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在白雪皑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携月球样本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人类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华彩乐章.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国航天一大步.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接过嫦娥四号的探月"接力棒",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难关,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2.
月球,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它的引力主宰着海洋潮汐的起落,它的微光决定着夜间生物的命运.月球究竟"活"了多少时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岩石样本返回地球.2021年7月,部分样本分31份发放给了13家科研机构.月壤由探月工程地而应用系统的承担单位——中科院国...  相似文献   

3.
去年11月24日凌晨,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后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续不断的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  相似文献   

4.
首次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实现无人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在嫦娥五号任务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载人航天地球轨道交会对接到嫦娥五号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历经三代优化升级,贺中琴从参加工作开始,与微波雷达朝夕相处13年、共同成长,说起微波雷达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已经变成中国科学探索的事实.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嫦娥一号任务组成.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 日,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 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壮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坚守.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  相似文献   

7.
不吃成仙药,火箭来助推;绕月不登月,传回全月图;身负四重任,还有五目标:从"嫦娥奔月"的千古传说,到"嫦娥一号"奔向月球;  相似文献   

8.
蹁跹落月,正式开工! 2020年12月1日,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平稳降落月球,随后启动钻头和铲子,开展月球采样工作.这一刻,这抔"土",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作为"国礼"的1克月壤 坑坑洼洼的表面、灰色的主基调、一望无际的荒凉……长久以来,这是人们对月球的直观认识. "走在月球表面上,犹如走在一个布满沙土的运动场上,四周有泛光灯的照耀."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描述道.随后,他的搭档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表面,将周围的景象形容为"壮丽的荒凉".  相似文献   

9.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动人心魄. 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下,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入轨,承载着中华民族探月梦想,奔向月球.由此,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航天“大片”正式拉开序幕.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对于许多普通中国人而言,月球的确很遥远.“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数千年,但是直到14年前,中国才把第一颗“嫦娥”探测器送上太空.  相似文献   

10.
2018年5月2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该中继星是世界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这个点处于地球和月球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且在月球一侧.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0月1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嫦娥二号验证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了月球科学探测,详细勘察了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并在完成任务后继续探测宇宙,由探月卫星变为中国首颗太阳系人造小行星.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21,(2):10-11
1月3日是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两周年的日子,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工作731天,月球车行驶600.55米,持续产出科学成果.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正式开始执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绕月探测,研制我国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1号",计划于2006~2007年发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21,(2):74-77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月壤样品成果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此次嫦娥五号探测任务实现了多个首次,其中多个首次还为载人登月技术发展积累了相关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比如首次上升器月而起飞、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月球轨道首次对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刘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对接,包括...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0,(21):4-6
<正>随着"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1,(2):30-31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超声电机、着陆缓冲技术等技术团队助力"嫦五"飞天. "发射的场景很壮观,我们团队在现场见证了嫦娥五号成功飞天,大家都很激动." 11月24日中午,记者拨通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电话时,他还沉浸在发射成功的喜悦中.  相似文献   

17.
“月球卫星”的称谓值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正式开始执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绕月探测,研制我国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1号”,计划于2006~2007年发射。这一消息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眼球,也深受有关专家的关注。在关注之余,资深航天专家发现,在有关方面公布的文件及发布的消息中都称“嫦娥1号”为“月球卫星”、“月球探测卫星”或“绕月卫星”(可参见《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1期“2004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嫦娥工程”),这个名称似乎不太科学。“月球卫星”一词的使用并非自“嫦娥工程”始,多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介绍月球探测的文章中时有出…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2月17日,一批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搭乘"嫦娥五号完成了历时23天的地月往返征程,在深空环境下经历空间诱变后,返回地球.经过几个月的播种、育苗、移栽,2021年7月9日,华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的试验田内,和嫦娥五号一同"奔月"的这批水稻终于收获了.  相似文献   

19.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月亮女神"已经上路,印度人准备"靠近"月球,美国计划重塑"阿波罗"的辉煌,俄罗斯、欧盟也在行动。在"探月热"全球涌动之时,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出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