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接言词原则对实体真实的实现,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对其进行利弊权衡。一方面,要充分肯定直接言词原则的诉讼价值,尽快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另方面,也要看到间接书面审理的有益之处,制定直接言词原则的例外规则。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为国际承认,并且各国还引申出普遍的诉讼规则。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实质上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该原则的普遍诉讼规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体现,但不完善。笔者对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作了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直接言词的概念,论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及在我国的实用。指出直接言词原则是大陆法系各国刑事审判中普遍建立的基本原则,在英美法系也有与之极为相似的传闻证据规则,并且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更为严厉的要求。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直接言词原则又是一项世界性的刑事审判原则。认为在我国,现行刑事审判程序缺乏完善的直接言词原则及其配套制度,无法保障控辩双方的真正对抗,所以我们需要真正确立直接言词原则。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文借鉴了国外沉默权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探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模式,力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审判前程序权利机制之透视--兼评迅速接受审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诉讼民主化进程的深化,迅速接受审判原则已被许多国家的立法和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予以确认,然而,在我国该原则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须顺应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确立并构建该原则实现所需的程序保障制度,以完善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原则是在废除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它与“罪行法定原则”共同构成现代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刑事诉讼法确立这一基本原则,是时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发展。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精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并未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本文仅就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理论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立案程序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特有的启动程序,其设计的科学与否,对全部诉讼活动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立案程序却暴露出诸多的问题。采用这一热点问题比较的方法,分析域外国家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以期对我国刑事立案程序存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特色原则,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诉讼理念和人民法院对法律极端负责的精神,一直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二审程序的亮点而存在。从理论上讲,全面审查原则的确可以发挥最大程度的纠错作用,但从诉讼理念、诉讼原理以及二审程序之功能角度分析,该原则却是不尽合理,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从而引起了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全面审查原则的诸多探讨。笔者认为,在新刑事诉讼法对全面审查原则仍予以保留的情况和我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应结合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理念,提出有限审查的原则,将全面审查原则具体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在二审程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克强  洪丽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09-110,151
现行的刑诉法规定我国刑诉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因而应确立保障人权的原则."保障人权"不仅包括了保障被害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同时也保障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合法权利.律师在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和沉默权一起构成了被告人制约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的两柄利剑.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确立沉默权的条件,保障被告人的人权,只能依靠完善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赋予被告人律师在场权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证人证言是在刑事诉讼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它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使各种证据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受证人本身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以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证人制度立法的不完善,致使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控辩式诉讼流干形式,现代司法的直接言词原则落空,不利于人权的保障。为此,本文从分析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立法的缺陷及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人手,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证人证言是在刑事诉讼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它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使各种证据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受证人本身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以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证人制度立法的不完善,致使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控辩式诉讼流于形式,现代司法的直接言词原则落空,不利于人权的保障。为此,本文从分析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立法的缺陷及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入手,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是英美对抗制刑事诉讼发展的产物,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消除控辩双方的诉讼不均衡。2003年我院联合我市检察院偿试的混合证据展示模式是最符合证据展示制度目的和我国国情的。目前我国没有确立真正意义上的证据展示制度,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要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的具体情况,对展示范围、主体、程序及展示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建构我国特色的证据展示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再审不加刑”通过对刑事再审案件裁判结果的专门限定,以防止其任意发动,从而维护判决的既判力和权威性,保障刑事被告的基本人权,实现诉讼效益的最大化。而我国传统刑事诉讼囿于实体真实观念等窠臼对此原则未给予重视。为解决现行刑事再审制度中的种种弊端,我国应该参照两大法系的经验尽快确立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何军兵  徐荣根 《科技信息》2008,(34):239-240
我国证人出庭率低,有必要确立传闻证据规则。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虽具有科学性,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公正,实现诉讼价值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需要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存在。而我国现阶段还缺乏这些条件,因而需要确立适合于我国的传闻证据规则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诉讼公正是任何诉讼形式的首要价值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是诉讼真正永恒的生命力之所在。因而在民事诉讼中,也必然要求从程序正义的角度确立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以实现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已经初步确立了这一原则的相关规范,然而,却并未明确其实质内涵,也未就其适用落实到相应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6.
渊源于古罗马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被近现代多数民主法治国家确立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近代以来,人的价值和尊严倍受重视,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将“禁止双重危险”作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凸现一事不再理原则保障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之功能,最大限度体现刑事诉讼过程之正当性。我国刑事诉讼过程贯彻一事不再理原则,实现过程正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刑事诉讼中的起诉状一本主义是当事人主义下的产物,贯彻了审判中心主义,保障了庭审的实质化,实现庭审的直接性、言词性及对抗性,从而保障审判的公正。由于中国刑事诉讼公诉方式存在的严重缺陷,目前的"复印件移送主义"是有违审判中心主义和诉讼公正的,在未来的修法过程中,日本的起诉状一本主义理应成为我们理智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程序中保障人权的基础性原则,被推定无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我国初步确立了该原则,但是在刑事诉讼立法上对该原则尚有一定的保留,在司法实践中也未全面地贯彻实施。本文试图在论证完善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具体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诉讼权利,然而我国在立法中却没有确立这一制度。尽管我国现阶段实施沉默权制度仍存在不少障碍,但之一制度的确立趋势应该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审查逮捕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强化直接言词原则,使逮捕决定建立在直接审查案件的基础之上,确立被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救济程序,提高提前介入侦查的效果,充分考虑逮捕的必要性都是完善逮捕方式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