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专利合作、专利转移、论文合作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都市圈2010年和2020年的创新合作网络格局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20年,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出以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空间结构,镇江、扬州、马鞍山属于次级核心节点,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网络联系较弱;三种创新合作网络规模持续扩张,但不同网络扩张趋势不同,由强至弱依次为专利转移、专利合作、论文合作;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但内部城市合作分工地位尚不明确,资源共享机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1991—2020年福建省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合作专利数据的分析表明,福建省新材料产业合作创新网络规模迅速增大,合作日益频繁,但合作创新网络密度仍然较低,平均路径长度较短,且网络中心性突出,显示出小世界特性;合作创新网络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核心 边缘结构,大部分创新个体处于网络边缘,网络影响力有限,少数个体处于核心位置,能吸引大量的创新合作,具有较大的网络影响力;合作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逐渐由高校转变为企业,但高校仍然是网络核心,以厦门大学为代表的部分省内高校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建议福建省新材料产业持续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产学研创新合作,充分发挥核心主体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赵绘存  高田 《创新科技》2021,21(8):35-44
从专利的视角研究2010—2020年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情况,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制造业创新格局正在由京津双城向石家庄—保定—廊坊—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制造业创新发展带的多中心格局发展;京津冀在制造业细分行业创新演进中呈现出三种特征,其中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优势制造业行业与北京呈现出趋同效应.②京津冀制造业相对创新转移过程中,北京经历了由转移到集聚的变化,天津经历了由集聚到转移变化,河北一直处于不断集聚状态;京津冀制造业内部技术转移过程中,京冀、京津之间要明显强于津冀之间,前两者均呈现出倒"U"形结构,但京冀和京津技术转移方向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且细分制造业领域稍有不同.③京津冀制造业技术转移弱于技术合作,京津冀技术合作正成为主导型趋势,其中京冀之间技术合作资源禀赋效应明显,津冀之间技术合作地理临近效应明显.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未来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京津冀联合创新、强化京津冀创新合作、打造京津冀创新城市带、培育壮大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中国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别从专利合作和论文合著角度对安徽省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演化进行多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专利和论文产学研合作网络发展特征具有相似性,呈现出“单核—桥梁—成长”的网络形态演变规律以及“核心—边缘”的网络结构特征.邻近性因素与创新合作相关...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新网络是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6—2020年合作发明专利为原始数据,利用核心边缘模型、块模型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结构,研判城市创新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创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权力高度集中于成都,不平衡现象突出,但在逐渐改善;研究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本地创新合作不断增多但总体仍不强,跨界创新联系增长迅速,但“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现象突出;网络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模式属于内向型创新,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困难,存在创新锁定的风险。根据研究结论,对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鞍山是一个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中小型城市,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里距离最近的一个城市。近几年来,马鞍山市科技局以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工作核心,依托南京等大城市,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上下功夫,以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积极促进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8.
专利能力决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从专利申请时序、发明专利质量、专利申请机构类型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苏州、北京、上海、深圳及南京五个城市2010-2019年的智能制造专利技术情况。发现苏州智能制造业存在技术分布不均衡、技术特色不明显以及合作机制有效性不强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发挥国家制度优势,集聚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技术转化;强化信息化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力争嵌入国际技术网络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9.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引力模型公式测算长三角都市圈16个市在高铁运行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变化情况,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节点上的研究结果发现:(1)高铁网络形成后长三角都市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大幅缩短、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大幅提升,高铁网络对于改善长三角都市圈可达性、加密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高铁网络影响下区域核心城市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上海-苏州-无锡核心区、南京、杭州在区域交通和经济中的地位凸显,高铁网络加剧了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极化效应,边缘区存在形成交通和经济双重洼地的风险;(3)交通可达性、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在空间上呈现高度耦合,区域交通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在空间上相重合,同时两者又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沿高铁轴线逐渐向南北两端递减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2004年-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的合作专利为数据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以城市和机构为分析单元,探究江苏省2004年-2012年产学研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空间结构上看,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趋于相对均匀化,在网络中具有较高中心度的一级城市之间的联系明显比二级城市强,并起到连接整个网络的作用;(2)产学研创新网络的结构总体上呈现出分散化趋势,高校在网络中长期占据较高的中心地位,企业的网络中心性较差,但联系次数和节点均较多,科研机构不具备明显的中心性;(3)对创新网络合作类型进行分析发现:产学研间的合作以产学(产业-高校)合作为主,企业向高校寻求合作会相应减少其他两种类型(产业-科研院所、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对西宁都市圈不同地类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修正,采用2000、 2005、 2010、 2015、 2020年共5期Landsat影像数据,测算西宁都市圈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选择最大斑块指数等8个代表城市用地形态变化的指标,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城市形态指标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东部大城市相比, 2000-2020年西宁都市圈建设用地强度、总面积均较小,碳排放量增速平稳且缓慢.面积占比仅2.67%的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重要来源;与平原城市相比,西宁都市圈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扩张方向以西北、东南和正北为主,除中心区外,西宁都市圈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空间上表现为星状或不规则的团状;耕地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建设用地面积和形态变化对都市圈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影响;内部连通性高、破碎度高和形状复杂的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碳排放量,不规则的建设用地和内部主导建筑类型的集聚同样会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建设用地的紧凑程度对碳排放量增长有抑制作用.揭示了土地利用形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知识网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推动航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利器,因此研究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20年上海航空制造业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GEPHI和UCINET构建上海航空制造业专利合作的知识网络,分析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知识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和重要节点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上海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处于成熟期,核心节点增加,节点间的合作关系逐步稳定,但知识交流的效率仍需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微型发光二极管专利及巨量转移技术专利的发展态势、技术热点、核心专利及科研院所专利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绘制了核心专利技术路线发展图,对巨量转移技术进行了技术功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专利数量虽然占绝对优势,但核心专利比例较低,苹果公司实际掌握着Micro LED核心专利技术,广东工业大学是关注巨量转移技术的重点院校。本研究建议国内相关企业加大Micro LED专利的研发投入,可重点从巨量转移技术入手,加强企业间合作交流,和院校合作孵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地区2008~2017年产学研合作专利数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内蒙古地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的演化路径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产学研合作创新正由高校主导往企业主导方向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优势产业主要是化工冶金、农畜牧业以及电力制造行业专用装置。  相似文献   

16.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其经济辐射对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联系强度出发,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并在ARCGIS10.2的支持下勾勒合肥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经济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实力最强,与其作为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符;(2)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3)受到南京经济辐射、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力较弱并且有减弱趋势。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提出诸如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正确处理合作竞争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两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协同是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为探索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基于2012—2020年成渝双城地区创新获奖数据和专利数据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从时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整体和个体网络分析。研究表明,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呈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演化,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密度降低,形成以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为核心节点的小世界网络。核心节点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网络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颠覆性技术对实现中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无人机技术领域为例,获取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和德温特(Derwent)专利数据库2005—2019年收录的2812篇论文与专利数据,基于LDA-LSTM文本分类算法得到技术主题,采用CiteSpace构建共现网络,从突变权重排序及突变时间段和突变共词聚类知识图谱2个角度进行主题突变检测,进而识别出无人机交互技术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及手势控制技术为该领域内的颠覆性技术,通过2020年无人机技术领域相关论文专利验证了识别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间科学合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平均路径长度和簇系数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网络结构两个方面考察其网络发展的动态特征与演进机理。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间科学合作的网络架构已经基本成形,但网络发展呈明显的非均衡性。虽然网络驱动功能出现了向中小型城市倾斜的趋势,但以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主导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仍在不断加深并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区域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多维邻近性因素对创新合作网络的驱动机制。以2005—2016年广东省环保产业合作专利为数据来源,得出以下结论:跨组织的创新合作网络在广东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网络呈现等级辐射和扩展扩散相结合、由珠三角向其他城市扩展扩散的变化趋势。地理邻近、社会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持续正向促进效应。地理邻近的影响作用随着产业发展其重要性逐渐提升。制度邻近对创新合作先产生抑制作用后转为积极影响效应。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呈现显著的互补关系,可替代地理邻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