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距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两年有余。两年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忙些什么,科研是否取得了新突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屠呦呦略显焦急。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自1969年正式接触抗疟药,至今近50年  相似文献   

2.
正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  相似文献   

3.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2月30日,是屠呦呦90岁生日.她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揭牌.她毕生只致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21,(5):64-69
青蒿素,并非广为人知.但随着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2015年10月5日宣布,将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后,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那么,屠呦呦创制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肩负使命     
正一次次刷新人类认知极限的物理大师杨振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两弹一星"功勋,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上天入地的"天宫二号""蛟龙号"的科学家,还有离开上海扎根大西北数十年的"西迁"教授们……除了创新、探索未知,他们身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敢于自信、敢于坚守、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6.
诺奖百年     
《科学大观园》2022,(21):12-13
<正>中国作家莫言曾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早的还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裔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今年的诺贝尔奖更凸显了一个明显特征,一些获奖者是中国科学家的导师,而且获奖的内容和研究也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长期关注,甚至使得研究诺贝尔奖也成为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7.
女科技工作者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群体。通过对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女科学家与中科院女院士的专业领域、获奖年龄、当选年龄、获得最高学位年龄、获得成果最佳年龄、学历状况、毕业院校等进行对比分析,对优秀女科学家的成长及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女科学家的内在精神与外部环境是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弘扬杰出女科学家的精神,并为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最高科技奖从500万提高到800万,且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这更能实现科技奖励的价值,鼓励科学家追求科技创新。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奖金额度也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3,(17):38-41
<正>现如今,在研发新的可大规模应用的超导材料成为全球科技竞逐的目标之际,中国科学家做得怎么样呢?自人类发现超导现象以来,该领域已经产生了5个相关的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也因超导领域的突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次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0.
从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科学奖颁发至今,已过去整整100年,其间共有30个国家近500位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科学家获得这个世界上最高层次的科学奖赏,诺贝尔奖对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1955年,她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来,平均每年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无疑是在告诉世人,日本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其"雄心壮志"。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叹,日本人怎么又得奖了?产生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倘若你仔细算一下,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新增诺贝尔奖牌已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2015年10月5日是个历史性的日子,当天,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被宣布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国人在欢欣鼓舞之余,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为什么这次中国科学上的历史性突破多少有点出乎科学界的意料?为什么突破者是位所谓"三无"科学家?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还是必然的结果?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医药领域是否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本刊就这些问题特约了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语义分析的方法指出"medicine"和"医"的含义颇为复杂,并由此讨论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奖标准问题。本文的重点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有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过程中的优先权问题。文章简要回顾和分析了围绕屠呦呦走向获得诺奖的漫长过程中出现的重重"雾霾"。优先权问题和科学奖励问题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而假借"集体主义"之名否认个人的优先权则是优先权之争的"畸变形式"。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1,(21):6-7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4日凌晨,纽约,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这一奖项不但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堪称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据了解,拉斯克奖的每个奖项设25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1,(4):16-17
2001年2月1日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科技奖同时揭晓并颁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入世,中国科学界比以往更多地说到的一件事,就是中国科学家何时才能在诺贝尔奖章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2001年的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同时也是诺贝尔奖的百年庆典。那里有中国科学家的梦想和遗憾:100年来,诺贝尔奖已授予全世界473位科  相似文献   

18.
正回顾以往,屠呦呦再次强调:40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抗疟临床广泛应用,走出国门并影响了世界。这是全国“523任务”工作者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杰出贡献。从1978年屠呦呦和团队的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到2015年因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再到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40年时光荏苒,在屠呦呦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对荣誉加身的从容  相似文献   

19.
<正>物理学奖在全球华人诺奖成绩单里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各奖项中颁发次数最多的,也是华人科学家获奖最多的诺贝尔奖项。近年来获奖的物理学理论,往往显得“高冷神秘”,如“上帝粒子”和“拓扑相变”理论。  相似文献   

20.
李艳 《科学大观园》2021,(14):36-37
2017年1月9日,75岁的赵忠贤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里的首位"40后". 生于辽宁新民的赵忠贤,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幽默."我就是个普通人,只要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我就挺高兴."接受采访时,他饶有兴趣地讲起40余年持续研究超导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