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海卫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7-31
根据 1997年 11月至 1999年 8月采样资料结果表明:漩门港的浮游植物共有 6门 59属 150种。其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变动现象。年数量高峰形成于夏末秋初的 8月 (10~7个 /m~3),低谷出现在早春 2月 (10~4个 /m~3)。 相似文献
2.
金海卫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7-31
根据1997年11月至1999年8月要样资料结果表明,漩门港的浮游植物共存6门59属150种,其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变动现象,年数量高峰表成于夏末秋初的8月(10^7个/m^3),低谷出现在早春2月(10^4个/m^3).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胶州湾北部水域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其中硅藻在细胞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面分布的总趋势依月份而异;季节变化属双周期类型:高峰期出现在1月和9月,低谷期出现于5月和11月;与历史资料不同的是,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细胞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钦州湾(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周年水质变化特征,探讨海湾水质经常性超标的原因。【方法】利用2012年在线自动监测数据,分析海域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以及叶绿素的周年日、季变化。【结果】两个海区盐度、pH值、溶解氧均呈现一、四季度高,二、三季度低的特征,其中最高值出现在第一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三季度。茅尾海叶绿素最高值出现在第三季度,而钦州湾外湾出现在第一季度。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水质超标主要为pH值,超标天数分别为243d和42d。【结论】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受河流影响明显,pH值经常性超标,主要原因是采用海水标准评价,建议尽快确定河口区范围、制定河口水质评价方法和标准,以对主要河口区水质进行合理评价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南四湖浮游植物种群构成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浮游植物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生物指标,2008-06~2009-05在南四湖设置5个监测点,每月采样一次,对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密度和优势种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59属117种;绿藻、硅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8.7%、23.9%;浮游植物种数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浮游植物密度与种数季节变化一致。南四湖浮游植物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04~0.35,优势种种数较多,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等23种。南四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56~2.36、0.59~0.84,表明南四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南四湖浮游植物种群特征较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变化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根据40年间收集的综合观测资料、部分成果以及1998/1999年本课题执行的2个航次的调查和岸边监测,分析了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循环规律、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结合渤海水温、盐度、黄河径流量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初步分析了原因。渤海为高生产力陆架海,每年有2次生物量的高峰期,水华时间有1个月的前后移动;生物量及其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大于10年际变化,渤海温盐有增加趋势,无机氮浓度增加、磷酸盐浓度降低,河流输入变化只影响局部海域子系统,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使得营养盐更多地消耗在近岸,而中央海区依然保持良好水质。物理系统的变化是该时空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钦州湾茅尾海周年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1月、3月、6月及9月,共设14个调查站位对钦州湾茅尾海海域的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茅尾海海区营养盐中PO34-P值为0.01~0.07 mg/dm3,DIN值为0.16~0.78 mg/dm3,PO34 -P值和DIN值均有超4类海水水质标准现象.浮游植物共鉴定出82属,262种,优势种类16种,年平均丰度为6.29×104 cells/L,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3.87.2010年茅尾海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种类的季节变化呈现由冬至秋减少的趋势,数量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最低,平均密度仅为3.28×104 cells/L,夏季最高,平均密度为9.25×104 cells/L.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岸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7月中至9月初,对浙江沿岸(27~31°N)不同潮汛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浙江沿岸浮游植物组成复杂,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共计有6门73属279种.细胞数变幅为1.5×107-7.26×106个/L.此外,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指数都随纬度和潮汛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海域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6年4—11月对莱州湾8个扇贝养殖区的调查资料,对其水环境因子以及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活性磷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更加显著,绝大部分养殖区活性磷浓度达不到浮游植物最适浓度需求,无机氮在6—11月个别养殖区达不到浮游植物最适浓度需求.相关分析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温,夏季是水温、p H值、硝酸盐和活性磷,秋季是水温以及大部分营养盐.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夏季广西北部湾沿岸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4日至26日在广西北部湾沿岸共设46个站位凋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0属149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41属106种,占总物种数的71.14%,占总细胞丰度的95.81%;甲藻18属32种,占总物种数的21.48%,占总细胞丰度的1.44%.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61.10×104 cell/L,硅藻平均细胞丰度为58.54×104 cell/L,甲藻类平均细胞丰度为0.88×104 cell/L.浮游植物密集区在防城港海区,此外在北海营盘附近海域有一个较高的密度区.浮游植物丰度在茅尾海和钦州港近岸较低,其余海区的浮游植物数量分布态势为近岸高、外海低.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 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pseudo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拟旋链角毛藻密集区主要在防城港海区,而中肋骨条藻密集区主要在北海海区.浮游植物数量与温度、盐度及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盐和硅酸盐无相关性,北海海区和防城港海区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磷在以上两个海区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广西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广西钦州湾海域设置15个调查站位,分别于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1年2月(冬季)采集表层海水,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类、丰度的变化以及群落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79属193种(包括变型和变种),隶属于6个门,硅藻种类最多,共48属149种,占总种类的77.2%,其种数和丰度都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10.47×104 cells/L;其次为甲藻,16属28种,占总种类的14.5%,平均丰度为0.46×104 cells/L.浮游植物丰度0.49×104~67.74×104 cells/L,平均值为11.94×104 cells/L,丰度变化为典型双峰型,春秋季高,夏冬季低.调查期间共出现10种优势种,不同季节优势种既有交叉又有演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13.
鱼塘施放光合细菌条件下浮游植物的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塘泼施光合细菌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均发生变化.试验表明,泼施光合细菌之后,夏季鱼塘中蓝藻类的过量增殖受到限制;绿藻、硅藻等藻类种类数及生物量明显增加;优势种群中,鱼类适口性的藻类种类增加,有害种类减少.导致浮游植物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合细菌在严重营养化的鱼塘中具有明显优化水域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种子层面了解种子大小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的适应意义,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70个固定样地中采集了87种植物种子,通过测量种子大小,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种子大小物种的丰富度与多度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种子大小可分为:A(0.1mg%SM%1rag)、B(1mg%SM%10rag)、C(10mg〈SM%100mg)、D(100mg〈SM〈1000mg)、E(1000mg〈SM〈5000mg)5种类型;2)C型、D型、E型种子物种丰富度与总物种丰富度变化格局相同,随经度、海拔和年均降水的增加物种数目极显著增加,但随纬度增加物种数目极显著降低;3)C型、D型2类种子物种多度与总物种多度的变化格局相同,随经度、海拔和年均降水的增加物种多度极显著增加,但随纬度增加物种多度极显著降低,E型种子植物则相反。本研究证明不同种子大小对物种分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大种子物种随降雨的增加优势度将降低,所以在未来的沙漠植物保护中要加大对梭梭、白梭梭、沙拐枣等大种子植物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报道2001~2002年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及变种.隶属于6个门.其中绿藻门有50个种及变种,占总种数的47.2%;硅藻门有33个种及变种,占总种数的31.1%;蓝藻门微囊藻属的浮游植物在上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总数量的84.27%.滇池浮游植物群落是一个蓝藻占绝对优势的蓝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小型化趋势明显.浮游植物种类在夏初和春天种类较多,秋冬季较少.浮游植物物种的平面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属84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占59.2%,其次是蓝藻门,占16.67%,硅藻门占5.95%;全年蓝藻门占优势,春季隐球藻(Aphanocapsasp.)占优势,其他季节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藻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与藻类组成的季节演替以及不同藻类的生物量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有关;2) 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较小,季节变化不显著;3)藻密度和生物量与TP正相关,与NO3-和N:P负相关;而H与TP负相关,与NO3-和N:P正相关;4)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滇池最重要的优势种微囊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pH、NH4+和TP浓度正相关,与NO3-、N:P、TN、DOC和TOC的浓度负相关。推测除环境因子外,绿藻、硅藻等优势度较小的藻类受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种间竞争和捕食等),掩盖了环境因子对藻类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17.
LIU Yongqin YAO Tandong KANG Shichang JIAO Nianzhi ZENG Yonghui SHI Yang LUO Tingwei JING Zhefang HUANG Shiju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6,51(12):1476-1486
Mt. Everest, the zenith of the world, plays an impor- 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stdecade, some studies on glacier and snow have been undertaken in this region.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have b… 相似文献
18.
温海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Z2)
采用目前珠江三角洲广泛使用的4个草菇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栽培试验,测定品种和季节对草菇周年生产的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筛选草菇周年生产品种优化安排组合.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冬、春较低温季节以种植白色草菇品种V-38为宜,经济性状好,产量高;夏、秋较高温季节以种植黑色草菇品种V-5或V-23为宜,对高温较适应,稳定鲜菇商品价值;在高、低温季节交替过渡期,种植白色草菇品种V—844为宜,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9.
冯文广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1):62-65
从数学方法的运用角度切入,提出了并解决了校庆活动中的确定发放请柬数,迎接返校校友,解决吃饭问题,策划赞助以及安排庆典日程等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