科植物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石蒜属植物中加兰他敏的分离提取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石蒜属(Lycoris)植物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和重要的药用植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加兰他敏(Galanthamine)是由石蒜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碱,已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用于阿尔兹海默氏症(A1zheimer's Disease)的治疗。笔对石蒜属植物中加兰他敏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石蒜碱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蒜碱是传统药用植物石蒜中含量较高的生物碱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表明,石蒜碱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疟疾、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保护心血管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综述了石蒜碱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并就开发石蒜碱及其衍生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石蒜属植物兼有观赏和药用价值,有"中国郁金香的美誉".对石蒜属植物的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染色体核型研究、育种研究、生长发育研究、开发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以期为石蒜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石蒜属植物为东亚特有属,是一类兼具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经济植物.本文对石蒜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包括染色体核型、形态分类、孢粉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并对石蒜属植物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石蒜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蒜属植物素有“中国郁金香”的美誉,兼有观赏和药用价值.本文对石蒜属的分类分布、形态生理特征、经济价值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述,为石蒜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石蒜属植物栽培繁殖技术及园林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蒜属植物具有花色鲜艳、花型奇特,观赏价值高,园林应用价值高,本文在阐述石蒜属植物形态特征及植物资源基础上,对石蒜属植物繁殖技术和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属植物园林应用方式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药朱顶红富含大量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其中石蒜碱最为活跃,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石蒜碱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保护心血管、杀虫等作用.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石蒜碱药理作用进行了总结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石蒜碱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等领域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POD同工酶对石蒜属种间和石蒜居群间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蒜属(Lycoris)9个种和石蒜(L.radiata)16个居群的POD同工酶酶谱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石蒜属植物共显示出24条酶带(种间和居群间各12条),其中五条是特征酶带(种间和居群分别为3条和2条).(2)石蒜属9个种可分为两类:一类由具有两型核型结构(V型和I型)的7个种所组成:即中国石蒜L.chinensis、忽地笑L.aurea、长筒石蒜L.longituba、鹿葱L.squamigera、安徽石蒜L.anhuiensis、香石蒜L.incarnata、乳白石蒜L.albiflora;另一类由具单型核型结构(I型)的2个种所组成:即石蒜L.radiata、换锦花L.sprengeri.其中,中国石蒜和忽地笑亲缘关系最近,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相近.(3)石蒜POD同工酶变异比较丰富,与石蒜染色体核型和数量多样性相符.POD同工酶研究显示石蒜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同工酶变异分析可以作为探讨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和石蒜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石蒜植物快速繁殖条件,结果表明:以带基盘鳞片为石蒜属植物快速繁殖的外植体诱导分化效果较理想;选用六等分法、四等分法切割鳞茎,六等分法综合效果最好;石蒜属植物适合的培养基成分为MS+BA5mg/L+NAA0.5 mg/L;继代增殖MS+BA6mg/L+NAA0.4mg/L的培养基中石蒜的增殖率最高,苗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2008—2016年报道的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槐属植物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和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抗增殖、抗病毒、镇痛等较强的药理活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石蒜植物快速繁殖条件,结果表明:以带基盘鳞片为石蒜属植物快速繁殖的外植体诱导分化效果较理想;选用六等分法、四等分法切割鳞茎,六等分法综合效果最好;石蒜属植物适合的培养基成分为MS+BASmg/L+NAA0.5mg/L;继代增殖MS+BA6mg/L+NAA0.4mg/L的培养基中石蒜的增殖率最高,苗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3.
石蒜生物碱结构独特,生物活性多样.本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采自昆明的红花石蒜球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了一个新的石蒜生物碱,通过高分辨质谱、红外、紫外以及一维、二维核磁共振等多种波谱手段确定了其结构,并命名为6β-ethoxycrinamine(1).  相似文献   

14.
蝉翼藤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蝉翼藤属植物中存在有黄酮、口山酮、萜及其苷类和甾体及其苷类、糖和苷、生物碱、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化学成分,并具有抗HIV、抗变异、抗白血病、抗癌、抗菌消炎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对蝉翼藤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为更深入地研究该属植物及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完全培养液(F.H.Withan等1971)其中缺钾、含正常量钾及含二倍正常量钾的水培中国水仙,钾离子浓度对水仙鳞茎中伪石蒜碱(Pseudo Lycorine)及石蒜碱(Lycorine)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营养液中钾离子的多少直接影响鳞茎灰分中的钾离子量及氨基酸含量。特别是该生物碱的前体氨基酸——酷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从而影响生物碱的形成,正常钾含量的营养液培养的水仙鳞茎中伪石蒜碱含量最高,鳞茎内钾离子含量符合正常情况,说明伪石蒜碱是水仙正常生长的代谢产物。栽培含生物碱的药用植物应重视钾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石蒜科6属6种植物叶表皮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蒜科(Amaryllidaceae)中石蒜属(Lycoris Herb),朱顶红属(Hippeastrum Herb),文殊兰属(Crinum,L),龙舌兰属(Agare L),网球花属(Haemanthus L),和君子兰属(Clivia Lindl)6属共6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石蒜科表皮细胞形状多数为长矩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无副卫细胞,但表皮细胞形状,大小以及气孔器分布密度在种属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鉴定该植物种及属的性状之一,同时也为石蒜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辐射溶剂回流提取法(PM IRE)提取石蒜中的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生物碱,研究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等因素对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比较了传统溶剂回流法(SRE)和密闭微波辅助提取法(CMAE)对生物碱的提取率。结果表明,采用PM IRE法后3种生物碱的提取率明显提高,样品放大提取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ESM)观察样品表面结构,发现微波辐射后石蒜细胞发生了破壁。  相似文献   

18.
豆科(Leguminosae)山蚂蝗属(Desmodium)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较多,常作为药用植物应用于传统中药,因其药效显著,在民间使用广泛.该属植物主要有黄酮、生物碱、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通常发挥抗炎、抗氧化、抗菌、清除体内氧自由基、保肝、镇痛等生物活性.我们通过对山蚂蝗属植物包括广金钱草、小槐花、饿蚂蝗、三点金、小叶三点金、大叶山蚂蝗、肾叶山蚂蝗、长柄山蚂蝗、假地豆等所含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山蚂蝗属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近年来国内外对文殊兰属植物的研究报道为基础,归纳总结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殊兰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酚类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肿瘤、镇痛、抗菌和抗病毒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文殊兰属植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花石蒜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的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纯化获得6个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学数据、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对照分别确定为:2,3,9,12-tetramethoxyberbine(1)、tetrahydropalmatine(2)、isocorypalmine(3)、trisphaeridine(4)、4,5-dehydroanhydrolycorine(5)、lycorine(6).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