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笼养松鼠猴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对笼养条件下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进行观察,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相关行为数据,以探讨影响其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因素,为松鼠猴的科学饲养繁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松鼠猴一天的活动时间分配中,45.74%的时间用于移动、18.77%用于休息、15.93%用于觅食、9.17%用于晒太阳和9.12%用于玩耍。在3个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青少年组的移动和玩耍时间明显高于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成年雌性的觅食时间高于成年雄性和青少年个体;晒太阳在3个性别年龄组中没有差异。在日活动节律中,上午和下午分别出现2个移动和觅食高峰,中午出现休息高峰的同时出现一次觅食小高峰。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白头叶猴全雄群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从中探讨群大小和组成对白头叶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全雄群一天中活动时间有48.7%用于休息,23.3%用于移动,18.5%用于觅食,用于玩耍、理毛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7.2%、1.9%和0.4%.除用于玩耍时间外,它们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分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旱季里全雄群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和两性群群大小和组成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3.
2012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森林中的1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观察,收集猴群的行为数据以探讨影响其活动时间分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熊猴(n=14)的活动行为类型以休息为主,占活动时间分配的40.9%±21.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29.9%±19.4%;再次为移动行为,占19.8%±5.0%;最后是理毛、玩耍以及其他行为,分别为7.1%±5.8%、1.4%±2.5%和1.1%±1.3%。猴群的休息时间与其采食嫩叶和芸香竹Bonia saxatilis的时间比例呈正相关,与觅食果实的比例和食物种类多样性呈负相关;觅食时间与觅食嫩叶和芸香竹的比例呈负相关,与觅食果实比例和食物种类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是影响熊猴休息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果实的觅食比例是影响猴群觅食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广西石山森林中熊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主要受食物因素的影响,与猴群的主要食物种类芸香竹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
桂林七星景区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对广西桂林七星景区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有关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探讨影响猕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因素及适应其环境变化的行为策略.结果表明:猕猴每月平均花费41.5%(SD=4.7%)的时间用于休息,27.8%(SD=9.6%)用于移动,11.6%(SD=5.9%)用于觅食,7.0%(SD=2.8%)用于社会性理毛,12.5%(SD=3.8%)用于玩耍.七星景区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季节性差异.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猴群明显增加觅食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移动时间.七星景区猕猴可能采取能量最大化的行为策略以应对冬季喜食食物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笼养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笼养条件下黑叶猴(Presbytis franclisi)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幼年组的运动时间明显高于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成年雌性的觅食时间高于成年雄性和幼体,在理毛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中,成雄用于自我梳理的时间显著多于给雌性个体理毛的时间,雌(1)接受雌(2)的理毛时间明显多于给雌(2)的理毛时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从夏季到冬季,室内休息时间减少,运动、觅食、室外休息时间增加,晒太阳时间从无到有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鼠斗殴行为及其声频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2—5月,对捕自杭州市郊小和山地区的11只社鼠(成体3雄5雌,幼体3雌),通过计算机红外监测录像和数字录音,测定了双冲突个体的斗殴行为。结果表明:同性成年个体相遇均进行激烈争斗;异性成体相遇则雄体表现出求偶和少量追逐行为;成体与幼体相遇时除个别有少量追逐行为外,一般不发生斗殴。根据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次统计分析表明,同性个体之间激烈争斗所占的时间明显较异性成体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追逐的时间长,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有不同行为时社鼠伴有不同的叫声。  相似文献   

7.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的平均日游走距离为(784.3±137.6)m。分析显示熊猴的日游走距离与嫩叶采食量成正比,与果实采食量成反比,说明食物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熊猴游走行为的主要因素。熊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崖壁的利用比例最大(45.5%±24.3%),其次为山坡(28.2%±26.6%),再次为山顶(16.7%±20.8%),最后为平地(9.6%±13.5%)。熊猴对山体利用表现出的行为策略可能是在取食利益与捕食风险中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先天具有较低社会性和较高焦虑情绪的成年雄性Balb/cj实验鼠,皮下注射雌二醇(β-Estradiol)和抗雌激素物质克罗米酚柠檬酸盐(Clomiphene citrate),通过旷场(open-field)、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maze)和同性社会互做(male-male social interaction)测试,观察和分析动物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雌二醇能显著降低实验鼠的焦虑程度并且提高其运动性与社会性行为.克罗米酚柠檬酸盐对实验鼠的情绪以及运动性的改变与雌二醇组效果相似,但是增加了非社会性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时间.表明较高或较低水平的雌激素对雄性Balb/cj实验鼠的情绪以及运动性都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较高水平的雌激素仅能降低非社会性行为,对社会性行为并未形成明显的影响,而较低水平的雌激素既能降低动物的社会性,又能提高非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