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5):38-43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袁隆平院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解读;而在科研工作中应当如何理解与贯彻这一原则,则是新中国科学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立足中国科学院,着重整理1964年<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自然科学部分,初稿)>(简称"三十六条")的制定背景、起草过程以及颁布实施等,并分析其实施效果."三十六条"是中国科学院在总结以往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主旨是为了在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保证科研工作的相对稳定、保护基础研究并给科学院的科研方向以正确定位.它将"如何理解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核心问题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分类与比例划分"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科学院解决该问题的一次大力尝试与集中反映.由于"三十六条"颁布不久即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这次尝试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材料工程领域的"鸿篇巨著"--<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历时5年编撰完成,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月1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首发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主任路甬祥出席首发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4.
谢希德,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是这些学科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她和黄昆教授合编的<半导体物理>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她和同事们一起,取得了"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研究"、"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界面电子特性研究"、"Si/Ge超晶格几何结构、生长及声子态的理论研究"等项科技成果.1 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固体物理教研室、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  相似文献   

5.
2004年4月3-4日,由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史论坛"在春光明媚的清华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出席了开幕式,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女儿周如玲博士专程从美国飞来赴会,清华大学文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胡显章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天文学家,也是我国战略科学家,她是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只要我还能工作,就要努力为年轻人打造大舞台,为他们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希望在中国未来的天文事业上,他们能做出更多真正领先的项目来。"日前,在"我是科学家"年度盛典"科学与你,探寻万物的联结"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通讯>诞生于1970年代末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成长于思想解放的奔腾大潮中.她肩负着"战斗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科学院呱呱坠地,以自身的特色和风范,特立独行,走过了非凡的30年.  相似文献   

8.
从2005年5月25日在江苏省盱眙县召开的"盱眙凹土产业发展研讨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上获悉,盱眙县与中国科学院将联手打造"中国凹土之都".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1,(2):30-31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超声电机、着陆缓冲技术等技术团队助力"嫦五"飞天. "发射的场景很壮观,我们团队在现场见证了嫦娥五号成功飞天,大家都很激动." 11月24日中午,记者拨通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电话时,他还沉浸在发射成功的喜悦中.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13日,由路甬祥、徐匡迪等58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一、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二、我国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建成投产;三、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四、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五、"探测二号"发射成功,"双星探测"计划实现;六、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研制成功;七、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八、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九、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1,(2):55-56
曹道民男,1963年2月生,湖南省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省湘潭大学数学系.1989年8月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法国巴黎九大作访问学者一年.1996年4月至1997年6月在德国科隆大学和美因兹大学作洪堡学者.1996年入选"百人计划"到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应用数学所副所长.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21,(5):32-37
颜宁 成为结构生物学家是命中注定 小时候,颜宁读过一本16世纪的中国经典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只可以变身成为其它动物的猴子.颜宁很想知道如果自己也能变身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能把自己缩小到分子或蛋白质大小,那一定是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她还记得自己曾这样想.现在,作为一名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每天都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研究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她说:"我成为结构生物学家几乎是命中注定的."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工程院管理工程学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国航天祆科技集团承办的全国"工程与社会"论坛,于2005年5月9-10日在北京大观园酒店召开,殷瑞钰、傅志寰、张寿荣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全国工程哲学领域专家学者、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以及航天科技集团工程咨询代表共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旨,是为即将于今年8月底举行的北京香山会议和9月下旬在上海宝钢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工程哲学会议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市及朝阳古生物专家证实,朝阳北票市发现的巨型恐龙生活于一亿两干五百万年前,在其同族中是个"长脖的矮胖子".  相似文献   

15.
"国宝"野马     
稀罕的"普氏野马"全球不到千匹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动物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野马研究的谷景和研究员介绍,野马是一种经6000多万年进化而来的动物,从发现并定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自从上世纪初以来,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主要是人为的干扰和捕捉猎杀,从而加速了野马的消亡进程,至今在全世界范围野马的数量不足1000匹,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组织)将其定为第一级,即濒于绝种危机的"濒危级"物种.  相似文献   

16.
去年夏天,85岁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成为备受欢迎的"科普老顽童". 2021年6月9日,汪品先入驻B站(哔哩哔哩).截至9月6日,他已经收获百万粉丝,其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的播放量达300多万次,获赞近50万次.  相似文献   

17.
肖三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107-107,111
2003年10月10-12日,"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暨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40余人与会.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到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教授也到会做了精彩报告.会议就如下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26年后容颜依然柔软而有弹性 天主教将"不朽之身"定义为"如同活人一般柔软有弹性,不会腐烂".圣女贝尔纳黛特35岁逝世,1879年安葬.在她被封为圣徒之前.天主教会三次要求挖出她的遗体进行检查.许多医生、神父与名望之士目睹了各次挖掘的过程.贝尔纳黛特的遗体并未腐朽,它逃过了肉身腐坏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与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协办的"21世纪中国有机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01年4月20-21日在上海青浦举行.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主任张礼和院士出席研讨会并作了发言.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系统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教授,一位来自美国的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2月9日,距地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个旋转的陀螺出现在大屏幕中央,随后传来"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声音,"欢迎来到天宫课堂".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开场. 这个声音,张舒琪再熟悉不过.8年前,她还在读高二,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就有来自王亚平的声音,也有同样的陀螺演示,那是我国在神舟十号天宫一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