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Co24+离子1s22s和1s2np(n≤9)态的非相对论能量.得到的1s22s和1s22p态的结果与Yan等人的高精度计算结果符合的很好.在计算相对论效应和质量极化效应对体系能量的一级修正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价电子的有效核电荷,在类氢近似下,估算了对能量的高阶相对论修正和量子电动力学修正,计算了该离子1s22s-1s2np的跃迁能,波长和在3种规范下的振子强度.得到与现有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的结果.与量子亏损理论结合,将对该离子能量和振子强度的理论预言准确地外推到包括连续态的整个能域.  相似文献   

2.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类锂Co24+离子1s2nd(3≤n≤9)态的非相对论能量;在考虑了一阶相对论效应和质量极化效应对体系能量的一级修正的基础上,估算了高阶相对论修正和QED修正对能量的影响,计算了该离子1s2nd态的电离能、激发能和精细结构,得到与现有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与量子亏损理论结合,实现了对Co24+离子任意高激发态(n≥10)的能量的可靠预言.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组态Dirac-Fock(MCDF)方法和密度矩阵理论,系统计算了类氢Ti~(21+)(1s)和类氦Ti~(20+)(1s~2)离子KLL双电子复合过程中所有共振双激发态的能级、辐射和Auger跃迁的几率,以及双电子伴线的强度、角分布和极化度.研究了Breit相互作用对Auger几率、双电子伴线强度和辐射X射线极化度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和EBIT实验测量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计算了类锂Cu~(26+)离子1s~2nl(l=d,f;n≤9)2个里德堡系列电离能,得到的计算结果与现有的实验数据高度符合;结合量子数亏损理论,确定了类锂Cu~(26+)离子1s~2nl(l=d,f;n≤9)态的量子数亏损;分析了量子数亏损随着主量子数n和轨道角动量l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半经验方法实现了对高激发态的能量的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钴离子和钴、镍离子共掺杂的复合纳米粒子二氧化钛光催化剂,以甲基橙的脱色降解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研究了不同掺杂量以及掺杂粒子不同时,对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钴的掺杂量在0.2%时,光催化剂的活性最佳,而钴镍共掺杂的掺杂量在0.4%时,光催化剂的活性最好,且钴掺杂的催化活性比钴镍掺杂的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用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计算了类锂Zn27+离子1s2np态的非相对论能量和波函数。给出了类锂Zn27+离子1s2np组态(n≤9)的电离势、激发能和跃迁能。依据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确定了1s2np Rydberg系列的量子数亏损。用这些作为能量的缓变函数的量子亏损,可以实现对任意高激发态(n≥10)的能量的可靠预言。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实加关联(FCPC)方法给出的波函数,计算了类锂Cu~(26+)离子里德堡序列的能量值。在计算体系的非相对论能量时,将离子实和角动量分波对能量的贡献考虑在内;将一阶相对论效应和质量极化效应作为一阶微扰,计算其对总能量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和高阶相对论效应对能量的贡献。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Ni2+离子在LiNbO3晶体中的占位.采用完全对角化哈密顿矩阵方法,计算了Ni2+:LiNbO3的零场分裂和光谱结构,计算值与实验观测值一致.研究表明,Ni2+离子占Li+位并且沿C3轴向氧八面体中心移动约0.22  相似文献   

9.
使用R-矩阵方法,在库仑-玻恩非交换近似下采用三态密耦图像,计算了类硼离子C1+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给出了总的能量微分截面及分波能量微分截面.计算结果揭示了明显的Rydberg系列共振,并指出共振对截面的贡献大于直接电离过程对截面的贡献,这与Chidichimo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U群方法计算了Sm~(2+)离子的激发态4f~5n′l′的主要谱项能级,给出了以Slater积分为参数的表达式。并顾及自旋-轨道耦合,按Russell-Saunders近似计算了相应能级的耦合参数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釆用XRD,XPS,TGA和TPR-XRD技术考察浸渍钴HZSM-5沸石催化剂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浸渍型载钴沸石经焙烧后,钴主要以Co_3O_40.形态存在于沸石外表面,其粒度为350(?)左右。同时有部分钴离子进入孔内与H~+进行交换,以类似Co(OH)_2形态存在于沸石内表面。500℃还原后,还原度随载钴量增加而增大,其大于57%,粒度在250-270(?)间。还原过程中,出现2个TPR峰,分别相应于过程中的Co~(3+)→Co~(2+)→Co二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温度依次为:591-624°K;644-658°K。  相似文献   

12.
用水热法合成了新型层状硫化物硫化钼钾(KMoS),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光电子谱仪(XPS)等对KMoS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分别研究了pH值、接触时间、共存离子、Sr~(2+)和Co~(2+)初始浓度对KMoS吸附Sr~(2+)和Co~(2+)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MoS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 min,对Sr~(2+)和Co~(2+)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84 mg·g-1和61 mg·g-1;KMoS的吸附性能在pH=3~10的环境下变化不大,在强酸和强碱(pH<3或pH>10)环境下吸附性能明显变差;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表面吸附过程为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低强度超声强化Oxone/Co~(2+)氧化工艺(US/Oxone/Co~(2+))处理COD为1116 mg/L、SS为17mg/L、色度为300倍、TOC为29.04mg/L、pH值为8.17的垃圾渗滤液,以COD的去除率为主要指标,探讨了pH、反应温度、[Oxone]/[Co~(2+)]、试剂投加量、超声强度、反应时间、试剂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为50 W、频率为40kHz、强度为60%,[Oxone]为3mmol/L、[Oxone]/[Co~(2+)]为500 000、pH为9.0、反应初始温度为25℃、反应时间35min、Oxone投加次数为6的最佳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的COD,TOC,SS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3.74%、59.46%、69.35%和83.33%.  相似文献   

14.
以前,室温下在较低pH值范围内络合滴定Cu~(2+)、Co~(2+)、Ni~(2+)等离子是不可能的,现在利用二甲酚橙金属螯合物水溶液的热色性,使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La_xSr_(10-2x)Na_x(PO_4)_6Cl_2一系列样品。用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它们的相关系和晶胞参数。实验表明在x<2.0区域内为单相区。这些样品的热稳定性好,不吸收360~700nm辐射。发光光谱研究表明Eu~(2+)在该基质中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光中心Eu(Ⅰ)和Eu(Ⅱ),和这两个发光中心的发射峰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Eu~(3+)的浓度分别为0.04和0.05mol/mol基质。文中对发射峰值随温度改变而移位的现象作了简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尿素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掺钴锰酸锂(L iMn2-xCoxO4,0≤x≤0.3)纳米颗粒.以L iMn2-xCoxO4电极为正极,活性炭(AC)电极为负极,在1 mol.L-1L i2SO4水系电解液中组装成模拟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C/L iMn2-xCoxO4,通过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法研究其赝电容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钴掺杂量的增加,AC/L iMn2-xCoxO4电容器的比电容呈下降趋势,但循环性能得到改善;其中AC/L iMn1.9Co0.1O4电容器展现出较大的比电容和较好的循环性能.在L i2SO4水系电解液中,当工作电压为(0-1.4)V、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AC/L iMn1.9Co0.1O4电容器的初始比电容为42.6 F.g-1;经1 000次循环后比电容为40.8 F.g-1,比电容保持率为95.8%.  相似文献   

17.
以甲壳素与脱脂棉为原料,用6%质量分数NaOH和5%质量分数硫脲混合溶液作溶剂,以5%质量分数硫酸作絮凝剂絮凝得到甲壳素纤维素复合物,研究了甲壳素和纤维素的比例、甲壳素纤维素复合物的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被吸附对象的用量是40mL10mg/L汞标液,甲壳素与纤维素的比例为2∶1、吸附剂用量为2.5g,吸附时间为2h,温度为40℃,溶液pH值为4.0时,复合物对汞离子吸附率可达94.19%.  相似文献   

18.
电浮选方法在净化含Cd~(2+)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钛基涂层的难溶阳极,通过电浮选方法对含Cd2+废水的净化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考察了溶液的初始pH值、电流密度、浮选时间、表面活性剂SDS等主要因素对电浮选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因素与浮选效率变化趋势的关系,优化出了电浮选含Cd2+废水的最佳参数条件,并对Cd2+的深度净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黄县褐煤,初步研究了对Zn~(2+)、Ni~(2+)的吸附性质,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