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把我送到乡下的外公家。我在外公家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外公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外公的百草园围着他的屋子,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点相似。鲁迅写的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外公的百草园里也有青青的菜畦,那些菠菜、芹菜、萝卜的叶子都青翠欲滴,南墙根还种有青椒、黄瓜、番  相似文献   

2.
一、阿长形象的真实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一个神秘动人的美女蛇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读者记住了一个叫长妈妈的人。其实在鲁迅的回忆性作品里,涉及到长妈妈的并不少,而《阿长与山海经》则是专门为怀念长妈妈而作,这足见长妈妈在鲁迅童年生活里是真实存在,并占据了了鲁迅童年记忆的重要位置的。  相似文献   

3.
名人与火     
鲁迅救火 1910年,鲁迅先生在绍兴中学堂(现在绍兴一中)执教.一次,校内厨房失火,不少人见状十分惊慌,不知所措.鲁迅闻讯后,立即拎了水桶,赶到火场,朝着师生大喊一声:"来,跟我上去!"边叫边爬上竹梯子,将水桶递给屋顶上的人灭火.学生们看到鲁迅沉着、冷静,在他的精神影响下,也都纷纷赶来救援,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而且身为父亲后,亲自实践,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画人善用白描,绘景却也不限于单色,赤橙黄绿皆入文.写景,绝不是游离题旨之外的无谓渲染,而是景中蕴情,情景浑然.寻常的百草园在鲁迅笔下;“碧绿的菜畦”衬之“紫红的桑椹”,“光滑的石井栏”伴着“高大的皂荚树”,错落有致,绿中泛红;添之肥胖的黄蜂伏在金黄的菜花,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真是动静相宜,色彩缤纷,生机盎然!鲁迅之所以极有情致地绘声绘色于百草园之乐,是融进了鲁迅的情思:热爱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不应该人为地束缚、压抑儿童,磨去他们的天性.如果超越儿童的认识特点,“强化”教育,既便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效果甚微,“三味书屋”学习的枯燥泛味足以证明.我们的教育,能否多些“百草园”,少些“三味书屋”呢?  相似文献   

6.
正"木刻讲习会"成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端。到鲁迅去世前,中国一代新兴木刻家始终受到鲁迅的悉心指导,鲁迅也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年仅56岁的鲁迅,生命付出最多的,除了创作和翻译之外便是在美术活动上。童年的鲁迅最喜爱的是图画书,甚至大量影写书中的插图。青年鲁迅购买美术画谱及带有插图的书籍如醉如痴。成年的鲁迅更以收藏画谱、碑帖及汉画像拓片为乐趣。鲁迅的最后十年,几乎都在编辑出版美术书刊,并全力引进和介绍外国美术。尤其是对中国新兴木刻的倡导不遗余力。读书方面,鲁迅说他古书几乎读过二十四史,从日本留学后,又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史哲学著作。鲁迅在美  相似文献   

7.
小的时候,特别爱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且特别喜爱“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  相似文献   

8.
选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药>、<孔乙己>的片断,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妙用的动词、形容词,以便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9.
淡扫娥眉朝至尊:<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一篇记实性的散文,几乎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形,虽然记实却有一种返朴归真的美,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任雕饰"的纯净美.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以童年视角为主线,用独特的叙事手法描述了童年的难忘往事,表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化家园景象和作者对这种理想世界的现实寄托.同时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也用冷峻和严肃的笔调,揭露了封建旧传统和旧制度对普通下层人民身心的迫害.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广场语义的纪念性、人情味、地方性和时代感四个层次,对绍兴鲁迅文化广场设计作出评价,认为是个很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绍兴的出版事业,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越社丛刊》,鲁迅曾亲自撰稿编辑,影响较大,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社丛刊》是清末绍兴进步文学团体越社的机关刊物。越社虽是一个文学团体,但更多的是从事实际革命活动。1908年上半年,绍兴府中学堂国文教员陈去病(同盟会会员,后为南社的骨干)集当时府中进步学生,组识了一个革命文学团体越社。参加者有二、三十  相似文献   

13.
徐谞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38-39,49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10篇反顾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回忆散文,其中前8篇皆为对童年故乡生活的记述。《朝花夕拾》表露出了铮铮铁骨背后的点点柔情,也正是这种铁血与柔情的碰撞,"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给鲁迅的散文作品增添了新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时求学的场所。何谓“三味”,历来意见不一。1、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书写道:“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2、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在《我也说说鲁迅的事》一书中写道:“三味取义,幼时父兄传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如醯醢”。3、大多数人取前人说法,认为“至于三味,前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三种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创作动机、童年经验等方面对《风筝》一文进行重新解读,认定此文的忏悔乃鲁迅替他的父辈们所做的忏悔而并非鲁迅的自我忏悔。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10,(7):14-14
奥巴马的当选给欧洲带来了冲击。奥巴马骨子里既非西方主义者,亦非大西洋主义者。他的童年一半是在印尼度过的,另一半是在夏威夷。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康斯坦泽·施特岑穆勒所说:“奥巴马根本就是后西方世界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7.
在《呐喊》《彷徨》中,"鲁镇"、"未庄"、"S城"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一个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世界。鲁迅一方面揭示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越地底层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也力图去发掘他们追求解放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与贯通了我们民族走向解放与新生的可能。由狂人、疯子、魏连殳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形象谱系凸显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谱系的镜像。他们争取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冲动延续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同时又贯通了与底层民众的精神联系。他们致力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解放的愿望使他们在绝望中抗战而更加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刚烈是其人格中异常华彩的部分,成就其刚烈的伟大人格特性有多种复杂的思想、文化资源,但我们不可忽视浙东民间文化这个角度,而应截取浙东民间文化来关注、甚至锁定浙东民间文化来深入研究鲁迅的刚烈人格和它的深刻联系。因鲁迅在浙东大地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心理气质和人格个性中最基本的面貌特质的形成,都和浙东民间文化的蕴育有莫大的关系。鲁迅的刚烈来自民间,其杂文创作也凸显出刚烈秉性。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不仅记载了鲁迅先生的绍兴生活及南京读书,日本留学,回国工作的经历,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表现了他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态,展示了对故乡风情民俗的留恋,文集中所突出描绘的独特的鬼魅世界,以及亲友亡故之往事,既是现实社会的观照,也是鲁迅先生暮年心态的折射,不家乡土风习的撷趣。  相似文献   

20.
《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共十篇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从历史背景来看那是在民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惨案;从鲁迅的个人经历看,那是与敌人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刻。192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